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1-27 23:58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的名字星光熠熠。
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林风眠和吴冠中等艺术家用不懈求索和躬身实践,作出极具中华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回答。林吴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同时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
展览现场
1月27日起,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以全新的策展和恢弘的气魄,为观众奉献一场两大画坛巨匠的史诗级艺术对话。
作为首次全面回顾两位艺术大师艺术成就的大型展览,“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以沪上国有美术机构馆藏精品为核心,集聚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林风眠、吴冠中珍贵藏品,以全新学术脉络深度梳理两位艺术大师的探索、成就与影响,呈现林风眠、吴冠中对时代之问的“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的“中国式风景”。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立足中国美术、上海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将研究和策展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创新性发展。展览由京沪合作,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彰显国有美术机构艺术资源的实力,也体现了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平台的“大美术馆计划”的积极作为,上海“国有美术航母”的握指成拳。
展览现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充分体现上海作为文化建设的高地、中华文明展示的重要窗口所始终坚守的文化主体性,以及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增强全球视野、充分发挥美术资源集聚优势的创新能动性。
展览现场
据悉,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之后,大展将北上,以全新的策展思路和展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启“一个主题,两种表述”。
打造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式风景”。
一个多世纪以来,林风眠、吴冠中,以及更多的追随者们,以开放的胸襟、崭新的视角,在东西方艺术探索与对话中,不断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策展人项苙苹表示,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大相径庭,展览的主题“中国式风景”用“风景”而非“山水”是为了表明中国近现代艺术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的史实,同时“中国式”也表明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文“风景”二字同时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可充分涵盖林风眠和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
展览现场
大展总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曾留法学艺,在水墨艺术国际化、油画艺术民族化上都卓有建树,各领风骚。两代人持续接力创造出的“中国式风景”兼具了国际视野、时代经验、本土逻辑、传统精髓、东方韵味和中国气派,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之时,这两份样本已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
展览现场
林风眠、吴冠中的创新实践促成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外来油画艺术的中国化,两位大师融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开放视野以及开创新艺术的辉煌成就,为后来的中国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一片新天地便是“中国式风景”,也充分展现了在中西交融中中华文化异常坚韧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方世忠表示,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回顾林风眠、吴冠中两代艺术家的卓越实践和伟大成就,重新审视他们艺术创造的理论逻辑、实践途径以及具有强烈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艺术抉择,有利于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式风景”。
广泛的世界声誉和影响力
林吴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林风眠和吴冠中获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和影响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评价说:“林风眠先生和吴冠中先生作为东西两个传统的交汇融化的先驱者,他们都以自己的路,开拓了东西融合的最为宽广的时代新境。”
展览现场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原馆长瓦狄姆•埃利斯塞夫评价说:“半个世纪以来,所有的中国画家中,对西方绘画及其技法作出贡献的,林风眠先生当为之冠。”
法国著名画家戴士乐表示:“(林风眠作品)保有唐宋时代之神髓,而兼有欧洲马蒂斯等诸名家之格调,实为融合东西绘画之先导。”
展览现场
吴冠中则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林风眠:“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举办吴冠中个展,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时任大英博物馆策展人安妮-法勒表示,吴冠中是一位极富盛名的艺术家,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中国艺术家。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并参考了抽象表现主义。但吴冠中从未转向纯粹的抽象表现主义,也从未失去灵感的最终来源,那就是大自然和他的祖国。
展览现场
国际著名艺评家、《国际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管梅利柯恩评价吴冠中:“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
美国已故知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先生认为,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交汇融合。高居翰这样写道:“在将两种绘画介质,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前进了许多。在油画中,他找到了与中国画用笔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泼彩上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讲究气韵等,都是典型的中国水墨传统。对应的,在中国画中,他发挥了用笔与泼墨造成类似后期印象派的特点,概括而不抽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能给予艺术家们充分的养料,如何延续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吴冠中在这方面是其中一个领导者。
大宅 吴冠中 中国画 2001年 70×140cm
都市之恋 吴冠中 油画 2002年 85×100cm
吴冠中在1991(法国文化部)、1993(巴黎市政府)和2003年(法兰西艺术院)三次被授勋。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法国时任文化部部长杰克-朗1991年在授予吴冠中"艺术与文学勋章"称号的附信中说:“这枚勋章奖励的是在文化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并为法国文化和全人类做出重大成就的人。”
在东西方文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
