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10月16日至2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协办的“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举办。5场论坛主题为:“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跨界视野”“文脉•画法——中国画教学思想与方法”“诗书画印——中国画的文人精神传统”“时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精神重塑与图像再造——当代水墨方式探究”,从中国画的精神本质到时代新变形态,从中国画创作本体到其教学传承,从中国画自身生长到其跨界融合,对中国画创作进行多层次、多向度的讨论。以“创作”为中心词、以国画艺术家为研讨主体并延请电影、音乐、摄影、新闻等领域艺术家广泛参与的本届论坛,既是2022年“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的延续,也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对于有高原缺高峰等中国画现状的理论反思。论坛历时5天,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创研机构的70余位学者、艺术家出席论坛并发表高见。
“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于10月16日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开幕。
开幕式合影(从左至右)
陆庆龙、陈小波、彭薇、徐福山、田忠利、孙立军、周庆富、田黎明、王平、牛克诚、王颖生、杭春晓、张敏杰、陈勇劲
开幕式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徐福山 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周庆富 讲话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曾在2022年12月举办过“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当时美术各领域重量级专家艺术家汇聚线上,进行了一次创作与思考的有益碰撞与交融。为期两天的论坛,阵容强大、主题多元、新见叠出,一时间传为艺坛佳话,美誉至今。今年适逢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国画院又在北京这个美丽金秋举办连续五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既是两年前那场论坛的主题延续,也是美术界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的一个侧面展示。
国画院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直属的中国画创作研究学术机构,在1953年创始之初就肩负了中国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的研究、中国画创作技法的研究和组织画家开展创作活动三项工作职能。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国画院又增加了艺术教育、艺术培训、艺术创作交流等工作。二十多年来,国画院举办了五届院展、两届黄宾虹学术提名展,以及以“为农民工塑像展”为代表的众多主题展及学术展,创作完成了三十多项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一系列采风写生及理论研讨活动。“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以中国画创作为观察焦点,汇聚画坛重量级艺术家,纷呈创作前沿精粹思考,凝聚中国艺术创新力量,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实力在中国画领域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立院”建院理念的具体体现。论坛嘉宾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创研机构,他们长期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探索中国画在时代精神铸造下的新思维、新理念及新的语言形态,努力践行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宗旨,用画笔讴歌时代,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艺术佳作。同时,他们以艺术家的敏锐、理论家的哲思关注新时代中国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其观察与思考都集中沉积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之中,创作成为他们作品的生成方式,更是他们新时代中国画理念的结晶形式。这也是本论坛以艺术家为主体、以“创作”为关键词的理由之一。
今年的论坛还邀请了电影、音乐、摄影、新闻等领域的学者、艺术家,十分高兴的是咱们印刷学院、电影学院校长都亲自来参加今天的论坛活动。同时开设“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跨界视野”论坛,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展开更为宽阔的想象空间。
记得2022年那场论坛闭幕时,嘉宾们在视频中离场时互致再见,余音萦绕,经久不息。今天看到与会嘉宾见面时的亲切问候,仿佛又回到2022年的论坛,感受到了时间无法泯灭的理论賡续与精神传承。今天各位专家学者都在这儿高兴地招呼、问候,我从办公室看到了今天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包括我们院里的学生,都是十分的高兴,有的不到八点就到院里了,进院的大车我都看到了。
本次论坛相较2022年,规模更大,主题更多,并采取线下与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使论坛的思想成果让更多人分享。相信本次论坛70位专家艺术家的精彩发言,必将成为记录新时代中国画家思想与智慧的精彩文本。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感谢各位嘉宾的拨冗出席,谢谢大家!谢谢线上各位朋友!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王平 致辞
今年是一个创作的大年。当此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举办“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邀集业内的创作及理论方面的专家共同来探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应对性和现实性。
现在关于中国画的评论在自媒体舆论场上动辄都是上万的点赞甚至10万+,而真正专业美术领域的探讨却难以掀起浪花。而且我们在现实当中很多画家也觉得理论只是理论家的事,跟创作的关系也不大。事实上,中国画一直强调内美,强调格调、品味,强调人文修养和画外功夫。但是画家们自己都持这样一个态度,这不是理论的尴尬,确实是中国画的一个问题。缺少理论层面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中国画实践往往会陷入到个人的经验主义里跳不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理论来源于创作实践,理论却有着指导创作实践的积极作用。
20世纪的中国画,在我们创作层面上来讲有一个非常大的体格的转型:从传统“文人画”转向“画人文”。传统文人画在20世纪延伸出中国画、新中国画、水墨画、现代水墨画、新水墨画、当代水墨等诸多的名称。这些名称对应的形态其内涵差异很大。这也使得关于中国画问题的一些讨论经常不在一个学术的场域里面而各自言说。
此次论坛的议题提出了中国画创作、教学问题,文人画传统问题,写意问题,当代水墨画的发展问题。这些都是攸关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的问题。其中围绕着中国画的名称及其延伸的概念与内涵的梳理研究工作,是我们目前非常基础性和重要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正名的工作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开展的。
