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策展人:吕澎 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点击查看文章)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中国艺术家艺术背后的语境及历史
布拉格市立美术馆
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
2018年2月6日,“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在捷克布拉格市立美术馆开幕,展览由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吕澎策划,而吕澎与两位艺术家也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点从展览的文献中就可以看到,比如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就是由吕澎策划,而张晓刚和王广义都是当时的参展艺术家。
张晓刚
张晓刚 《紧握蜡烛的手》 纸本油画 23x30cm 2013-2014
张晓刚 《大浴缸》 布面油画 260x600cm 2017
此次展览的举办,在策划上,策展人吕澎表示,是为了让布拉格的观众了解中国的艺术:“当我们无法理解艺术背后的语境以及艺术史时,我们是无法理解不熟悉的艺术。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会存在。就算是西方的艺术,放在中国就能被看懂吗?我们还是要知道它的上下文,关于它的艺术史。所以,恰恰是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王广义
王广义 《布拉格启示录1号》 布面丙烯 180X140cm 2016
王广义 《图像消失的方法1号》 综合材料 180X150cm 2017
展览的主题为“重逢:诗与哲学”,在吕澎看来:“诗与哲学是迥异的、紧张的,从根本上是冲突的。这个道理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家张晓刚和王广义的艺术状况中,有非常相似的呼应。”
策展人将公众置身于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及所处时代之中,回顾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卓越艺术家的精神历程。
展览现场:还原艺术家创作经历及时代背景
两位艺术家在布拉格市立美术馆各自拥有一层展厅,相互独立又有艺术的交叉,观众能够看到艺术家分别的连续性艺术创作之路,同时还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专门为布拉格这座城市创作的新作,此外还有绘画、雕塑、手稿、影像及珍贵的早期文献。
1984年,于昆明歌舞团宿舍内,此时刚从住了两个多月的医院出来,正在创作“幽灵系列”。身后的两幅作品是:《初生的幽灵》、《在升起的地平线上》
1984年,书架上的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这块卡夫卡的纪念品是张晓刚2007年去布拉格时才买的。
1986年4月,于重庆家中。此时正在为即将开展的首次个展准备作品,吕澎突然来访。个展开幕的当天下午学校开始停课了。
1983年,大学期间的王广义,1984年,在昆明歌舞团宿舍内张晓刚,此时他正在创作“幽灵系列”。1992年,张晓刚与王广义于“首届广州双年展”展览现场合影。1993年,王广义在创作《大批判——可口可乐》时的情况等等,在展厅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和创最轨迹;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张晓刚是从他的《大家庭》系列开始的,提及王广义时,他的政治波普作品《大批判》系列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的原作及手稿陈列在展厅中,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作品背后更加详细的信息;而两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对卡夫卡情有独钟的张晓刚,选择以怪诞的方式描绘了他与卡夫卡的这次“重逢”;王广义则是从布拉格近代史和捷克传统的木偶形象中,汲取了创作灵感。
1985年,王广义在哈尔滨创作《凝固的北方极地》
1990年,王广义与美术史家吕澎在武汉(肖全 摄影)
整场展览观看下来,我们会对两位艺术家创作的路径和时代背景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概念,对于布拉格的观众们来说,无疑是一次了解两位艺术家及中国当代艺术史非常难得的机会。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