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画家》杂志在2017年第4期隆重刊发马汉跃先生作品专题及中国美术学院林煜峰博士撰写的评论文章《纯粹的语言与文脉——马汉跃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创作》,现将其编辑整理,与大家共赏!
纯粹的语言与文脉——马汉跃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林 煜峰
中国的书画发展到文人画阶段,虽然仍以技法作为依托,但从本质上来看,可以看做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实践的过程。历代文人画家以山川丘壑、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万象为形质,以书法的点画用笔来塑造自己内在的精神,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因此,《芥子园画传·山石》写道:“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故而,笔墨非小道,它是中国文人价值的载体也是情感的附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启蒙,是中国传统哲学在绘画美学上的延续。
马汉跃作品 盈盈一水间 34*138cm 2016年
画家用笔墨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精妙深邃的感悟,这才是中国古代画家追求和展现给我们的绘画的“天人合一”真谛。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也。”说出了中国绘画的精髓。绘画所表达的是画家的思想与精神世界。画家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观察事物的态度,有发现美和表现美的手段能力,还要有对生活的热爱,正如石涛所说的“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心受万物,万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由此,“吾道一以贯之”。在笔墨之中、点线之间,在勾勒渲染之中来传达“道”,传达文化的气息。山石、树木、山涧溪流,都是现实存在的,使用的画法离不开传统的笔与墨,也离不开传统笔墨精神。画山水,要表达一种层次,追求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意境,将它传达于笔端,这就是笔墨精神所在。基于这种理念,马汉跃的山水不是自然的再现和描摹,而是放情于林泉,注重“心像”:在了解认识物象的外部形态的同时,依托“冥想状物”的内在精神与个性特征,把自己的审美以山水为依托表现出来。画中境象不是具体山川的再现和描摹,而是他的心像。他善于在山川中发现意象,化古典为现代,援书入画去书写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在山水精神与山水形式语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构图线条设色。
马汉跃作品 溪山清晓 68*68cm 2016年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艺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的马汉跃,其绘画语言,具有当代东方文化的鲜明色彩和独特个性。他博采众长,取前贤之精华,成一己之风貌。他以诗为魂、援书入画,笔笔生发、点线浑融,故而他笔下的山川万物皆浑厚华滋、拙朴隽秀。他把山川意境依附于苍劲的笔墨之中,达到绘画语言上的和谐。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这充分说明笔墨的造型立意的作用。其实,在中国笔墨精神和思想里,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大象无形”,而并不是为再现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形。而意境是通过画家的丰厚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所表达出的一种美学态度。因此,马汉跃的山水画作品,虽然题材和内核属于传统,但绘画语言和精神指向性却是典型的当代艺术的风格。举凡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画法与风格,在他的手中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几十年的手摹心追,终于使马汉跃画笔的表现技巧越来越娴熟,钩勒、点厾、点染、泼墨等各类技法样样精通,然而,这一切又都被他化为己有,被他融化包孕从而脱胎换骨:笔触的节奏自由流畅,水墨滋润鲜亮,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点的作品风格并茧化出了水到渠成的时代新意。相较于同时代的中国山水画画家,马汉跃这些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现代语境下的表达张力和表现技法并彰显出中国画艺术在时代变迁大背景下的包容扩张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独特创造魅力。
马汉跃作品 江山入吾性 138x68cm 2017年
人们常说,内心世界有多丰富,画面就会有多精彩。东方艺术的美学在以心学为基础作为表达时,更多的是艺术个体的情感表述。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性是一个富有哲学思辩力和禅意深度的问题,绘画艺术中的精神性,全面地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在综合素养上的造诣与艺术境界。传统中国绘画艺术,承载着古代文人对文化的深厚情怀,传承的是华夏文明之精髓。然而,我们当代人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常常是从绘画技法与画面形式上去认知,忽视了其本质的文化意义。很多当代中国画家,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乐于创新的,同样多从绘画技法与画面形式上入手探索,无视其深厚的各个时代的独特文化价值。马汉跃的笔墨上追元人,下容当代,墨法精微,仅仅表现植被就显得丰茂多变,仿佛有一种高古之意闪耀在苍岩深壑之中,从中不难见出范宽的雄峻、王蒙的繁密、山樵的秀润、米氏的烟云、石涛的清新,龚贤的圆厚……然而,这一切又都在若有若无之中,已被马汉跃的画笔包孕其中而脱胎换骨。例如: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正如他的论画诗所云:
古人在我极变幻,尽吐烟云任点染。
天都莲花破空洒,腾挪南宫并北苑。