最近在网络的舆论场里面,关于中国画的写意问题、工笔画的发展问题也引起很大的关注。
新中国最初的17年,我们的艺术家将文人画的笔墨技法语言与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相结合,产生了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建设题材的“新中国画”。这种发轫于文人画的“新中国画”,如同文言文演化为白话文一样,可以视为文人画的白话版。从文人士大夫治国到人民当家作主,文化转型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主义手法让中国画得到了拓展,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画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画有能力表现生活、表现时代,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
如果我们回溯写意画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写意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手法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前,如秦汉、唐宋的传统当中就早己有之。今天的“新中国画”虽然与传统的文人画样式相同,但笔墨当随时代,它是写意画以另一种形式、另一种样貌在今天的呈现。与传统文人画相比,“新中国画”除了保持文人画写意技法的笔墨品质和精神追求之外,在表现时代、表现生活上带来全新的革命性的拓展。今天的中国画广义包括“新中国画”,它从题材内容、技法语言上都有了全新的拓展,同时,写意在今天中国画里可能不仅仅一种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尽精微、致广大的写意精神。我们说有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我们面对当下的中国画作“今不如古”的感慨也大可不必。
还有人批评从事中国工笔画的画家越来越多,我倒觉得20世纪以来工笔画的繁荣,是20世纪中国画非常大的成就。有些人批评工笔画用写实手法,和传统越来越远,认为是很大的问题。事实上,正是现实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法结合,学院派素描的写实造型训练,使工笔画的塑造能力获得了提升,同时,工笔画家们也意识到西方写实绘画与工笔画存在不可调和审美差异问题,他们在向传统寻找解决方案的探索中,激活了唐宋传统乃至更广泛的民间艺术传统,对于写实也因此有了更深刻认识,中国绘画中与“写实”相关的“写真”“写生”赋予当代工笔画“写其真意,写其生气”的内美追求,使得它在中国画的当下发展中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语言风貌,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 事实上,今天的工笔画繁荣发展,也跟其强调写意有关,当代优秀工笔画家在工笔画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写意精神的张扬,使得工笔画在今天的发展也取得了超越传统工笔画的可观成就。
中国画在今天可能存在着种种问题,这很正常。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去研究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命题。通过层层辨析,正本清源,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推动我们时代的艺术家脚踏中国大地,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写意美学精神,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我们还要把这个学术的研讨转化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学术的正向引导力量,推动中国画健康发展。谢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 田黎明 致辞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今天隆重开幕。这次活动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这次学术论坛充分呈现出国画院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行中前行,使国画院学术立院及创作与理论相融的办院理念,在全国的画院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
国画院在周庆富院长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有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徐福山主管院长的大力支持,有牛克诚院长的倾心努力,有国画院全体老师的努力,有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囯画院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院展至长江主题创作,从国家系列重大主题创作到14届全国美展还有研究生院教学成果一一数来,国画院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成果。这取决于大院为囯画院提供最好的学术平台,取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丰厚的学术传统、学术传承和学术创造与创作和教学的共享。我作为一名退休的工作人员有一种感同身受,感恩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我们的培养以及学界一直以来对国画院鼎力的支持。
今天是国画院学术论坛第一场,我看到克诚院长将此次论坛分为五场,每场的主题都是当前画界重要的课题,关系着中国画创作在今天、在当下的使命、思考、体验与践行。“中国画主题创作的跨界视野”“文脉·画法——中国画教学思想与方法”“诗书画印——中国画的精神传统”“时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精神重塑与图像再造——当代水墨方式的探究”,这些论题正是契合着国画院创作队伍所具有的创作实践成果,也回应着新时代中国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看到克诚院长带领国画院的班子以深邃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国画院的学术发展与论坛主题对应着每位老师当下创作思考;我看到这次的论坛把课题与创作者融为一体;我看到每位学术主持人所持有的学术品德和创作成果对应着论坛的主题。这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了国画院每位老师在已有学术成果中不断通过理论升华,推进自己的创作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绘画语言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论坛所具有的实际学术功能是以点带面的,理论与实践共同为今天的整个中国画坛、为中国画的整体观,提供了学术成果与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学术的论证,这是一种有机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上,为中国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与发展的前沿。祝本次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 牛克诚 致辞
刚刚周院长的讲话,提到2022年的那场论坛,闭幕时大家互说“再见”。今天以及未来四天的论坛,就是这个“再见”的一个兑现——时隔两年,我们又见了。 这世界,有些人,有些事,不见也罢。但有些人,有些事,则让我们不可遏止地期盼与它再次相遇,飘洋过海来见你。“中国画创作论坛”就是这样的事,出席论坛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人!
