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4-07 20:09
【编者按】《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自2018年末拍摄项目启动以来,历时3年间,北京画院与雅昌艺术网通力合作,整合学术资源,陆续摄制推出了前四季节目近40位画家的短视频专题,旨在记录北京画院画家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学术思考、艺术创作与教学传承,使美术界与社会对北京画院画家有整体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全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和教学风貌。2021年,我们继续推出《技与道——北京画院画家系列专题视频》第五季,敬请关注与期待!本次推出的是艺术家陈福彬。
陈福彬
陈福彬很有“守虚”的智慧。他知道如何澄怀味象,让自然万物在澄澈内心自在显现。
陈福彬的画面意象总是十分亲切,果蔬是他的笔下常客,草木亦是捻手就来,就连瓜子都曾成为他的画中坐宾。那些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物象在陈福彬的画中大摇大摆,以平淡天真的姿态,昭示着人们在审美世界中如何将它们忽略。
绿水青山粮满仓 198x235cm 2019
宋朝由诗入画,清代达到顶峰,在中国画坛,对日常蔬果的描绘具有十分悠久的传统。在这类绘画中,陈福彬沿着清代蔬果绘画中表现蔬果生命意态的传统脉络,并扩大画面意象范围。
陈福彬的雄心远不止蔬果画,他想要表达日常生活中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想要让这变动不居的万物以某一刻的意态触发观者,在人们的经验世界中触发其不曾察觉到的自然的审美角度。
瓜瓞系列三 60x60cm 2020
庄子曾言“淡然独与神明居”。陈福彬是淡泊的,在万物面前,他隐去形体,心随物化。他体悟意象,又兼怀万物。他要呈现那物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部分。
对此,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话陈福彬,谈一谈他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理想。
瓜瓞系列四 60x60cm 2020
“在生活细节中寻找题材”
雅昌艺术网:果蔬、花草…您的笔下有很多生活化的题材,而且总能引起观者无限的故园的情思。
陈福彬:我比较偏爱在生活细节中寻找绘画题材。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器物、蔬果、田葵和各种小东西里找到一些新的角度去表现。
至于引起观众的故园情思,可能还是因为画面意象来自日常生活,观者对它比较熟悉。我比较排斥故弄玄虚,画一些所谓新奇的题材,作为自己的标签,这跟我的追求相矛盾。我偏向于表现生活中特别熟悉、平常的日常事物的小细节,可能是餐桌上的,也可能是一些摆设类的,也可能是生活中的各种器、物或者是活物这些都可以,它很小,但是就在我们身边。
瓜瓞系列一 60x60cm 2020
“表达熟悉的陌生感”
雅昌艺术网:所以,观者总能在您的画中感到故园情思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中不曾察觉的别外意味。您的画总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陈福彬:表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在熟悉里面表达出一点不是很熟悉的味道,是我绘画的追求。如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手,我相信用某一些角度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手很陌生,但它仍是我们的手。我希望能把日常生活的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从历史而言,表现生活化题材,在北京画院有非常悠久的传统。齐白石老爷子作品中,很多经典生动的画面就是从生活中来的。他画的这种油灯、算盘、白菜、鱼虾我们太熟悉不过了,但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情,绘画就会传达出“意”。生活化的题材很小,但是画面的表现空间其实是很大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用什么样的角度表现这些熟悉的东西,我乐此不疲地在其中挖掘、寻找。
清趣一 48x52cm 2014
我有刻过两方闲章,一个叫“荣枯语默”,一个是“文变今情”,这是我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荣枯语默,是指要关注生活变化更迭所蕴含的动态、情趣、意趣;文变今情,是指创作者要以当下的眼光和思维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这是我的艺术理念。
雅昌艺术网:用当下的思维表现当下的所思所感,作品看似是表现瞬间,但其实这种瞬间也会处在永恒的流动之中。
陈福彬:对,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共情。好的文字、意象,往往都朴素直接,不事雕琢。绘画的时候能够做到现实与内心“不隔”(毫无隔阂之意),观者与画面“不隔”,就已经很高级了。
群乡蔬谱图 195x218 cm 2014
雅昌艺术网:传统绘画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隔”?
陈福彬:需要画家关心生活,去体悟生活中熟悉的瓜果蔬菜、一朵儿花、一片落叶,在花开的时候知道花是怎么开的,落叶的时候叶子的颜色是怎么慢慢变化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画面中,表现出一些观者日常生活中不曾发现的小细节。
如果技法高超,最后画面效果能够这样——既让大家觉得熟悉,又能打开观者观看日常生活的新视角,还能使其留有体悟、感受的余地,去浮想,那就是做到“不隔”了。
丝路竹韵 199x262cm 2016
“寻找的过程很艰难”
雅昌艺术网:对画家而言,生活化题材很多,但能入画的物象中,角度也很刁钻。这个寻找的过程很难吧?