他们不仅是中西艺术融合和中国绘画艺术现代化转型的早期探索者、实践者,更是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奠基者,是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人物。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艺术生涯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作为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亦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画流派的养分。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与实践,不但构筑了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的艺术,亦丰富了20 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重要启蒙。正如国际著名美术史家、文化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所评价:“他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如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等,他们创作出了新的时代中最杰出的画作。”
白手套 林风眠 中国画 1950年代 66×66.5cm
金秋 林风眠 中国画 1960年代 67×66cm
立 林风眠 中国画 1963年 33×33cm
看林风眠的作品,无论仕女本身,或画面中高挑的花瓶、透光的窗景,都透露出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凝视画面,又教人联想到中国绘画中的古典仕女,也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子,其中甚至有来自唐宋瓷器的灵感,这是林风眠内心对传统根基的坚守。恰如其曾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有中国的底子、血统,自然喜欢表达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林风眠作品中始终不变的底色。
旅途 吴冠中 素描 1950年 21×27cm
与老师林风眠一样,深埋吴冠中心底的始终是东方情结。留法期间,他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吴冠中最终也选择回到祖国。此次将展出的素描作品《旅途》,便是他在归国途中所作修女画作。
高粱与棉花 吴冠中 油画 1972年 46×61cm
因时代的差异,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一个“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回到故土的吴冠中,始终在思考、探索油画民族化。他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瓜藤》《硕果》《庭院小景》《滨海城市》等融入了清新时代之风的新油画作品,为成熟期创作的到来,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对于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等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他对东西方艺术所采取的理性态度和深刻理解、反省。
绿苗圃(芋头苗) 吴冠中 油画 1977年 46×46cm
吴冠中这样解释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将作品比之风筝,风筝必须能离地升空,但风筝不能断线。”他怀着赤子般的热情迷恋和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又不愿为千年传承因袭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所局限。在“左冲右突”、“东寻西找”中,吴冠中形成了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
面对如何处理西方和本土、传承和创新、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这些难题,林风眠和吴冠中前后相继、不约而同地选择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融合西方艺术先进技法,推动实现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和西方油画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世界油画的新图景。
可以说,林风眠和吴冠中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传统美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今天,面对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份样本依然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珍贵展品罕见集聚,开启一场中国美学之旅
2024开年巨献“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 将打造国内最大规模、最强阵容的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展览精心遴选林风眠与吴冠中两位大师200件(组)极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涵盖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各门类艺术精品,展现他们师生二人融通中西古今的传统精髓、国际视野与时代经验。其中,林风眠与吴冠中成熟时期精品约占半数,盛况空前。
舞蹈 林风眠 中国画 1950年代 122×72.5cm
本次展出的林风眠作品十分珍贵,带来了其较为少见的早期半身仕女画《女半身像》、深受敦煌壁画影响而创作的《舞》、及带有马蒂斯风格的《仕女》和莫迪利亚尼风格的《花朵》等。而吴冠中仅存的三张巴黎时期水彩画之一《巴黎郊外乡村》、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素描作品,及其存世不多的纸上半身人像《西藏女乡长》等珍贵藏品也都将与观众见面。
整场展览分为五大部分,是对两位艺术大师毕生创作、经历与影响的一次全面梳理,亦是一次深刻致敬。
第一部分“主题演绎区”,透过理论与文献资料,对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探索的共性加以分析梳理,围绕“中西之调和”“笔墨的转向”“为人而艺术”三大话题,展现二人在各自历史时空下面临的困惑、困难、奋斗和选择。
第二、第三部分,分别为“林风眠”与“吴冠中”个人展区,以二人时空背景及理论思考为线索,依循各自创作生涯阶段呈现不同创作题材专题,充分展现他们独立探索出的国画现代化转型道路。两大展区左右对称,意在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巨匠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观众在两大展区可直面两位大师的原迹笔墨,也将获得“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的乐趣。
第四部分“流风余韵”,则透过赵无极、朱德群、吴大羽、关良等与二人密切关联的师友、同窗等艺术家作品,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对他们的高度评价,突显林风眠与吴冠中的艺术影响力和思想辐射力。
第五部分的“生平文献区”呈现二人的艺术年表及书信、报纸、照片、书籍等各类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他们和上海的关系、教育理念和贡献,以及理论著作等内容。
捧白莲红衣仕女 林风眠 中国画 1960年代 68×65cm
林风眠的展区包括了其最为人熟知与喜爱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最具有辨识度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最绚烂浓郁的秋林风景如《溪流》《秋》等。难得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
吴冠中展区囊括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早期吴留法归国时的作品以及对油画民族化积极探索时所创作的多幅作品,还包括成熟时期面貌最新、影响最大、最具现代精神的一系列巨作,包括其绘画生涯中关键性突破之作《长城》,代表他在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结》,最具有鲜明个性的《狮子林》等。为观众开启一场不容错失的中国美学之旅。
最后的春天 吴冠中 中国画 2010年 72×96cm
值得一提的是,吴冠中生前最后一幅作品《最后的春天》首度来到上海。
2010年4月,吴冠中住进医院,两个月之后溘然长逝。他的画架上留下的是一幅还没有来得及签名的《最后的春天》。画作中充盈着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吴冠中将春天化作细长柔软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点彩,直观、恣意地铺陈于画面中,使人如沐春风。因为它的特殊意义,吴冠中家人强调该作品不做托裱,保持其既有的笔触与状态。此次展览中,观众也将近距离赏析这幅“原生态”作品,感受大师在生命尾声时依然沉浸于美的创作中的恣意、自由状态。
