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范铁星:只研朱墨作春山

只研朱墨作春山——品读范铁星先生国画作品

  走进画家范铁星先生的工作室,无论是坐在茶台边上倾听他谈艺论文聊家常,还是站在画案前欣赏他描山画水写花鸟,总能让人从一种从容自如、安静平和的艺术氛围中,嗅出这位沉稳睿智的画家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文艺气息。那是一种能书善画、洒脱飘逸、与世无争、轻视名利的艺术家才可能有的独特气场。我从他的一言一行与一举一动中,不但能感受到这位山水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率真的处世态度,亦被他曾经的传奇故事与艺术情怀所深深感染。

  范铁星先生于1958年出生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都西安。自幼即对绘画兴趣浓厚,从学生时代就对素描、速写和色彩等产生浓厚兴趣并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从70年代开始他便跟随当时“长安画派”杰出人物之一康师尧先生,以及西安美术学院著名教授马云先生和西北大学温友言教授等大师名家潜心研习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循序渐进的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夯牢稳固的基础。进入80年代步后,他又自愿步入西安美术学院,通过进修来继续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期间,深得著名花鸟画家张之光先生、丰兆民女士等恩师的悉心指导,更使他的花鸟画技能突飞猛进。随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亦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美术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秋天,而立之年的范铁星就已经在陕西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一次广受专家好评和各界人士赞许的个人画展,西安电视台专题报道并播出了此次画展盛况。此举足以证明其不凡的胆识、高超的能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当时的陕西画坛亦堪称一次壮举。

  也正是这位风华正茂、备受瞩目的青年画家,此后却像一位终南隐士般的逃离了尘世,消逝在苍茫沉郁的大千世界里。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除了他的故交好友,少有人再知已近花甲之年的范铁星先生近况。直到近年来,当许多依然关注范先生的人从各种渠道得知他的书画作品还在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并不断获奖的消息后,方才如梦初醒般明白过来,才知道他仍然未忘初心,始终在心无旁骛地痴迷着书画艺术。他是用一种近乎避世的方式,刻意躲避开世俗繁琐,在工作之余几乎将自己彻底禁锢起来,或寄情于山水,或钟情于花鸟,或游历在名山大川间,或徜徉于异域风光中,一次次放空自己,丰富自己,沉淀自己,精致自己,以期在未来的艺途中达到一种高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始终是中华人文精神里高贵而特具的文化大内涵,更是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们乐意用终生去追求、去体验、去探索、去讴歌的文化艺术大境界。而古长安一直也在亲历和见证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变革。土生土长于此的范铁星先生,不但一直工作、生活在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里,而且一直牢记艺术初衷,不愿随波逐流,乐于自觉奋进,无论是在山水画的探索研习中,还是在花鸟画作品的创作中,他始终能够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积极踏实践行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一面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创作启迪,一面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艺术感悟。当然,这确是一条枯燥而艰辛、漫长而沧桑的艺术正道,没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守的信心,一般人早就弯腰流俗而放眼物欲世界了。但他却始终能砥砺前行且乐此不疲。确实难能可贵。

  笔墨作为中国画难得的艺术特征,线条作为中国画可贵的造型基础,始终是每一位优秀艺术家所秉承的至高目标。画家总是乐意通过自己娴熟精到的笔法来体现作品中的墨法之妙。不难看出,范铁星先生在自己的笔墨中也在刻意表达着自己对于传统山水画法的思想和体悟。他的笔端所呈现的山水,远看苍茫沉郁、醇厚大气,画面深邃怀远,韵味深长。近看宽情简洁,意境清幽,内容传统丰盈,层次分明。他的山水画是在“出入元宋,如意自在”的笔墨中竭力显现着传统绘画的功力。细细品读范先生的山水画,可以从空灵处感受到一种厚重气势,在疏淡处品读出一种密实氛围,于飘逸中寻觅见一种刚健凝力。他不但将各种储存在记忆当中的山水符号以“心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且还在画面当中似有似无地体现出某种抽象的意味。这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让观者领略一种浑然天成的生命气象和苍茫无限的艺术真境。

