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5-25 09:07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避暑麟游(今属陕西省宝鸡市) 九成宫,探得甘泉,以为祥瑞,乃名之曰醴泉,命大臣魏征撰文,欧阳询书楷,由高手刻石立碑以记,筑亭护之。此即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高244厘米,宽118厘米,行文24 行, 行50字,实数文字1108字。今原石尚存于麟游县新城区九成宫遗址内。
历经沧桑之变,稀少的唐拓本已难觅得,而传世《九成宫醴泉铭》原石拓本大致有以下三家宋代善本为著: 一是李祺本,因钤明代“驸马都尉陇西李褀印”朱文方印及“李氏子祺”白文方印,故称,亦称北宋本、北本。二是李鸿裔本,亦称南宋本、南本,现藏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三是端方本,此本曾经李宏祎收藏,亦称李宏祎本,属四字已损的南宋本,现藏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此外尚有吴湖帆四欧堂本、龚心钊本、王胜芳本、梁闻山本、吴氏残破本等,散藏于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地。
那么稀少的未曾断裂剥损的唐拓本,或是早于李祺本(北宋本)的《九成宫醴泉铭》是否尚存于世?这是书法史上的谜。沈尹默先生于1948年曾为南昌夏善昌本题跋,并在之后屡次提及,此本即有三个不损的“爱”字,又有李祺本因横断裂纹与底部剥落而漫漶的20个字,堪称最善本。依张彦生、仲威诸先生的标准来判断,此碑当为唐拓无疑。惜乎1948年至今已70年也,未曾再现。2017 年秋天,我在日本东京讲学,幸蒙友人推荐,终于见到隐世长达70年之久的夏氏本。
——摘自任道斌《稀世古拓窥唐楷 书文画印结翰缘——喜读南昌夏善昌先生藏〈九成宫醴泉铭〉唐拓本》
在现代中国画的视觉表现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构成效果、构成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画面形象的成功与否,而衡量这个的标准就是画面中色与墨的分布与力度。墨与色彩同时存在,虽然它们之间会产生冲突,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形式的张力,能够获得一种偶然的意趣。
在中国画中常用的技法如擦法和皴法等也都是用线、色、墨的直接变化来表现的。在画面中,墨讲究的阴阳面与色彩讲究的冷暖关系其实都能够表达出画家的真实情感,从而表现出物体的内在精神实质。
泼色、破色建立在传统的泼墨、破墨的技法原则基础上,唐代王维曰:“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由于泼色、破色是由传统的泼墨、破墨中发展而来的,所以在运用泼色、破色时亦与泼墨、破墨技法相类似,大笔沾满色彩,奔放洒脱地倾在宣纸上,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水迹淋漓,各种色彩相互对比,极其绚烂,而后又根据色彩在纸上的自由流动,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效果。
积色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与墨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能够创新出中国画具有融会贯通的技法。虽然在色的重叠上不能体现出西画颜料那么复杂多变的色彩关系,但是积色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中国画用色中存在着一种传统的技法,即“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能够使得画面既具有艳丽的色彩,而同时又保留墨的神韵。
——摘自谭晶、刘昌玉《中国画色墨对比理论与技法探析》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