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十年前认识赵晓慧的画和她本人的。那是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当时正在举办声势浩大的“纪念讲话”五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入选的三百幅作品是从五千多件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其中有一幅叫《花季》的得奖作品很吸引我的注意力:画中六个年轻的惠安女身着不同的蓝色短上衣,黑裙裤,头戴斗笠,南方特有的棕榈树和芭蕉树簇拥着她们。整幅画被一种说不出的气氛笼罩着,好像电影的镜头突然聚焦在人物上,而周围环境都变迷糊梦幻一样。画家结合了传统工笔画的染法和个人对色彩及空间构成的理解,使画面看上去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显露出女画家特有的趣味和个性气质。
在展厅外,我听到有人叫:“赵晓慧”顺声看去,我立刻能肯定她就是《花季》的作者。记得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画中的模特是你自己吗?”她淡淡的笑着说:“其实都不是我,但是画家总是不知不觉的就在画上出现了自己的影子……”
《花季》
都说天才来自勤奋,而对赵晓慧来说,这勤奋又出自于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凭着这份真诚,她把少年时代的兴趣发展成为青年时代苦苦追求。她在哈尔滨的几年中风雪不误,拜当地名画家学习素描、色彩和构图。八十年代,中国大陆艺术类院校的录取名额远远少于文理科,而东北黑龙江省又因特殊原因,著名学府鲁迅美术学院每年只在那里招四、五名学生,绘画专业考生之间的竞争近乎残酷。晓慧会回忆在各个补习班里的生活时说:“那时拼命是必须的,但还不够,还要学会如何勤动脑筋领悟绘画上的问题。”
1986年,晓慧在全国数千名报考鲁迅美术学院的考生中,成绩名列第三,同时在国画系排名第一,如愿进入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专业。这是一个师资力量很强的系,一批在五、六十年代就在大陆出名的画家如:许勇、孙思同、王盛烈等都在这个系里任教。学习内容从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人物,到山水临摹和写生以及素描、色彩构成、透视学等等。晓慧的兴趣很广泛,她努力吸收和掌握一切有用的知识技巧,她的才气在平时的写生和创作时已显露出来。
《节日里的惠安女》
1990年寒假,晓慧在去厦门探亲时,顺便去了一趟惠安县,那是以勤劳出名的惠安女的居住地。一到那里,女画家就被惠安女那强烈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打动了,那是多年生活在大学里充满幻想的女学生所没有的一种朴实和对生活的极强的忍耐力。她在她们身上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绘画感觉,有一种本能使她不得不去画她们。这种切实的体验和本能的行动应该就是艺术创作的起源。从那以后晓慧的画中常常出现惠安女,通过她们,晓慧展现了自己那段时间对生活的理解和艺术上的探求。
1991年,赵晓慧以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等生的成绩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她的多幅作品被留校。同年,她开始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同时继续其艺术创新和探索。她还以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和特约记者的身份发表了多篇艺术理论文章,与许多著名画家如吴冠中、靳尚谊、朱乃正、韩美林、周思聪等探讨交流了人们关心的绘画艺术的问题。
1994年,晓慧移居美国。她在潜心工笔画人物画创作的同时,又开始研究油画技巧。我会问她是怎样从中国画转到油画上来的,她表示实际上欧洲古典主义油画和中国工笔画在观察方法和用色上有很相似的东西;而中国水墨画的用笔用墨技巧又与西方印象派的用笔用色有相通之处。艺术的本质问题实际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工具和材料。她说:油画能更准确的表达我的想法和感觉。
《遥远的地方之三》(组画)
带着这种追求艺术真谛的欲望,1997年,晓慧被纽约艺术学院人体艺术研究生院录取。这个时期她十分清晰自己需要哪方面的营养。她在几位美国知名教授和专家的指导下,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到近代的绘画技巧,包括对古典大师作品的研究和对工具材料的理解掌握。同时,她又再一次系统的研究了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她的油画技巧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她的毕业作品是205×305cm的大型人物画群像,她向人性和人生的课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就这样,她以近乎全优的成绩获得了纽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几年里,晓慧还同时在美国多个城市艺术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奖十几次,但她从不把这些奖牌陈列在家中,因为她知道一个艺术家的真正荣誉是靠什么得来的,是靠好的作品,而好作品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
《春节》
近两年,她又以惠安女为原型,完成了数幅油画肖像作品。与以往的区别是,他的这批作品的立足点是“原汁原味”的反映惠安女身上的善良、朴实、任劳任怨的性格特征。从她的这些画中可以看到德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荷尔拜因和法国新古典大师安格尔风格。她创作的主要内容除了惠安女题材之外,还有另外两部分内容:人体画和花鸟画。在她的人体作品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她坚实的绘画功底和对人体艺术独特的理解及表现力;在她的花鸟画作品中,你又会发现她的另一面,即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我认为,赵晓慧之所以被认为是潜力深厚的青年画家,是因为她有着不可多得的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才能,还表现在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的层次上。她从不停留和沾沾自喜以往的成绩,她甚至不合时宜的追求着艺术的永恒性。我想,绘画艺术之所以还生生不息,一直存在的原因,正是因为有像她这样一批对艺术的苦苦追求者。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宝贵的素质。
文章于2002年4月19日刊登在《新象周刊》上,这是由著名港台作家严沁女士创办的美国新泽西州受众最多的华文周报
作者:刘子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