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4-26 14:46
千古宝典——东晋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欣赏
画心77.5×26cm镜片.绢本.19枚印章 兰州迎君画廊珍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1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2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3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4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兰亭临河序》、《禊序》、《禊帖》。《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是王羲之四十七岁时的书作,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5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6
《兰亭集序》书法特征:以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首次将实用书法转变为艺术书法,这就是王羲之对书法的重大贡献。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7
千百年来人们总认为冯承素是最帖近原作的临摹者,据藏者多年研究对比,冯承素摹品与原作差距很大,有五字摹错,五十七字摹走样的差距,而褚遂良则接近原作,因此褚遂良临摹的是原作。
细观王羲之原作,给人一种沉稳和随意书写之感。可以肯定,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根本就不是冲着某个国展准备几刀上好的宣纸开始熬更守夜,更不是冲着“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而进行的书法创作,而纯粹是一篇在文思如泉涌状态下的文学创作。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8
因此,作品的前几个字很是拘谨,另外还有错别字和随意涂改等情况。若王羲之知道自己日后会荣膺“书圣”,估计书写时会严谨得多,至少会避免今之展览评选中那种发现有错别字就一票否决的尴尬,可能会抄好多遍然后留下一张最好的。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创作”,《兰亭序》还是《兰亭序》吗?王羲之还是王羲之吗?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9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10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11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12
王羲之书法墨迹《兰亭序》局部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