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3-07 15:12
展厅入口处张贴的本次展览海报
2018年3月3日,刘港顺个展《所有》第三部分“午夜出版社”在北京798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开幕。刘港顺的这三场展览其实是一个倒叙的结构,从“观念三要素”到“历史的笔记”再到“午夜出版社”,观者由外到内,由浅及深地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和艺术创作。
本次展览以作品《新小说作家》拉开序幕。这件作品复制了1959年法国《午夜》出版社门前的新小说作家合影照片,这张照片也是新小说作家唯一的一张合影。画面左起:格里耶,西蒙,莫里亚克,兰东(午夜出版社负责人),潘热,贝克特,萨洛特,奥利埃。“新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旧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了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来描绘作家的内心世界,回避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叙述,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乃至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策展人崔灿灿所说,合影象征着过去的文化运动和浪潮,它揭示了艺术家工作的缘起,成为展览中最经典的,不可复制的瞬间。
紧接着,作品《午夜出版社》映入眼帘。午夜出版社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出版社负责人兰东,在他任职的55年当中,以出版贝克特、罗伯•格里耶及克洛德•西蒙等人的“新小说”而著名,创造了当代出版史上的奇迹。兰东的信条是:我的职业几乎不是营造过去,而是寻找未来的大作家。必须承认的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出版社象征的西方文化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并逐渐完成了思想上的启蒙和解放。
八十年代也是一个普遍文化启蒙的开端,历史由所有人分享,但它无法满足对于自我和创造的渴望。刘港顺开始各种尝试,表现主义绘画、拼接艺术、现成品装置。他像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努力的参与运动,积极的吸取新知识,每日每夜聊着晦涩的学术,创造永远无法满足渴望。对观念艺术的偏爱,在那时就初见端倪,他从黄石出发,带着资料,拜访黄永砯、吴山专。他迫切需要交流,渴望世界的曲调与和弦。直到用一根绳子穿过一吨书之后,强烈的概念意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确认:《卫生卷筒的使用说明》,一篇新绘画的宣言,一本打不开的回忆录,一个颜料盒的商标。至此,关于绘画与真实、绘画与修辞、能指与可指的道路,逐渐开启。
策展人谈到,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历史的追溯,因此在布展上特意将墙面刷成灰色,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强调一种叙事性和文学性。而在第二部分的展览中,艺术家为我们展示了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我们都过着口是心非的生活”,刘港顺颇为喜欢作家米勒的这句话,因此他将这句话加入自己的作品中。2002年,由于经营不善,刘港顺关掉了书店,来到北京。此后,他一直生活在宋庄,现实空间的变化使得刘港顺少了最初参与运动的热情,独立少见的创作方式,也让他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对于刘港顺来说,这些似乎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未来只是幽灵,并没有太多设想的余地。他以一种离群索居的方式,为自己造了一座“塔”,他在这座塔里读书,研究他人、过去、现在和幽灵般的未来,正如人们从塔里研究星辰。
艺术总是斡旋在我们的幸运和失望之间,梦幻是完好无损的永恒王国。刘港顺平静或是平淡、朴实的生活,并不能抵挡现实的侵扰。作品《1984》里一个小便池和无水的洗手池,在幽闭的空间中,像是同名小说里一样的压抑和幽闭。这样的情绪让他感到限制,但他更愿意把现实境遇作为一种诱发的情绪,对作品有建设性指涉的态势。他画了一批作品,指向不同情景和概念的空间,有自己的工作室、某处虚构的展厅,宋庄的北塘、建筑师的工作间、重组的蒙德里安的书架和霍克尼的加州泳池。有些画面上写道:“一切权力归想象”,有些画面写道:“寻隐者不遇”……
展览的最后以作品《日日夜夜》收尾,画面中,幽暗的街道成为背景,密密麻麻的白色圆圈整齐排列,它们既代表了太阳,也象征着月亮。日月同辉,日夜交替,漫长的历史无限循环。正如艺术家在介绍里写道:“画里隐隐约约的街,和画面上既是月亮,又是太阳的圆,遥相辉映。日日夜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不眠之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