——马汉跃《论画诗》之七十四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马汉跃,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书画与写作一样,都是在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文学与艺术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无论写作还是书画,都需要一种基本的文艺修养。文人画精神是一种学养深沉、修人修德的表现,是文人所追求的大化之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当代艺术中的意象表达,当今的文化人不一定要与过去的士大夫有着完全相同的追求。现在的人文艺术就应该有当下的面貌,注重在文化人精神上的传承,而不是形式上的泥古。其实,文人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在运笔和笔墨关系处理,以及构图等艺术语言和审美上。在他看来所谓的“笔”和“墨”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着更深邃的含义。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而神似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用笔,其实还包含了对画家的思想境界、观念思维、知识修养的要求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笔”所传达在纸面上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皴、钩、擦、点,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认为:“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是山水画艺术形式构成的主要手段。它的演变发展贯穿着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过程,在历代无数天才艺术家的杰出创造下,中国山水画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笔墨艺术天地。可以说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中国画,也就没了中国山水画。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山水画经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在笔墨的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即笔墨本身可以产生一种美的意韵,笔墨美与作品内容美的完美结合,是一幅完整山水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马汉跃《中国山水画形式构成的美学特征》)
马汉跃作品 山光积翠 68*68cm 2016年
“正本清源,贴近文脉”、“诗化的画、画的诗化”是马汉跃探索追求的艺术之路。他的山水画将山川苍润的自然变化因素融合一体,具有诗情画意、清新灵动的特点。在简明中诠释着生命的张力,弥漫着一种诗意的超越与浪漫,纯真、古朴而意趣盎然,散淡、飘逸而俊朗深秀,有着别样的情怀。马汉跃用画家的笔墨去表现世界,也用作家的眼睛在山水画创作中去引申和传达画面之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那种禅宗的深意在他的作品题材上、意境中处处弥漫。他的作品,讲究内美和修为,讲究贯穿始终的一脉文思与画面的生动气韵。在他的山水画里以精神为第一性,始终能看到他对于魏晋时期宗炳所倡导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也是笔与墨的经营、心与物的交融,意境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的灵魂。而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阴阳等。中国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即指焦、浓、重、淡、清。所谓“墨即是色”,浓淡的墨可代替各种色彩。其实,这些墨的运用与变化,是我们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中国画之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物象的哲理性的感受、领悟和表达。而笔墨则有一种“意境”,或者说是“境界”或“境”。文艺作品有境界,则成高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文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境界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乃无我境界也。有我境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马汉跃用画笔墨挥写山水,去营造意境。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景观,深情地注入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现实感悟,表现的不仅是自然空间,而更是时代精神的宏大投影。
马汉跃作品 秋山晚翠 138*68cm 2016年
因而,马汉跃的书画创作不仅仅包含了画家的自我感悟和自我遣兴,同时也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应和艺术应活在当下并有所作为的追求。马汉跃在埋首丹青之时也不忘画家应将书画作为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社会责任,他先后多次应邀参加旨在加强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国际书画展览,是少数几个重视加强中国书画与西方艺术平等对话提升中国书画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画名家之一。这使得马汉跃成为一位在中国画国际交流中极为活跃的先行者和活动家。
马汉跃作品 溪山清幽 138*68cm 2016年
马汉跃正是以自己这种特有的国际影响力,于2014年7月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授予的“国际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并于2016年9月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副州长盖文纽森亲自颁发的“中美杰出艺术贡献”荣誉证书。
艺术家简介
马汉跃,斋号借山堂。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作家、书法家。师从沈鹏、龙瑞等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首届访问学者,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艺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书画评审主任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美国加州政府荣誉奖等多种奖项。2017年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等重要刊物刊发:《艺术走向世界应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中国书画艺术家马汉跃走向海外引发关注的启示》评论文章。
主要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河流》,散文集《如是我闻——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访谈录》《倾听》《赠你一朵春》《不沉的舟》,长篇小说《多尔衮》《你是我的宝贝》,书画作品集《马汉跃书法作品集》《论画诗一百首》《龙门风骨·马汉跃卷》《马汉跃山水画作品选》《三品丛刊·马汉跃卷》《借山问道·马汉跃山水画鉴赏》《中国美术家·马汉跃卷》《云水禅心·马汉跃山水扇面鉴赏》《中国邮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马汉跃》等。其山水画作品浑厚华滋、诗意盎然,含英咀华、自成家法,以古人格局写今人意态,以生命之情绘大千世界,以笔墨品格立艺术精神。
作者:林煜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