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02 09:53
▲林雀(中国画)张桂铭作
▲人物图(中国画)张桂铭作
海上著名画家张桂铭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载了。三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风送爽、金桂飘香的时节,他远行了。他当年创作的那些色彩斑斓、笔墨灵动、构图奇崛的丹青,曾被称为“张桂铭艺术现象”。尽管这种“现象”不可复制,但其内在的创作精神与审美理念,我们至今似未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种宝贵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创作形态,我们是应当珍惜与借鉴的。
颠覆传统 舍弃利益
“花纸头”、“包糖纸”、“儿童画”等,这是张桂铭在推出新画风之初,乃至颇长一段时间内,圈子内外对其的评说。当时,他的画少人问津。就是在他从艺生涯最低谷的时期,我到他居住的复兴路老公房六楼去看他,在狭小、简陋的居室兼画室里,他显得那么淡定从容,无怨无悔,似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与使命。经过岁月的历练,笔墨的涵养,丹青的升华,终于崛起了令海内外艺坛瞩目的“张桂铭艺术现象”。
科班出身、艺脉正宗的张桂铭在海派书画家中,是变法意识最强烈、开拓精神最突出、创新追求最前卫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人物画代表作《画家齐白石》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中荣获铜奖,得到了美术圈的高度评价。本来他可以沿着这条路子驾轻就熟地走下去,享受既得的成功与荣誉。但他自辟蹊径,开拓新路,毅然地向传统告别,勇敢地颠覆旧有的笔墨程式和构图方式,大胆地将色彩、构图、线条、符号作为自己的创新元素与变法组合。他别出新意地将色彩形成色块化与色板化,用色凝重浓烈、艳丽丰腴,讲究对比反差、跳跃碰撞,从而将古典的“填色法”与“重彩法”及现代的“变法”、“叠彩法”发挥到了极致,由此产生了色彩的节奏与色块的旋律,在纸面上“烹饪”出了色彩的“饕餮大餐”,为当代画坛打造了一张鲜亮的名片。
敢于叛逆艺术传统,敢于否定旧我,敢于舍却既得的名誉利益,这是需要有牺牲精神并承受涅槃煎熬的。
耐得寂寞 坚守践行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这是当年一代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赠其好友王一亭的对联。意谓从艺是大道,要有“风波”的气魄,亦要有“尘土”的情怀,方能观自在而登堂奥。应当讲,张桂铭是有这种“风波”气魄与“尘土”情怀的。
熟悉张桂铭的人都知道,这个当年从绍兴走出的艺术家,性格内向而为人谦和,处世低调而对友真诚,淡泊名利而与世无争。尽管生前没有举办过自己的大型展览,但其内心的艺术追求与专业精神却是相当的灼热、高迈而执着。正是为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造型构图、色彩形态及符号系统,张桂铭平日耐得寂寞,坚守践行,谢绝应酬,心超红尘。诚如唐张彦远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看张桂铭的画总感到意识上的超越,骨子里的奇逸,心灵上的洒脱,审美上的启悟与欣赏上的静逸。成为在当代、当下的画家群体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风格话语权与图式专利号。唯其如此,“张桂铭现象”才给艺坛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在画苑产生“惊世骇俗”的效应。
当年那个热血男儿辛弃疾在读了陶渊明的诗后感叹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如今张桂铭远行了,“张桂铭艺术现象”缺席了,也更凸显了其意义与价值。如果没有当初的寂寞,当初的坚守,当初的舍弃,当初的淡定,也不会出现“张桂铭现象”。
铸造精神 磨砺修养
在中国艺术审美谱系中,是相当崇尚精神的主体作用的。一个艺术家只有高扬起精神的旗帜,才能在创作上突破,在风格上创新。做一个艺术家不易,而做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则更难。“张桂铭现象”的核心,是铸造精神,磨砺修养,远离平庸。他曾与笔者多次谈到“艺术家要有精神上的追求。技法靠功力是可以达到的,而精神层面上的境界是很难上去的。”
画苑不是真空地带,某些人的浮躁之气、世俗之风、功利之求、炒作之术等影响着创作水平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拓展。张桂铭对丰子恺很敬佩,他说:“丰子恺的画作很简单的,就是几根线条,但是里面的精神内涵,他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是相当高级的。大师们画画中的探索、虔诚甚至殉道精神,值得年轻画家学习。”张桂铭就是很重视内心的省悟与精神的修炼的。他虽然身居闹市,但他很少出来应酬。他喜好读书,被称为“勤奋读书之人”。我曾和他开玩笑说:“你是大隐隐于市。”他却诚恳地说:“现在年纪大了,更知道时间的宝贵。”张桂铭把自己的画室题为“醉楼”,他是沉醉于他的丹青世界,这也凸显了一种殉道精神,由此孕育了“张桂铭现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琪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