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 庄程恒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文祯非
文祯非先生是我共事多年的同事,更是一位敦厚和蔼的长兄。因工作原因,我也有幸有几次和他外出采风,看到他写生中那种心无旁骛挥洒油彩的状态,也常常见到他利用闲暇时间,如午休,如下班后在办公室以水墨和宣纸作画的情景。这些日常的片段,抑或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观念的理解——行走于油彩和笔墨实验之间,从而形成了他对于写意精神的不断探求。
文祯非
释·系列037 布面油彩 60×60cm
2008 年
文祯非生于西北高原的青海,那里荒凉空旷,苍茫恢宏。既有古人感怀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有那人迹罕见的巍峨雪山,浩淼的湖泊。在盛壮之年,他来到中国南端改革前沿的深圳,又一度留学俄罗斯,南北方和国内外的时空移易交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于北国风光与南方草木的理解。那种源自西北,乃至古人常讲的“沙塞之间”横空千里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他记忆的深处,成为他创作题材的重要意象。他的作品,常常以油画刮刀挤压划动而造成的肌理制造出一种疾速之感,从而打破具象的结构空间和物象形态,同时,有意在用笔上营建一种笔墨厚重和叠加的苍劲之感。因此,他对于写意精神的追求并不在他所描绘的具体物象或风景,而更倾重于意境的呈现,正如论者所言,他的画作描绘的是一种“景外之景”。
油画作为西方艺术的舶来品来到中国,并最终为中国人接受、熟悉掌握,甚至表达本民族艺术精神乃至思想观念,已超过百年之久。从油画民族化、到意象油画、再到写意油画,都在探索着这一舶来艺术,向本土艺术的转化和融合。促进这种转化和融合背后的思想观念,正是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变革大潮中,自觉寻求自身文化定位的不懈努力。写意油画所传达的正是在近现代中西会通的文化背景中,中国油画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的自觉探求和发展路径。写意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艺术精神和本土民族形式,越来越为世界所熟知。写意油画的形成,在艺术形式上,是试图将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理念与西方油画技艺相结合,以期创造出中国独有的油画艺术。这种艺术观念背后,蕴含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来的冲击和古今之变,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范迪安先生在“2016年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的序言中写道:“在全球文化交汇、激荡、碰撞的情境中,中国油画需要寻找自己发展的路向。近些年来,一大批油画家重视在文化精神层面弘扬传统、驻足本土、探索创造,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写意油画’就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种新的学术现象,也体现了中国油画家新的文化选择” 。
显然,文祯非对于油画中写意精神的探寻,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语境中生发,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推动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写意油画”不仅仅是 “写意精神”加“油画”的简单组合,而是中国绘画传统和西方近现代绘画传统的相互会通,并使中西绘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文祯非的油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两者间的努力,尤其是他的“释·系列”和“行走·系列”两批作品。
文祯非
释·系列032 布面油彩 60×50cm
2006年
文祯非
释·系列045 布面油彩 180×180cm
2009年
“释·系列”所呈现的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下,对不同意境的表达、构建和突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对油彩语言的探索性。
文祯非
行·系列003 布面油彩 71×105cm
2013年
文祯非
行·系列W005 布面油彩 120×120cm
2020年
“行走·系列”表现出了对于瞬间性的扑捉和对于笔墨语言的转译,而这一切又不脱离真实的空间结构和物象特征。中国画所特有的“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恰恰在此被画家所吸收融汇为油画的表达方式。由中可见,文祯非的写意油画对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吸收,从而创造新的油画语言,将超越再现的艺术理解带入了油彩,从而为当代油画的中国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油彩和笔墨间的行走,恰恰正是文祯非绘画创作的日常状态,正是这种日常造就了他对于写意油画创作的思考。画家以这种日常化的艺术实践,来回应写意油画发展进程中的学术命题,也以此传达沟通世界的理想。
辛丑冬至前夕于常清静斋
12月8日至19日,“景外之景——文祯非写意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作者:侨福芳草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