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现场
7月2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现场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览现场
朱炳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国著名的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开创“熔铜”新工艺,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个单元,展出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一代非遗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系统阐释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
古法新意单元通过两组古今铜器的对照展示,揭示传统与现代相融互生,同根同源,同时展现非遗技艺传承人适应社会、重塑价值的探索过程。
展览现场
“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
中国传统的铜雕技艺包括铸铜、锻铜、刻铜等,其中铸铜工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是中国传统冶金工艺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现场
匠心铜运单元展出了铜建筑的等比例模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展览现场
铜建筑是指全部或部分结构由铜构件承担的建筑,使“铜”跳脱出器物的思维限制,从“小器”变“大作”,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组成和谐的建筑风貌。
展览现场
当代铜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传统铜雕工艺与21世纪新工艺融合的结晶,是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集中体现,在铜建筑中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等十余种工艺。杭州灵隐铜殿、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铜殿、上海静安寺等一大批铜建筑的落成,是古意与新颜的巧妙结合,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神韵,展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造物文化,也为当代铜雕技艺发展开拓了新的实践领域。
展览现场
雕铜巧技单元展出的大型熔铜装置,以铜写意,观者步入其中,多角度欣赏熔铜不竭的生命力与文化张力,与铜同声共振。
展览现场
熔铜艺术源于朱炳仁在江苏常州天宁宝塔获得的灵感,将新元素融于非遗技艺,从工艺上看,其精髓在于“无模可控”。“无模”即铜液自然流淌而解形,“可控”则是将铜液在艺术家掌控中熔意,通过铜及其合金的配比,改变如温度、助剂、凝结温差等熔铸条件,再将形成的不同铜体进行组合、焊接、氧化等构成熔铜体,“一汪金水,终成图画”。熔铜和铜雕塑作为创新的铜雕技艺门类,将具体意象融于抽象形态中,极大地扩充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展览现场
艺出新裁单元可以看到朱炳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黄河浪》、创新形式的熔铜水墨、写意与诗化的熔铜壁画《人民江山》、心怀家国的大运河主题创作、承祖而不承宗的父子“对谈”系列……
展览现场
铜物至精,观照古今。欢迎大家一起走进“铜世界”,观其形、品其意、寻其妙,共同探求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光彩与活力。
展览现场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