陈福彬:对,寻找的过程很艰难,对物象的选择也很挑剔。漫山花海,赏心悦目者不过三两枝。
在绘画瓜果、蔬菜、鱼虾时,其实我一直在找一些角度,我想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角度。我很喜欢齐白石老先生作品“从生活细节中来”的传统,也在创作中一直遵循。
花卉四条屏 40x145cm 2020
雅昌艺术网:如您刚刚谈到的,对生活物象的选择是很挑剔的,其实表达方式也是。在描绘生活物象时,您为什么用选择用“见笔”的笔墨表达?
陈福彬: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画过5-6年的白描。那个时候,每天就是拿着写生架子在外面用白描画写生,在这个过程中画了很多的素材,各种折枝、蔬果,还有一些能动的小动物等等都有。白描对我来说,是一个日课。
其实我最早的时候,在没骨画的表现上其实下过很多功夫,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见笔”的表现方式,慢慢的就偏向于小写意与没骨结合的表达方法。
闲情偶得册二 30×38cm 2020
雅昌艺术网:除了恽寿平,在您的绘画中还可以看到任伯年、虚谷的影响。
陈福彬:海派绘画我看的比较多,可能跟我曾在上海求过学有关。海派画家里面,虚谷我一直很喜欢的。他的笔下有高格。所以在绘画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我的影响。我认为,海派画家是可以滋养当下的,里边的优秀成分,应该被继承下来。
“万物都是有态度的”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写生对您来说,是日课。那么,您如何看待“写生”这一概念?
陈福彬:我们都说人物写神,山水写境,花鸟写生,这个“生”是生动、生趣,所以我理解花鸟写生就是这个生,生动、意趣非常重要。
闲情偶得册三 30×38cm 2020
写生我们往往从自然入手,自然有四时更迭,有荣枯变化。这些自然、自然物其实是有态度、有情趣的,它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是有态度的,我们看它的时候是有角度的。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写生、生动的素材。只要我们能找到其中的一些亮点,刚才罗列的这些其中的一个点,能够合理地表现出来,我认为都能够做到这种生动。
闲情偶得册一 30×38cm 2020
但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秉承“写其生动”的理念,而不只是写其形貌。所以我比较在意变化,喜欢四季分明,喜欢叶子落下来的感觉,喜欢树冒新芽的那种瞬间。我觉得这些时候,它本身就是生动的,如果我们能捕捉到这些变化,生动自然就在我们笔下。
生动的状态并非刻意求来,而是物固有之。如果我们能表达出物本来就有的活泼生动,让观者觉得,自然本来就是这样,我觉得就很成功了。
闲情偶得册四 30×38cm 2020
“识物与体察”
雅昌艺术网:您现在还坚持每天写生吗?如今的创作状态如何?
陈福彬:我每天都在观察,有时候领悟和体会也很重要。我仍旧比较尊崇老先生的教导,所谓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也就是功夫在画外。有很多时候理解要先于技巧,如果理解不到位,所有的技巧都只是停留在技巧表面,所以我觉得在读书,在识物、在体察,在这方面是在平时日常中一直在坚持的,我认为是要做一辈子的。
蔬果八条屏 40x145 2020
雅昌艺术网:除了体察自然,创作国画外,您的涉猎很广泛,古物收藏、西方油画等等。
陈福彬:对,碑帖、书法、西方油画、装置、设计等等,我都有关注。我喜欢一切生动的东西。虽然自己从事的是传统艺术学科,但看看其他艺术门类在思考什么,表达内核是什么,对拓宽眼界来说非常重要,也可以在国画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找到共性。
新苗 38x42cm 2014
“中国画不需要转型”
雅昌艺术网:如您所言,国画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艺术学科。在文化语境已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画的转型问题?
陈福彬:我觉得中国画根本不需要转型,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画其实不是转型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代,自然跟前人有非常大的观念区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交通方式、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只要对传统认识够深,用既有的笔墨表现当下,中国画就已经很当代了。
我认为,中国画的方向是深入下去。深入下去就是方向,并不是缺少方向,而是缺少往下的这个力,只要一直往下扎,当扎得足够深时,深度就代表了高度。
渔歌 38x42cm 2014
雅昌艺术网:您说的往下扎是往中国的文化里扎还是往生活里扎?
陈福彬:这两者不可或缺。
技与道
雅昌艺术网:谈到中国绘画传统,不得不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技与道。您怎么去看待这两者间的关系?
陈福彬: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是技近乎道,但还有一句话叫“技近于道”。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
技近乎道是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技术是他表达的必要手段,必须要做到技术纯熟才能表达自己,所以技近乎道就是在他技术不断完善、不断能够形成自己语言、形成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的时候,他已经与道为邻。
渔家闲情 38x42cm 2014
另外一句话“技近于道”,那是技术作为求道得到的一个途径!在追求技艺完善的时候,作为画家来说,他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打磨会有各种体悟,通过技术的纯熟,他打开了一道通往道的一个门。
雅昌艺术网:修习技法有很多途径,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主要包括学院制和师徒制。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师徒制的教学方式?
陈福彬:我在高校从本科到博士读了十年,是在学院制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我想,如果有机会师徒式的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以一种零距离的耳闻目染学习,我觉得是一种幸福的学习方式。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
作者:李家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