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12 22:16
留下空间外景
12月12日,留下空间在沪开幕,首推青年艺术家沈凌昊的首个个展。留下空间位于上海历史悠久的(前)法租界,由原本的老洋房改建。这是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继深圳有空间,额外空间之后的第三个非营利艺术空间。
“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
本次展览由汪单和姜俊策划,主要聚焦艺术家过去几年的作品“剩余物”系列,作品包含摄影、影像、光影互动作品等。这些作品契合展览名以及空间所在地,形成个人和空间、个人和这座城市的关联。
艺术家 沈凌昊,©沈凌昊,致谢:艺术家&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沈凌昊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他曾获得 “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 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 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1)。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展出,包括:“Murphy Award 墨菲奖提名展”、“Regarding Beauty”、“SIPF 2012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一重影事”、“万相: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等。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艺术家张恩利、收藏家乔志兵、红日照明负责人刘宏剑
西岸艺术总监周铁海、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艺术家郝经芳、策展人汪单、艺术家丁乙
艺术家丁乙、杨锋艺术与基金会创始人杨锋、西岸艺术总监周铁海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艺术家郝经芳、ART021创始人包一峰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
策展人姜俊、外滩美术馆副馆长刘迎九
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Karen Smith(右)
对于艺术生涯的首次个展,沈凌昊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表示:“建国西路曲园社区最早建于1930年代,它建筑风格非常多样,仅一社区就包括装饰主义、折衷主义等5种建筑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完成2017年的新作《边界:文献》时,我和这里的居民聊天,他们告诉我曲园的历史和过去的生活经历,因此这件作品记载着上海老式小区独有的文化,它们是记忆,也是社区的‘遗留物’,和‘留下空间’非常呼应。”
本次展览策展人 汪丹,©汪丹,致谢:汪丹&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本次展览策展人 姜俊,©姜俊,致谢:姜俊&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本次展览正是由这件《边界:文献》展开,而在一层的另一个空间中展示了艺术家的“遗留物”——一些非正常曝光的摄影作品,它们与在地的“遗留物”进行对话。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摄
此外,一层空间还展示着一系列“留光”作品,它们和《边界:文献》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留光”现象原指强光离开感光物后延迟光影的现象,此次展览的主作品“剩余物-留光”便试图通过视觉和观念,来呈现记忆“留光”后的“追忆”。策展人姜俊介绍:“‘由于紫色的光刺激了感光材料,‘剩余物-留光’会在黑暗中形成一层光,同时照亮图像;而当光暗下来,图像也会慢慢地褪却,它和记忆形成一种关系。”
对此,沈凌昊进一步解释:“我认为这样的过程就和记忆一样,人无法保存完整的记忆,我们在记得一些的同时,可能就在忘记什么。这次‘剩余物’的项目正是和记忆、和曲园社区、和逝去的历史相关,因此这件作品采用一种群像式的呈现方式。”
据悉,这场展览只是留向空间的起点,随后基于展览而发的多个学者讨论、工作坊、写作和现场表演等“事件”将重新构建“留下”空间,使得历史文脉与当下城市空间发展共同聚焦于此。而在多个意象(论坛、雅集、治园、剧场)中,艺术家和策展人以“剧场”——“幕布拉起”形象地影射了“留下空间”的亮相。
沈凌昊,剩余物-后花园地图,视频装置,尺寸可变,2017,©沈凌昊,致谢:艺术家&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沈凌昊,剩余物-边界, 混合媒介装置 (LED,图像,木头,视频),120 × 61.5 cm,2017,©沈凌昊,致谢:艺术家&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沈凌昊,海滩夜,混合媒介装置(岩石、海草、贝壳、珊瑚、感光涂料、UV光手电),尺寸可变,2017,©沈凌昊
沈凌昊,诗意的感伤 No. 13,摄影,42 × 29.7 cm,2011,©沈凌昊,致谢:艺术家&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沈凌昊,诗意的感伤 No. 04,摄影,42 × 29.7 cm,2011,©沈凌昊,致谢:艺术家&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沈凌昊,泉,混合媒介装置(木头,马达,游泳池,28000枚25美分硬币),尺寸可变,2017,©沈凌昊
关于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在2015年由杨锋先生在香港注册成立。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的研究和交流,积极支持和赞助非营利的展览、活动和出版等项目。如今,在深圳和上海设立了三个非营利空间后,用以举办系列项目与展览,探讨当代艺术以及对当今问题作出回应。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简称“基金会”)旨在为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全球的艺术爱好者构建一个多元的文化平台,以激发对当代艺术具有启发性的对话与思考。
雅昌艺术网:今年8月,我们得知您要在上海创办非营利机构留下空间,当时的缘起是什么?
杨锋:其实,我们空间最初的发展历程带有一些“随机性”。在8月前,我们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开一个空间。不过,我长期支持艺术工作,而作品需要有空间展示,因此,在朋友推荐下,我来到了这里。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现在也经常来上海,能在这座城市开一个空间,也是挺巧的吧。
雅昌艺术网:留下空间选择上海的理由是?您如何看待目前上海的当代艺术生态?
杨锋:上海的艺术生态很丰富,无论是公立、民营、私人美术馆,还是博览会、画廊、艺术家群体都趋于成熟。我们认可这点,也希望能在这片艺术土壤中起到一股补充的力量。因此,我们努力挖掘、支持年轻的艺术家,比如这次参展艺术家沈凌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场个展,也是第一次在非营利机构举办的展览。
雅昌艺术网:和深圳的有空间和额外空间相比,留下空间的定位和功能有何不同?
杨锋:我一直认为,艺术要和生活有关系。三个空间都是基于这个理念创办的。有空间位于深圳蛇口的老工业区,空间大概500多平米,兼展示作品和办公功能;额外空间实际就在我家里,它是完整的一层;留下空间在一个上海百年建筑里,是独栋的空间,这里一楼可以呈现展览,二楼可以办公,三楼可以会客、驻留、举办研讨会、讲座等其他艺术活动。
雅昌艺术网:未来,留下空间倾向于举办什么样的展览和艺术项目?
杨锋:首先,由于空间的内部结构比较精致,大型装置在展示上会受到一些局限,我们会选择适合这个空间的作品。第二,我们倾向于举办年轻艺术家的个展,使其在受到市场检验前有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第三,留下空间的艺术项目不局限于展览,我们欢迎艺术家、策展人做驻留项目——我们不仅支持上海、长三角的艺术家,也希望能邀请海外艺术家来这里进行艺术交流。最后,我希望这个空间能够真正“活”起来,形成一个讨论艺术、讨论文化的场所。
雅昌艺术网:谢谢。
(除“展览现场”图 本文图片由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