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6-03 21:55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6月3日,“热土:初鸿睿、王恩来装置双人展”在艺元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孙熳策划,艺元空间创办人曾凡刚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艺术家初鸿睿、王恩来的装置作品10件,通过作品中呈现的或物质与信息的泛滥与局限、或环境的活跃与沉寂、或对文化的寻找与缅怀这些令人焦虑的共同处境,表现了“在全球化的盲目生产和消费狂热中对欲望与精神的某种压抑和追寻”。
艺术家王恩来(左)、策展人孙熳(中)与艺术家初鸿睿(右)合影
关于本次展览主题“热土”,策展人孙熳表示,无论是在中文里的更含有感情的、代表着希望和活力的“热土”,还是英文中“fever land”所寓意的“发烧的土地”让人联想到的冒进、过度和病态,联系起来的国内的生活环境,它都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真实状况,“这片土地时刻充满着未知的可能,同时也隐约埋伏着一个危险的未来,它是一个很难简单化的去概括复杂而魔幻的现实处境”。
王恩来《通感》2015年
初鸿睿《菜刀温暖》2015年
出生于辽宁的初鸿睿受到成长环境深刻且多层面的影响,而旅居巴黎的经历则对他的原生环境和思维产生了冲击。“辽宁的生存环境给我的影响是复杂的,包括我的性格、情感、处世态度与对社会的认知等。这些促成了我在创作中对工业生产、个人欲望、危机、对抗、突破及阴郁的表达。在为物质举国沸腾的时候,东北仍是一片被固化的土地。巴黎则被它的过去束缚和迷惑。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思考和对比,让我不断认清自身,看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换句话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也许压抑感很多人都有,但我先要找到自己的出口,这是迫不及待的,这也是我创作的目的”。
王恩来《Bonn浪潮》2015年
初鸿睿《被割碎的时间》2017年
在生活中,初鸿睿经常会收集生活中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很多是回收或直接捡来的生活废品、工业品。“在创作时我希望让这些物件保留自身的材料属性和它们自带的灵性,所以我很多创作都是以就近转换的手法完成的。例如《菜刀温暖》,当我在路边发现那块电路板时就觉得它太像一把断齿的刀。如今这些生活物品被大量生产并丢弃,一切源于人们过剩的物欲。人们在丰盛的物质中迷失自我,毁于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
王恩来《钢尺、G字夹与凳子》2017年
初鸿睿《晦暗之光》2017年
王恩来的创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现成品,在表达自己对材料的选择时艺术家表示:“现成品和基本物质材料(比如泥,木材,青铜等)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成品的生产背景、使用环境和文化共识等元素是天然具有的,这部分构成了一定的符号意义,但只利用现成物的符号去表意确实不是我的创作方式,甚至我做作品的过程中要弱化符号和图像的干扰,试图克服惯性思维和按部就班”。
王恩来《临时关系》2014年
初鸿睿《弯折的柱》2017年
“这是一个大工业生产的时代,工业制成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我重新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时它们总会给我带来一些启示和反思”,王恩来表示,自己的兴趣是发现确定的物质材料之中不确定的可能性,从而使这些现成品脱离其原本的功能语境,生发出新的关系。“我更关注物质材料本身的特性,更多的从物理层面切入作品,而不是文化层面。支撑作品的是其自成一体的艺术逻辑,而不至于成为某种文学或者理论的说明书”。
初鸿睿《欲望之尽》2017年
初鸿睿《陷阱》2017年
孙熳认为,对于青年艺术家王恩来和初鸿睿来说,现成品的运用像是对多面棱镜的不断打磨,让艺术家得以感受和观察社会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和审视自己的面容,“装置艺术生来就具备社会性,决定其所用物件、媒材、空间特性及社会身份在创作中的分量是不可回避的。正因如此,如何接收、感受、选择和转换那些背后具有复杂含义的物件并保持足够的精神独立;如何观察、对待并反思消费主义却自身不陷入其中;如何在当下面对个人的创作和生活——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使得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也成为了自我与社会的一场角力”。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7年6月3日展至8月2日。
关于艺术家:
初鸿睿,1982 生于辽宁本溪。2008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 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获硕士学位,创立ESTRAN。现工作生活与巴黎。
王恩来,1989 生于辽宁大连。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5年获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201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