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创作的最初动因与作品表象背后的深层内涵,从根本上说,是与艺术家最受感动及最受人生启迪的外部条件相关。艺术家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有可能把上述的外部条件,转换为作品深层的内涵,使之在作品中无处不在,但又从不具体显现,它们通过形式、笔墨、意象、符号得以折射;作品因而在一个交汇点上体现出其情感特征与审美魅力。
画家王正平山水画,以“故土情深”为艺术特征,漾溢着乡土文化的美感魅力和皖南山水所独特的灵动、飘逸、生机与活力,抒发着他内心的诗意情怀和审美理想追求,并彰显出自己的艺术个性。
自明董其昌提出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说以来,“扬南抑北”之风盛行,使山水画创作走上一个极端,遵“笔墨游戏、娱情自慰”为上,不恰当的倡导趣味、情调与自娱,使山水画陷入了简单的“复古”与狭隘的误区,它们影响了山水画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一个低迷的历史阶段,清醒的画家对此都应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王正平是在皖南山水的孕育中,成长并成熟起来的画家。清幽的山水、家乡的恬静,还有历代名人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轼等驻足故乡的文化积淀,对他而言,是了然于胸、历历在目的,他不但在这里获得了生命的充实,也获得了最初的艺术启蒙;因此,当他走上画坛之后,“故土情深”的艺术主题始终萦绕着他的胸怀,在念念不忘中,故土的一切,都慢慢的凝聚在作品中,一切都以一种情感为前提,形式、笔墨、意象、符号都在心灵的过滤中被提炼。
重要的是,王正平在作品中抒写的是自己对故土的感怀。
在艺术中,夸张的炫耀产生的矫情,是有损艺术品质的,好的作品总是以“徇烂之极收于平淡”为基本品格的。王正平的作品紧紧把持着单纯与质朴、真诚与感动,以局部见整体、以有限见无限、以朴实见丰富,在虚实、浓淡、疏密中,结构作品,并娴熟地运用水墨语言去营造故土的诗情。
皖南的崇山峻岭、清幽的石径、水乡的倩影、袅袅炊烟、烟云雾霭、秋浦河畔的绿草青青,等等,都在王正平笔下获得了不同寻常的生命活力与形式美感。王正平山水画的特点是以写生入画,将素材与传统山水符号进行改造融会,并结合传统山水画法的运用,使作品在淋漓氤氲中表现出江南特有的湿润——空气湿润、山川湿润、树木湿润、屋舍湿润……在通篇的湿画法中不乏干笔的运用,使之形成对比,用以激活水墨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表现力。
总体而言,王正平作品强调虚实转换与互动,而且常常以虚为主,带动实写为辅,以营造广阔深遂的审美空间,使之具有极大的解读可能性与想像的自由性。譬如《梳林秋雨后》《月映水中天》《晓雨清清树影迷》《袅袅翠柳》等,在大面积的水墨氤氲中,对近处的翠柳进行重点刻画,导引出周围抽象的水墨在淋漓中,作出山川、云烟与河流的丰富联想与读解,这正是画家的智慧之处,进而体现出江南山水的自然特色。
在形式的运用上,王正平喜用平远、深远与高远结合的手法,处理画面,使作品体现为一种稳定的结构,不论是烟锁云断,还是流泉飞瀑,亦或是山林层迭,都在“三远法”的结合运用中产生一种新意,而非传统山水画的萧疏荒寒与凄清惨淡;由于确立了基本结构,画面在稳定中演绎出丰富的水墨幻化与笔墨变化,并在综合的处理中,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思,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现代审美图式、现代笔墨意味、现代审美价值观。
小写意手法与工写兼具的细腻风格,是王正平的笔墨特点,在细微的表现中,水墨的淋漓与氤氲始终得到较好的发挥,在具像与抽象的结合中,建立了形式与笔墨秩序,一切又都在富于变化的丰富性中,统归于浑然整体。
王正平自觉地在作品中,实践着“故土情深”的表达,完成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直面现实”的姿态,以“故土情深”为特点,完善着自己的山水文本;他的山水作品体现的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一扫古人绘画符号的苍白与僵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体验化为生机与活力注入形式、笔墨之中,在一个创造的时代,唯有作品中的创意才能体现艺术的生命力和美感魅力,因为创意是艺术生命的可贵品质。
今天的画家们,面对着历史的巨大变革与“转型”期风云际会,伟大的时代一方面对艺术家提出严峻的要求,一方面又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即,在符合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作出反映当代精神图景的宏伟画卷,以记录当代人的精神历程,这正是当代中国画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代画家,王正平以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去承担着当代画家的义务,他在“故土情深”的主题中,定位了自己的艺术、定位了自己的性格,并把自己的作品从故土延伸到本土,从本土延伸到时代,从时代延伸到历史,使他的视野得到了扩大和拓展,“故土情深”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得以在面向一个新的境界高度中,去调整、完善并成熟着自己的山水音符。
作品表明,王正平迎来了艺术收获的季节。
(作者系《中国美术》主编,美术评论家)
作者:徐恩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