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
之
“自生长——黄红涛个人艺术展”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天津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报》社
山东画院
学术主持
徐涟
展览时间
2024年7月19日—2024年7月25日
开幕时间
2024年7月19日 15: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映物含真 自在生长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黄红涛艺术的根脉,在那广袤、悠远、辽阔的松嫩平原。在离漠河1000公里的地方,除了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之外,也有着春天翠绿的大树、夏天繁盛的杂草,以及秋天的五彩斑斓。《无名山》是黄红涛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他师法传统、走出传统,不自觉地在传统的精神内核之中开始自我孕育、自我生长的发端。他不愿人云亦云,只在传统山水的笔墨程式中打转,而是希望画出属于这片黑土地的真实感觉。他化繁为简,将山的形状概括为三角形的轮廓;繁茂葱郁的大树,只画出最简单的树形。他积墨为形,所有的形状都是在色与墨的涂抹过程中自然留出,单纯、静谧、悠远、神圣,画面分明有一种陌生感,却又映物含真,充分保留了中国绘画的韵味。《无名山》是黄红涛将传统绘画与当代性融合在一起的最初尝试。“80后”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使得他可以自如地思考、吸收传统或西方或其他所有地域的艺术资源、观念与问题,他将这一切与中国人骨子里追求和谐美好的传统艺术精神相融合,“当代性”自然而然地嵌入到他的中国绘画当中,成为“80后”中国艺术家的气质构成。“当代性”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而是既融合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与传统技法,又有个人的情感生发与当下的人文观照,是艺术家此时此刻所思所想的体验与感悟,进而化为个人化的形式语言,呈现为笔墨纸砚所营造的视觉效果。当《无名山》逐渐成熟并成为黄红涛的个人标志,也为他带来市场的成功时,黄红涛极力想要维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也许面前所见还是往日的山川,但看山的不再是从前的少年。他的无名山中,开始有了轿车,有了城市。2015年前后,黄红涛尝试向观念更进一步。LV的标志与“无名山”的风景拼接,达利弯曲的钟表上是“无名山”的LOGO,还有各类名牌包、手表等奢侈品全部打上了“无名山”的印迹;从中国元素中,则选择了太湖石用细细的金线捆扎。在技术技法上,黄红涛不断打磨,他选用厚厚的特制宣纸,一遍遍抹刷,有时多达数十层,画面形成了色彩的厚度与丰富层次,制作方法秘不宣人。他在2016年创作的作品《枪钓》在观念与技术上结合得非常自然,深蓝色的色调层层递进,“环保”“反战”与“自然”的主题将东西方观念融合为一。随后的“看山”系列,黄红涛让“他”出现在画面之中,望向对岸依然静谧、单纯的“无名山”,带着一丝审视、怀疑、诘问。在这个阶段中,他还以《看风景》为题,用水墨创作了一系列都市风景、人物、动物。在自然山川之中,或在别墅绿荫之中,泡温泉的人们远望着高楼林立的欲望都市。他的艺术创作继续向前延伸,并不刻意寻找符号,而是从画面中的一个形象到达下一个形象。他重回传统,却转换了传统的表达方式,质感鲜明的窗帘上是宋代花鸟画,是《千里江山图》。他用这种方式重新理解传统:中国画的传统绝不仅仅在于水墨皴擦的技法,而在于中国的艺术精神,在于中国艺术中所包含的自然观、宇宙观、道德观,以及随时代而变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的创造。在东北这片地域、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所构成的时空中,黄红涛的艺术创作,像藤蔓一样,自生长、自演进,有着清晰的逻辑内涵。如何从观念再回到最初的情感力量,回到艺术创造美好、打动人心的初衷,才是艺术最终抵制AI对图像复制、整合、变形的关键,这是黄红涛下一个十年需要努力实践的问题,也是他和“80后”艺术家们能否真正用中国画的当代表达跻身于世界级艺术家行列的关键。
《无名山》 124x248cm
《隐入尘烟》 136x70cm
《看风景》 100x240cm
《隐入尘烟》 局部 73x240cm
艺术家简介:
黄红涛
1983年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
美术学博士,任教于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民盟盟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