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青年艺术”板块在二级市场被频繁提起,大约是从2013年开始的。彼时一群不到40岁的年轻人走到艺术圈和藏家眼前,其中蕴藏着的高额远期回报,陪伴和支持艺术家共同成长的成就感,以及发掘下一个“张晓刚”或“曾梵志”的致命诱惑,不断驱使着各种类型的有心人参与其中。其声势仿佛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到。
然而留心市场动向的人或许已有所察觉,在经济持续放缓、资本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近几个季度的青年艺术板块相比以往在声势和成交上都已大为减弱。曾经集体出场的 70、80 后艺术家行情出现沉淀和分化,其中部分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几乎复制了2005年至2008年间一些市场明星的套路,只是价格攀升和调整周期都被压缩得更短。而另一些被寄予厚望的艺术家则出现市场流通量陡降,令人难以琢磨的局面。
短短五年时间,从大起到大落,年轻人们仿佛迅速从“青年”步入“中年”,并遭遇了其前辈们同样面临过的危机,究竟青年艺术板块在今年发生了哪些深刻且重要的变化?其中又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术家在一、二级市场的数据,进行解读。
青年艺术行情为何急降?
在谈局部及个人表现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图表-1的数据,对青年艺术市场在近几年的整体表现进行宏观认识。
图表-1 2011-2018年春70、80后艺术家市场成交走势
如图中所勾勒的趋势,以总成交额及成交量走势而论,由“70、80后”(尽管最早出生的70后艺术家今年已经48岁了)为主体的青年艺术市场在经历了2014-15年的爆发式成长之后,在近两个季度中跌到谷底,仅高于2012年市场大低谷时期。而2018年春季的成交额,甚至较2017年秋季更低,延续了下滑趋势。
作为衡量市场整体活跃指标,青年艺术家们本季在12家指标拍卖行的上拍量也首次跌破百件。上拍量的下降,一方面归因于两岸拍行整体性的“减量增质”策略,本季在世艺术家上拍量仅为786件,同为历史新低;而另一方面,也在于市场对青年艺术家关注热度的下滑,以及拍卖行投入/回报比率的下降。
图表-2 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中的投入回报比
如图表-2所示,在“50、60后”为主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表现相对强势的2011-2013年,青年艺术作为市场的补充,拍卖行每季投入上拍的标的约占在世艺术家总数的10%左右,作为回报的成交额比率为3%左右。
贾蔼力《苍白的不只是你》300×200cm;300×600cm;椅子87×40×44cm 油画画布、彩绘木椅 2007
2012香港苏富比春拍以662万港元成交,在当时创下艺术家个人成交的同时,也将80一代艺术家的成交带入500万元级别
行情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攀上高点后,不可避免地进入调整行情,加之亚洲市场日韩艺术的异军突起,拍卖行在主力当代艺术家市场中的征集逐渐变得困难。此时,青年艺术板块作为市场替代选择,以新热点的面貌进入市场的视野。
2013年春,青年艺术市场的回报率开始明显上扬,也由此揭开了青年艺术家市场上位的序幕,此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投资/回报比率开始快速上涨,拍卖行的投入也出现明显的加大,在2014秋-2017年,平均投入率达到18%,2015年秋季回报最高值达到16.85%。
图表-3 多位艺术家在2013-2014年间实现了个人拍卖成交的突破
从行情走势可以发现,青年艺术板块和主流当代艺术板块在当下仍是此消彼长的对冲关系,在二级市场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拍品时,青年艺术家作品作为新鲜货被推到台前。然而这种新鲜感无法长久保存,在买家习惯了他们的语言,并将他们和前辈们甚至全球艺术家放在同一个舞台中进行对比时,青年艺术家底蕴不够深厚的弊病开始显现。
王光乐《水磨石 2004.1.1 - 2004.2.5》180×180.2cm 布面油画 2004
2012年苏富比春拍中,王光乐此件作品以104万港币成交也将艺术家带入百万元级别,随后在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中,这件作品再次有544万港币成交刷新艺术家成交纪录
加之部分青年艺术家短期内与市场过分密切的结合,将价格抬升至一个过高的层次,令许多国内资深买家都大呼价格太贵,透支了市场后劲和活力,本来就是小众市场的青年艺术行情也自然出现降温。
2015年4月,贾蔼力《早安,世界》在香港蘇富比以1328万成交,是当时40岁以下首位突破千万元成交的艺术家
因而在2017年秋和2018年春,主力当代艺术市场流通能力回升,精品释出率增加,二级市场有足够的上拍选择时,拍卖行对青年艺术家的投入比率重新回到正常区间,其回报率也逐渐下滑至4-5%左右,但基数较2014年以前有所成长,暗示青年艺术价格体系在这轮起伏中上了一个台阶。
谁选择了市场,而市场又选择了谁?