作品是立身之本,而作品来自创作,进入关于创作的论坛,让我们从艺者得到自我确证。新时代中国画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方略无不通过创作来实现。高原由经典作品筑就,创作生产力决定了中国画的群体力量及作品的经典性。对于创作的关注便不止于立意、构思、制作完成的过程本身,也不止于作品的技艺与语言,而是直面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探究中国画的生产机制,观照中国画创作的生态环境,探明中国画的生长方式及生长可能,明确中国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本次论坛共有五场,其主题是“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跨界视野”“文脉•画法——中国画教学思想与方法”“诗书画印——中国画的文人精神传统”“时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精神重塑与图像再造——当代水墨方式探究”,从中国画的精神本质到时代新变形态,从中国画创作本体到其教学传承,从中国画自身生长到其跨界融合,对中国画创作进行多层次、多向度的讨论。论坛的举办又赶上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展,这也为论坛的研讨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五位一级美术师担当主持人,每场论坛的主题都由他们基于自身的创作有感而发地提出,凝结着它们的实践思考。同样,论坛的嘉宾在邀约了见地独到的部分理论家的同时,广泛汇聚全国各地创研机构的画家艺术家,他们对于每场主题同样具有切身的实践感悟。从事创作而思考创作,将使本论坛产生更具实质性的理论结晶。这是我们对本论坛抱以期待的理由。
每年十月,中国的美术届就进入了大忙季节,各种活动风起云涌。各位在百忙之中出席本论坛,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致敬你们,因为你们拨开各种繁杂与诱惑,把宝贵的时间交给了本论坛,其实是把本心交给了创作,这已经验证出:你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有你们的支持,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论坛就能长期不懈地办下去!再次说声“再见”,我们长相见!
谢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负责人《美术观察》社长 杭春晓 致辞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牛老师之后发言总是让我感到极大的压力。这是因为他的开场白不仅展现了他独到的见解,而且极具风趣。相较之下,我的开场白通常显得过于严肃,缺乏他那种调动气氛的能力。无论如何,我首先要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表达我的敬意,很荣幸能够出席这样的论坛“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论坛”,也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
在此次发言中,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后印象派理论的奠基人罗杰·弗莱一百年前对中国画有何见解?
罗杰弗莱认为中国古典绘画具有一种现代性。他所接触的中国画,混杂了宋画与文人画,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画作属于极为传统的作品,但罗杰弗莱却指出:“一旦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逐渐习惯了东方艺术所特有的节制性,以及其在笔墨运用上的简约和精致完美,我们(西方)的公众可能会对大多数西方绘画失去言辞。”他为什么会认为中国画具有一种现代性?答案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文化圈层中,会将来自远东的中国画视作非再现的现代主义绘画。大约在1911年,伦敦举办了两场重要的展览,一场是向西方公众介绍中国绘画经典《女史箴图》的展览,另一场则是后来在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后印象派展。宾扬和罗杰弗莱分别担任这两场展览的策展人,而他们又都是布诺姆伯里文化文化圈的核心成员,两者共享了关乎东方与现代的知识。在那个时代,中国画凭借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关注。它不仅被视为来自远东的传统艺术形式,更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艺术表达。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100年前西方学者的观点,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我们所认为的传统,并非想当然的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融入到世界之中,甚至与西方的现代主义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画不仅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那么,在如今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应该以一种现代性的眼光去发现中国画的“可能性”。尤其,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大概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已经进入到一个AI时代。不好意思,我手上的稿子,昨天便借助AI帮我做了一个初稿。当然,我不可能完全读AI的稿子。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开始面对一个更为全球互动的时代。大家知道,在AI之后就是AGI,再往后就是ASI。AGI到来的时间,大概是三年以后;ASI到来的时间,大概是35年、38年。今天的AI,只是人工智能初步介入到生活、生命经验中的一个形态。AGI通用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改变。到ASI超级人工智能的时候,革命可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不能根植于自己认为的高墙、高院的篱笆,进行自我想象的价值。我们必须把自己打开,向一个更开放的时代拥抱,并进而思考,一个传统的媒介在今天的语境中,怎样才能进入当下的问题情境中。就像在物理学中,今天,随便在座的人,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做一个关于汽车加速度的计算,但这仅是今天的中学知识,不是牛顿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今天的物理学,要获得圣杯,肯定要把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四力合在一起,用一个方程式表达。艺术也是如此,艺术也面对着不同时代一个根本的核心问题,就像树木的年轮,今天的生长点一定是在年轮最外的,而不是记录过去历史的停止生长的年轮。
那么,中国画将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拥抱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想答案并不是现成的,它可能需要我们所有的人,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探寻。所以我们非常高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隆重地进行了这样一种五连场的围绕中国画、中国绘画的讨论。我坚信通过此次论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我们将会为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道路。
再次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的辛勤付出和精心组织,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畅谈
开幕式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