  “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这是清人恽南田先生的话。纵观范铁星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我又想起此话来。因为从范先生一幅幅或微或巨的作品里,总能让人能够品味出画家笔墨里所蕴含的精妙之处。崇山峻岭之上依然草木葱茏,千山万壑之间依旧云涌泉流,山亭茅舍之外可见茂林修竹,他的每一幅作品里都在着力体现着自己对于中国画真诚淳朴的体悟与升华,努力表达着他对大自然无限崇尚的美好情愫。不可否认,笔墨不但是中国画审美标准之一,也是对一位画家综合功力、文化素养乃至于艺术境界的体现和品格个性的微妙反应。欣赏范先生的山水画,他始终在追求属于自己笔墨上的醇厚气息和墨彩间的奇妙变幻,虽然他在表现形式上尽量区别人物画中重线轻墨、轻描淡写的技法,同时也在有意侧重于山水画中水墨晕染、峻峭嶙峋的韵味。同时,他在用笔与用墨中十分注重对笔墨自身蕴含因素的自然呈现,以期从笔墨可能出现的天然变化和性灵呈现中获得恬淡雅致、清新脱俗的艺术表现力。

  常言道:“抓形容易出神难”,范铁星的花鸟画之所以既吸引人又引人入胜,既耐看又耐人寻味,关键是他在画风上选择的是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不但较好延续了恩师康师尧先生意欲从“俗中求清雅、平中求艰深、浅中求宏远、工中求变化”的艺术探索,而且也尽可能的让自己的作品从立意上能表达出清新巧妙的意韵,在用笔上能体现出凝重爽利感觉,在法度上能不失去洒脱隽逸,在题材上能广泛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他深知,要想让自己笔端达到诸如“花不醉人人自醉”“花能解语不需多”的奇妙效果,除了靠实实在在的笔墨功夫和对自然界花鸟草木的观察体悟外,其他都是枉然。因此,他始终是勤奋的,宁愿逃离喧嚣,将自己封闭起来用工,以不辜负诸位恩师的点化和教诲。

  画为心之印,意到境乃成。唯有悟得万物之变,方能感怀天地之情。范铁星先生的画笔里有一种天然的朴拙和纯善的心愿,不但在意色调和题材,而且注重意境与格调,每每让人读罢心里舒适妥帖。品观他的一幅幅花鸟画作品,既能从画家放胆挥毫与畅逸敷彩中感受到扎实的写生功底,又能从画面清润墨色与盎然生意中品读出唯美的个性风格。在他的笔端,构图、造型、设色和对物象的刻画皆细腻精准,意境深入,用色明快,主从和谐,远近和融,无论是动情盛开的牡丹,恣意绽放的荷花,或静立枝头的鸟雀,回眸雄视的苍鹰,无不优雅脱俗,生机盎然,自然和谐,韵味绵长,透露出画家的高尚追求、美好憧憬与艺术情怀,饱含有对大自然浓厚的情感和对生命意趣的真诚礼赞。

  回首过往,如果说1996年的那次画展是青年时代范铁星的艺术生涯中一次展示雄心壮志的标志。那么,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踏实认真的工作外,便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独自畅游于艺海之中,除了实在难以推脱的人情世故外,极少再将自己的各类佳作呈现与世人。如今,即将步入花甲行列的范铁星,将再一次向喜欢他和他作品的人们,呈现出一种清新典雅的画风和稳健勤奋的艺术状态。他是一位勤于思考的画家,善于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眼前世界。同时,又乐于从大自然中理智的获取创作灵感,捕捉山水气韵,定格花鸟柔美,解读生命真谛。勤奋而动情地借助水墨精华之奇妙,讴歌天地日月之豪情,描绘山高水长之壮阔,抒发花鸟鱼虫之声色。从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篇幅的作品中,总能让人感受到画面上所渗透出的一股挚爱、执著、勤奋、笃定的精神。他的这种艺术状态难能可贵,其所获得的艺术成绩来之不易。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先生的这诗句,包含着大文豪对于艺术家们的期许之意与鼓励之情。当我从范铁星先生的艺术作品中逐渐品读出他在艺术实践中的辛劳付出与高怀志向后,再面对他笔下苍茫沉郁的山水和清雅俊逸的花鸟,便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两句诗来。我坚信像范先生这样酷爱艺术的人,一定会在未来的时光里,创作出更加让人拍手叫好的画作。我开始期待先生的第二次“1996”,想必还有许多关心他的人也在期待。其实,先生的身上是有着不负众望的实力的。我在思想兴奋之余,欣然决定就借周先生的这句“只研朱墨作春山”作题目,既有对范先生的褒扬与赞赏,又包含着对他的鞭策与期望,颇觉妥帖,如此尚好。

——丁酉秋月夜晓彬写于秦南汉江畔窗外桂香弥漫

作者:王怀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