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二章 洗练的油画语言
洗练,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二十四诗品》中,“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吴航斌.《人面桃花相映红——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别裁》[M]. 2010年6月第1版]洗练,清洗磨练。其中含有简练的意味,不过洗练一词更能体现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经过千锤百炼。此词是个形容词,既形容艺术技巧,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指向,是归真返朴的纯净本色。汪诚一油画作品中色彩、笔触、构图等油画表现方式是洗练的。此词形容汪诚一的油画语言是再恰当不过的。
画家的油画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画家个人的阅历和追求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学习逐渐丰富和升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画家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其画作的风格,第三个原因是社会变革,社会大潮流对艺术家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画家绘画语言有着很明显的变化,毕加索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他的绘画生涯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蓝色时期、粉红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等。
汪诚一的油画艺术每一阶段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外界和时代变革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汪诚一成名之时,他的油画颜色尊重现实,多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改革开放以来,汪诚一的作品愈加成熟,风格朴实宁静。汪诚一画画时追求“点到为止”,仔细看他的原作时会发现画中会有不少的留白。其在作画时时用减法,简笔写意,显然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汪诚一晚年的艺术进入了一种老辣的境地,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正如在采访中他所说的:“看着我的画和油画系其他人不一样,其实这就是我追求的,画面上东西不多,但是又不觉得简单,每一处都要耐看,还有最后表达的感觉。”[ 2015年采访汪诚一录音 ]由此可见,他不仅掌握了写实的油画技巧,并从写实主义道路中跳脱出来,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中国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融于绘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
第一节 色彩转变
颜色的选择是画家趣味和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它能传达画家的感觉和情感,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最直观、最形象的视觉符号。画家通过丰富的色彩关系营造画面情调,并以此来表达思想感情,色彩也成为传达情感最有效的绘画语言。一幅画作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需要有一个统一和谐的色调贯穿在整个画面之中。汪诚一在色彩上的探索成为其绘画语言中最为特色的表现。
图十三-信-143x228cm-1957年
《信》(图十三)是汪诚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在马训班的毕业创作,是汪诚一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题材来源于当时北京青年垦荒队六十个年轻人的故事,汪诚一为了画好这幅画,在那里和这群年轻人生活了两个多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读信”的场景。我们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夕阳西下,在营帐旁边,一群年轻人收工后,围着邮递员焦急地读着来信。居于画面右侧离观众最近的,是一位正在看信的姑娘,她披着脏兮兮的外套,动作却放松舒展,好像即使劳动了一天后阅读了亲人的来信也不会感觉劳累。画面中间居右是一个弯腰背向观众的瘦瘦的年轻小伙子,裸着的上身被炙热的太阳晒得黝黑,还有一个小伙子躲在帐篷门口,可能没有收到来信,偷看前面女孩的信件,这一情节很有人情味,这群年轻人劳累了一天,而此刻却轻松平和地沐浴在金黄色的夕阳之下。观众依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年轻的垦荒队员的艰辛和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以及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画面中简练概括的笔触和凝重的色彩相结合,作者对这些年轻的垦荒者的敬佩之情呼之欲出。
这幅作品受到“马训班”导师—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和当时美术界的一致好评,这幅作品色彩浓郁,讲究色彩的丰富性。大多现实主义油画家都致力于色彩的饱和并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信》充分地体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带有浓浓的时代气息。汪诚一在他的创作中,坚持自我情感体验,大大关注感情的表现力度,凸显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图十四-浪山节-85x85cm-1980年
80年代户外写生作品《三头牦牛》、《浪山节》(图十四)等作品中,色彩艳丽夸张,笔触有力,造型概括,令人印象深刻。藏区的蓝天白云、草原羊群,景色色彩对比很强烈,还有藏民们美丽的服饰和晒得通红的脸,具有强烈的异域情调。这类作品以疏放凝重的画面感、简约提炼的构图契合了藏民的性格和西北地区的风貌,这里蕴涵着画家见微知著的细腻情感。这些作品展出后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户外写生中多浓郁的颜色是因为他所看到的浓郁,而在创作的时候会把颜色处理的单纯一些,把东西减少,整个画面简约概括。
汪诚一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依然默默地潜心于画画,从容自如。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它的油画作品色彩更趋淡雅,几乎是在一个色系里面进行变化。他在这种色彩的微差里进行研究探索,将这些细致入微的色彩表现在画布上,没有了张扬和躁动,而是表达了内心的细致。
