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6-26 13:29
实践无疑是植根于一种经验的自觉,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多重的经验交织中展开的。在本篇由评论人鲁明军为参展艺术家秦琦所撰写的文章中,他提到,艺术家的实践是艺术史和绘画语言自身的一种知识化实践,这样的知识实践最终通向一个不可见的姿态,可见的是其文化感觉的明显转变。
蜂巢深圳 “艺术的仁慈”展览现场, 左侧为秦琦作品
物、形象与观念的悬置(节选)
文/鲁明军
秦琦的实践无疑还是植根于一种经验的自觉。这里的经验含括了身体/社会、目光以及知识。从2004年至今,秦琦的工作就是在这样一种多重的经验交织中展开的。我们不能否认,颜料的厚度、笔触的强度和画面的重量本身与画家身体与社会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也不能否认,目光的经验如何影响着画家建构自己的视觉机制,更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特别是对于艺术史的理解是如何促使他对于绘画可生性的实验和探索。但是,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感觉逐渐被理性的知识和目光所吸纳和耗平,所以,对于形象的自觉和尝试在我看来不只是身体化的,更是知识化的。
蜂巢深圳“艺术的仁慈”展览现场 秦琦作品
秦琦/Qin Qi
雨/Rain
2016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20×150cm
(“艺术的仁慈”参展作品)
或许,这样一种艺术史维度上的分析和梳理似乎在有意地回避秦琦观念的一面。秦琦并不预设某种观念,自然也从未诉诸一种明确的态度。如果有观念的话,那也是在他所建构的视觉机制及其运作和绘画媒介的实验中挤压出来的,换句话说,观念实际上是被后者悬置起来了。特别是在近作中尤其明显,颜料/笔触、触觉/视觉及图像/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恰恰遮蔽了画面本身可能含有的文化、政治隐喻。当然,悬置并不意味着取消观念,毋宁说是在建构一种新的观念机制。此时,所谓的观念实际就是这一观念机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史意义、对于当下艺术体制的自觉和检讨,以及可能提供给我们观看和认知世界的视野、角度和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说,秦琦的实践是艺术史和绘画语言自身的一种知识化实践,而且无论是对于当下艺术体制,还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化秩序,这样一种知识实践最终都是通向一种不可见的姿态,可见的是其文化感觉的明显转变。当都市/工业转向民间/日常的时候,当文艺的“深度”逐渐被感知的“皮肤”取代的时候,实际上是主体自身的一次蜕变。但蜕变本身并没有削弱他一贯的生猛和血气。
秦琦/Qin Qi
罗汉/Monk
2016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100cm
(“艺术的仁慈”参展作品)
对于年近不惑的秦琦而言,他的艺术尚在过程之中,所以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其艺术史的意义。但是,在当下艺术系统内部,他的实践并不乏针对性,至少,他还是一个异数。今天来看,这一针对性在于,他不仅将我们重新拉进他所理解的艺术史维度,而且,揭橥了他是如何以糅合艺术史知识经验与日常身体/目光经验的方式从艺术系统包括陈旧的学院体系内部挣脱出来的。他不是一个盲目表态的人,他甚至会犹疑,会恍惚,但正是反复的推敲和尝试让他释放出更多的智性。而这非但没有抽掉他的情绪和身体,必要的抑制反而使他的绘画更具浓度和重量。
秦琦/Qin Qi
次晨/Ci Chen
201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20x120cm
秦琦/Qin Qi
兔子蹬鹰/A Rabbit Pedals Eagle
2016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40×110cm
秦琦/Qin Qi
南环路31号/No.31 Nanhuan Road
2013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100cm
秦琦/ Qin Qi
南湖小学 / Nanhu School
2006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90×250cm×2
艺术家 | ARTIST
秦琦 | Qin Qi
秦琦
1975 出生于陕西省,中国
1999 学士毕业于鲁迅美院油画系,中国
2002 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院油画系,中国
现生活工作于沈阳,中国
个展(部分):
2014 秦琦个展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中国
2012 氧化:秦琦近作展,01100001 画廊,北京,中国
群展(部分):
2015 绘画札记,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交叉小径的花园——15 位艺术家的路径与节点,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物体系,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大画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中国
2014 自觉:绘画十二观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