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走进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陆爰先生在无锡太湖边的工作室,顿时被文雅而古朴的气息所感动,墙上的画、桌上的古董摆件、缸里的游鱼,都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置身其间,仿佛心境一下子与窗外面喧嚣的尘世隔绝了。这也亦如陆爰给大家的感觉,是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心态。对于绘画,他坚持的是一条传统的道路。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笔与墨是构成中国绘画的两个主要元素,是中国绘画的精神依托,而水墨艺术也正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之一。对于笔墨传统,他有一种特别的坚守与热爱,这也许与他自幼生长并浸润在江南这块文人渊薮之地有关吧。陆爰工写兼能,善山水、花鸟、书法,常说:“写意和工笔是中国画创作当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能工善写应是每一个中国画画家必须掌握的技能,然后各有专擅”。
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应当将传统的延续发展模式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来研究。首先要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法则,其次是笔墨表现形式的认知与把握,这是需在艰辛而漫长的艺术劳动中所取得。画家的一笔一墨都应当向人们述说着心灵深处对自然状物认识的情感与感悟。中国画注重的是“意”和“境”,尤其强调其审美形式中文化内涵的注入,并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表现形式将其充分发挥到极致。所谓:“凡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在中国画以点、线、面来塑造形态的过程中,并非漫无目的地组合与排列来对自然物象进行刻画,应当用心观照自然,让情感充分地注入到经过取舍、分解、重新组合的意象中去,形成新的载体,从中体验“意”和“境”的语言模式,抒发自我心灵创造的图式。这不由让我想起齐白石说过的:“万物过眼皆为我用”。绘画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智慧的累积和画家长期体悟人生的结晶。画家只有深入生活,认识美的本质,才能获得创作灵感;只有找到生活中本源的东西,以笔墨的形式来表达画家心中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所谓“状物传神,穷而后工者也”。
陆爰回顾这三十多年来的从艺之路,是静心的,也是寂寞的。这是长期的苦心经营,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体悟,技法与思想的妙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论、方法。他说:“绘画是一条寂寞漫长的路,而度过这段寂寞漫长路的最大力量莫过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画的过程中,陆爰遇到了不少因为各种原因被遗留在民间的乡贤老画家,从那些老画家身上学到了不少做人格物的道理,以及得到了传统中国绘画方面的技艺、技巧的锤炼;注重读书养气,兼修诗词书法,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人格物穷理的过程。
在中西文化对比、文化讨论中,一个经常的话题是中西绘画的差别。陆爰认为:“中国绘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阴、阳,虚、实为其造型观念,以玄妙莫测的气韵、意境为其美学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宣纸、毛笔、水墨为其载体,以点、线、面为主要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形式上讲究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骨法用笔,以水墨的枯、润、浓、淡来求其变化,借物言志来表达画家的精神追求,讲究个性、讲究自我,以道德、修养、人格、品鉴等作为精神支柱,由技入道而自成体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洋绘画则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结合光学等科学原理,注重模仿自然、注重写实、讲究透视、讲究色彩的真实感、空间感……总体来讲,二者皆为东西方民族最优秀的绘画体系,二者血脉不同,所以并不矛盾,各有优劣,正好互为参照,不妨取长补短,依各人喜好有所偏颇而已。”
陆爰先生还认为,仅仅掌握画技是不能成为画家的,还需要很多“画外功”。一个画家的心境如何,均能在笔墨造型、意境中反应出来,也能在心情、心性、心绪中表现出来。每一位艺术家无不用心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体现在这里。通过绘画形式和特有的表现手法来反映出画家的心境。个性、风格、流派等都与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境高,画品才高,有容乃大心映万川。天地万物,只有心境是不可逾越的。有了这样高深的心境,画家的艺术才能够炉火纯青,浑然天成。而说到底就是个人的修养,陆爰喜爱读书、养花,而欣赏他画的花鸟画,你会觉得,画中的花鸟都是以一种淡然的姿态生活着…
对于天赋,他认为:“除了兴趣,悟性也是特别关键的地方,学画要想成功,没有悟性是不行的,这就是很多人说的天赋。绘画首重天赋,次加勤奋,非天赋无以善其事、无勤奋不能成其业,兼之傍修博学,方成一家之言。”
坚守传统、心静如水,天赋加勤奋、读书和实践这些要素涵养了画家陆爰的超然品格、成就了他画中的出尘格调。
文章作者简历:
林煜峰,著名评论家。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美术》杂志社编辑。现为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澳中书画交流协会秘书长,西泠艺术馆副馆长。
作者:林煜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