经过一轮浪潮的起伏冲刷,如今跌落低谷,重新开始积蓄力量的青年艺术市场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虽然可供观察的样本较小(本季成交仅有75件),笔者仍旧罗列了2018年春季青年艺术家“成交总额TOP10”和“单价TOP10”,部分数据仍体现了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各种生存之道。
图表-4 2018年春青年艺术家成交总额TOP10
从数据来看,在调整期里被压缩的不仅是价格,由于市场活跃度降低,导致几乎所有青年艺术家的上拍量和成交量都较以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但也有少数艺术家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或是在弱市入场,一路逆流而上。
刘韡《真实的维度》在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以644万元成交,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也带动了2018年刘韡作品的买气
刘韡2012年作品《紫气》在201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432万港元成交,是本季青年艺术家最高单价
刘韡是本季榜单价和总成交均排名前列的70后艺术家,5件作品上拍,4件出现于两岸大拍行的夜场,其中在香港蘇富比以432万港元成交的《紫气》是本季青年艺术家最高单价。而纵观刘韡最近5年的成交表现,也可以发现其行情虽然在2014-15年的青年艺术热潮中应声上涨,但在近几年市场调整期,刘韡凭借“紫气”和新近的“颜色”系列的架上作品仍旧保持住了基本盘,并在重要夜场中屡有出现。
图表-5 2013-2018年春刘韡成交额变化图
刘韡《徘徊者NO.7》在2018年中国嘉德现当代夜场中以115万元成交
严格意义上来说,出生1972年,发迹于“后感性”(1999年)的刘韡并不应该算在“青年艺术家”行列,其资历足够称得上市场“中坚”力量。刘韡在市场中屹立不倒,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这份“资历”,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由长征空间和立木画廊在全球铺开的市场网络,以及刘韡在对展览和市场端作品的不同供给策略。
黄宇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2018年北京保利春拍以109.5万元成交,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
袁远 《彼岸 3》 油彩 画布 230×180cm 2015年作 2018香港佳士得成交价:225万港元 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梁远苇《生活的片段》在2018香港苏富比以212.5万港元成交,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黄宇兴、袁远和梁远苇在本季均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不过相比于2014-15年青年艺术家纪录大幅度的急速攀升,此次三位艺术家价格成长幅度并不大,成长幅度基本与一级市场的成长幅度成正比。
图表-6 2014-2018年春黄宇兴个人成交走势图
与刘韡一样,黄宇兴也是本季在两岸拍卖行保持了较高活跃度的艺术家,从其个人的成交走势来看,黄宇兴近年的市场爆发点发生在2015年,当年他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和民生美术馆有两场重要个展相继开幕,令市场对其近阶段的创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和购藏欲望,再加上佳士得等几家拍行对黄宇兴的青睐,其在前一轮青年艺术家陷入调整时,成为市场新宠。
黄宇兴《宝岛》 压克力 画布 2015年作 2018香港佳士得成交价:100万港元
不过或许是吸取了同辈的经验,黄宇兴的二级市场路线并非是快速冲高价,而是更趋于一级市场为主导的市场模式,先用小火慢熬的方式逐渐渗透主要藏家群体,然后通过释出早期作品,或是重要的新作,在二级市场一步步推高价格。