图十五-澳门老街-50x61cm-2003年
《澳门老街》(图十五)淡黄色的色调显得格外的通透,整幅画中没有很重的色块,天空、地面、房子都是淡淡的黄色,侧面墙的颜色是加入一些紫灰色,甚至是黑色,却和周边的黄色很是协调。每一笔颜色都像是经过分析考究而严谨地体现在画面上,抽象的色块组合在一起塑造了朴素的澳门老街,整幅画散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优雅的气息。汪老强调每一小块的色彩都要有变化,每一个色块都应该耐看。不是颜色对比强烈的吸引观众,而是耐看的令人过目不忘。
图十六-白鸽-81x100cm-1994年
图十七-潮-73x92cm-1994年
《白鸽》(图十六)、《白鸽之二》、《暖风》、《潮》(图十七)等一系列女人体作品颜色淡雅,一幅画里的所有颜色都在一个色系里调和。色彩被淡化,黑白也被减弱,薄薄的色彩把少女塑造的很飘逸脱俗。简化色彩是油画技巧的一种,也是艺术家独特审美的体现,这更是画面情调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最后画面形成的色调清新平和,营造了一种恬淡、宁静的意境,简约而耐人寻味。绘画语言简洁,表现手法也更加朴实。色彩对比减弱,淡淡的色彩和朴实的线条让人情绪平复。
第二节 用笔趋向写意
笔触是画家的灵魂,每一个笔触都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过的,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汪诚一注重笔触的写意性和以自然而然的“书写”代替刻意的描画。
图十八-阳光女孩之二-54x6cm-2007年
研读汪诚一的画作,发现他个人喜欢系列的写生和创作。《阳光女孩》(图十八)系列,四个女孩在沙滩上或躺、或坐、或趴,造型很是生动,塑造了暖黄色阳光下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形象。汪诚一喜欢用小笔头作画,他认为这般笔触大小刚好合适,笔触随意流畅,画和笔已经融合为一体。他有国画功底,所以笔触在他画面中产生的效果与中国画写意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书法一样写的方式,可以说汪诚一是在“写”画,汪诚一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江南文人画的感觉,写意的风格凸显了中国文人的气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这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而他本人解释说是不喜欢用大笔,认为大笔一挥颜色就没了。细看他的作品,每一笔都很到位,每一笔的处理像是经过反复推敲,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图十九-天地行-詹建俊作-150x180cm-2013年
图二十-塔吉克新娘-靳尚谊-50x60cm-1983年
中国当代画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笔触中体现艺术家的性格和情感,某些笔触或许成为一个画家艺术特征的标志。有的画家用强烈的笔触和色彩表达个人的情感,如汪诚一马训班的同学詹建俊,快意挥洒的色彩,笔触豪放、浪漫。(图十九)有些画家笔触则藏在画面中,突出用“点”塑造形体的技巧,最后“笔”藏于画面中,如汪诚一马训班的另一名同学学靳尚谊(图二十)。画中不同的笔触语言又反应了詹建俊与靳尚谊个性于两极不同,然而他们又都是在画面中直接表达个人真实情感的画家。三者对比看来,汪诚一的作品更具江南文人画气息,那种恬淡、宁静诗一般的画作别有一番韵味。
第三节 对线条的偏爱
在汪诚一的绘画中,尤其是后期的绘画作品展现出他对线条浓浓的兴趣。在采访中他更有直接的表述:“现在很多人画照片,而用这些线条就不像照片了,中国的东西主要是用线来表现,西画也有线,但是中国画的线更洗练些、更概括点,用线表达的内心更多一些。西画表象的东西更多一些,比如像、体积、光影,可以说更科学。我很喜欢中国文人画,我现在有时候也画些国画,国画展览我都去看,也有一些国画的朋友”。[ 2015年采访汪诚一录音]由此可以看出汪诚一是具有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油画家,这对油画本土化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汪诚一从初中时沉迷于中国画, 国画里面线的运用会时不时地影响他的油画创作。汪诚一与中国近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是老乡,早年有国画功底,他的骨子里有着江南人文的底蕴,他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气质在他的油画艺术上逐渐流露出来,尤其是线条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使他在以后的油画道路上融汇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和风格。
图二十一-闲着的女孩-46x53cm-2006年
《闲着的女孩》(图二十一)用色极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线条的运用,薄薄的颜料使线条更加流畅自然,女孩身体上的线条是比较细腻圆润,而到女孩下面穿的裙子的时候,线条的写意性更强,寥寥数笔将衣裙的质感表现了出来。运用线条将画面更趋平面,不强调体积的厚重感,减弱三维空间。最终达到“静”的画面情绪。
图二十二-树之一-70x70cm-1996年
图二十三-树之三-70x70cm-1996年
树系列作品强化线条的张力和表现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树之一》(图二十二)、《树之三》(图二十三)。正如汪诚一所言:“生活里面我看到一些树根,裸露在外面的;或者是枯枝,交错纠结在一起,我觉得很有意思,然后我画了一些列的树枝、树根。”[ 2015年采访汪诚一录音 ]
图二十四-山-54x54cm-2000年
《树》系列、《山》(图二十四)、《遗忘的村落》等作品,他在油画中的书写性和中国传统审美有很大的一致性,这种书写性蕴含了更丰富的精神品格,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汪诚一的油画是典型的中国油画。
汪诚一油画中的每一块色彩概括简练,都是经过主观的提取。克莱夫·贝尔说:“没有简化,艺术是不可能存在的。”[ 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第149-150页]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的集成者郑板桥也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因为只有通过概括简化,画家才能把他感兴趣的东西从一堆看似没有意义的对象中抽离出来。油画艺术的绘画技法和表达观念贵在单纯。如果作者总是在意于画面里琐碎的细节,也就不可能成为大师。
汪诚一以前在美院油画系教书之时,“汪大体”的名号以及他上课时“画头看脚” 的“名言”流传于师生之间。其实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纯粹的画家,他主观的提取和概括具有大师风范。
作者:朱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