文明互鉴,弘扬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
两位艺术家从写意性入手调和中西艺术,从中国传统中挖掘可对接现代性的要素,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吞吐消化西方艺术的造型成果,实现了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篇章,让传统国画更接近现代语境和当代世界,让今天多元的水墨艺术生态成为可能。
从他们的探索可见,博采众长、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包容性让中国文化具有不断绵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道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后来又影响了世界,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两位艺术家与上海深厚的渊源也彰显了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品格。
猫头鹰 林风眠 中国画 1960年代 45×45cm
农妇 林风眠 油画 1950年代 73×87cm
在林风眠试验新派画受到排斥的时候,上海接纳了他,上海时期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的成熟期。移居上海后,林风眠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新题材的机会,作品以农村生活、戏曲人物、仕女、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题材为主。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许多作品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尤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林风眠曾说,美术上传统的技法很多,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作品,否则“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的产品就大量出笼,霸占艺坛”。本次展览展出林风眠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就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
汉柏(二) 吴冠中 中国画 1992年 96×180cm
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格也吸引了吴冠中。他连续三次郑重捐赠了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精彩最齐全的各时期作品给上海美术馆,让上海成为了收藏、陈列、研究吴冠中画作的中心。许多作品都是他舍不得出售的“压箱之宝”,像《黄河》、《长江山城》、《狮子林》、《长城》等重量级作品,他将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悉数托付给了上海这座多元开放的城市。吴冠中曾表示,上海是一座开放性的城市,是中西融合的城市。他绘画的艺术特性就是中西融合,跟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相符。画作放在上海很合适,上海也有高层次的观众,也令他放心。“在上海我有许多知音。”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冯远表示:“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的策源地,当年最早的美术教育在上海落地生根的时候,一大批负笈海外的留学生回国从事美术教育,林风眠和他同时代的一批艺术家先后在这里执教,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是因为先行者们走完了孤独人生的大半岁月,到了吴冠中这一代人,他的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师承,是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启高品质美术馆社会大美育
林风眠和吴冠中先后留学法国,又都选择了回到故土,并热切地以国外所学服务祖国。林风眠和吴冠中都主张,艺术应表现生命、表达情感,服务于人类。
秋鹭(之一) 林风眠 中国画 1970年代 68×68cm
林风眠曾说,“你必须真心生活着,才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立‘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和物,经过的事,都是林风眠的创作素材。林风眠反复画的花,是少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他再三描绘的芦荡、湖滨、山林是对杭州、对家乡的记忆;他的仕女总和鲜花同框,仕女是花,也是林风眠对母亲、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深情致意。吴冠中亦以作品的感情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强调不管用什么手段表现,最终要看效果是否感动人。
鹜群 林风眠 中国画 1950年代 66.5×66cm
鲜花(之一) 林风眠 中国画 1975年 44×34.5cm
如林风眠诗歌所咏:“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艺术家苦心孤诣多年创造了人性的风景,生命的风景,内心的风景,以毫不费力的美,毫不费力地给人以慰藉,这正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探索的意义,也是今天他们给予我们的启发:艺术家要有所成就需立足于人本身,立足于真诚表达,立足于深沉的思想情感,立足于自身文化土壤,立足于开放的国际视野,立足于甘下苦功练就扎实的技法,还得有经得住寂寞、误解和无出头之日风险的承受力。他们用生命打造的中国式风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是充满人味的社会风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骨。
也正因为如此,林风眠和吴冠中的作品才被那么普通人接受并喜欢。他们以“中国式风景”传递“中国式审美”,而这场规模空前的展览也开启一场高品质的美术馆社会大美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传统美学的能量供给站。
鲁迅故乡 吴冠中 油画 1976年 46×46cm
狮子林 吴冠中 中国画 1983年 173×290cm
延续展览主题“风景”二字的丰富内涵,大展的文创商品也强调了多样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将吴冠中绘画里中西交融的诗意美学与现代生活结合,突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馆内还将推出林风眠、吴冠中主题餐饮,欢迎观众品尝打卡。同时,特别策划“跟着林风眠品中国文化”、“跟着吴冠中看中国式风景”、“跟着林风眠、吴冠中赏东西方艺术”等一系列公教美育活动。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美术馆始终秉承社会大美育的重任,力求为市民打造一场兼具艺术文化底蕴和新春欢乐氛围的文化盛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贯践行“城•人知美”的宗旨,此次大展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广大市民朋友奉献的一道文化盛宴,欢迎各位观众一同走进艺术大师的美学世界,开启最高品质的美术馆社会大美育,推动整座城市向心而生、与美同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上海创新实施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平台的“大美术馆计划”,持续推进“日出东方”“海上风华”和“人民城市”系列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何谓海派”系列原创艺术大展。在上海,无论是到上海博物馆观达芬奇的理性浪漫,还是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赏林风眠与吴冠中的东方诗意,这些高频次、高质量的展览正不断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眼光,提升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助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希望, “来上海看美展”能够成为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和都市消费的“引爆点”,期待市民游客走进上海的美术场馆,沉浸式体验“中国式风景”,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中得到心灵的滋养、汲取奋进的力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