仇晓飞《界河》木板油画 144×166cm 2012年 北京匡时成交价:172.5万元
作为2014-15年青年艺术成长期的市场主力,仇晓飞本季有两件作品上拍,虽然在其作品序列中称不上重要,但依然获得了不错的回响,如2012《界河》以172.5万元成交,大大超越了70-100万元的估价,显示出市场买气仍在。
图表-7 4位青年艺术家2级市场表现对照
相较而言,与仇晓飞被一同视为“种子选手”,并备受关注的贾蔼力、王光乐、郝量等青年艺术家本季并没有作品上拍或成交。从近几季的表现来看,这种无成交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市场行情下行,藏家惜售;加之青年艺术家可流通作品数量本就稀缺,使拍卖行挖掘其作品的动力并不充足。其二级市场的流通能力目前并不明朗。
青年艺术家沉淀分化,艺术价值才是价格之本
不过判断一位艺术家的市场走势,二级市场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尤其对于正值职业生涯上升期,又因曾在二级市场创造过高价,近几年遭遇调整行情的青年艺术家而言,他们艺术创作走到哪个阶段,在一级市场中的流通能力,以及在学术梳理和美术馆展览中的表现,也是判断其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
图表-8 8位在市场中表现出色的青年艺术家近几年在一级市场及展览端事件表
从图表-8所示,近3年虽在二级市场受挫,但青年艺术家在一级市场和美术馆的展览并未停滞。更重要的是,与前辈相比,作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代被本地资本支持的艺术家”,“70.80后”指标艺术家们在40岁这个艺术趋向成熟,却又不断渴望突破转型的关键时刻,大都得到国内外重要画廊的代理,为其后的市场之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铺垫。
不同的画廊有不同的营销和推广策略,这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和画廊对其定位和野心,一方面也取决其艺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独特性。如长期游离在画廊体系外的贾蔼力加入高古轩,沿着前辈曾梵志(曾梵志已于2018年转投豪瑟沃斯画廊)的国际化路线,驰骋在国外美术馆之间。同样在高古轩举办了纽约首秀的郝量,也将其水墨带到了大都会、蓬皮杜等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馆,融入经典中国水墨线索当中。
近来势头强劲的郝量虽然近几个季度在二级市场上拍数量极少,但2017年春在北京匡时以575万元成交的《移动解剖学系列》仍是青年艺术家中十分显赫的价格
而由佩斯画廊代理的王光乐和仇晓飞,则和同样由佩斯代理的张晓刚一般,借助佩斯全球的画廊网络打造一个以亚洲为基础,全球市场为延伸的市场体系。还有游走在全球大型双年展以及画廊体系中刘韡,以及致力于亚洲或国内市场的其他青年艺术家。
从近期动向不难看出,青年艺术家之间的分化正在逐渐形成,各自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他们的未来方向,与他们的前辈一样,需要在一级市场和学术梳理上,找到自己的根基。如果一级市场稳固,二级市场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80后艺术家陈飞2018年春上拍一件作品《小鸟》,在中国嘉德以44.84万元成交
而反过来,如果抛开艺术谈价格,过快地拥抱二级市场对年轻人而言是把双刃剑,它能带来名利,也会在快速膨胀式的消费后带来毁灭打击。
明星艺术家的背后,是金钱、人脉等心思堆积出来的大道,但是这条看似康庄大道也可能因为某个微小的操作环节出错,误入歧途。市场做大做小,操作心态很重要,除非银弹充足,能在市场里当起巨鳄,优游其中进退自如,不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除了目前已经站稳脚跟的艺术家,还会有新的70、80后“种子选手”逐渐进入视野,但究竟是哪些人和作品会胜出,现在还很难预料,就像市场对’85 和后 89 艺术家的认定一样,中间必然会经历起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年艺术似乎也并不会超然于这个规律。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