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确是一个容易迷茫和焦虑的时代。
置身其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集中显现并交织,使得当代设计面临的环境和复杂度远超其他时刻。“灰”乃黑与白之间的过度,混沌,但表相下实则孕育活力。其最大特征即“中间状态”,这亦与当代设计的生存状态高度相似。混沌难辨恰是生命力所在:可能突然间就突破并出现颠覆性变革,带来全新机会。但,捕捉机遇之光需冷静并回归基本面。
若说灰度认知是现实,那么黑白决策就是能力。
2018年7月26日下午,“设计在场—当代设计策展的灰度决策”沙龙在浙江展览馆举行,浙江省文联和美协领导、设计行业代表、设计策展人及中国美术学院学术专家共同探讨当前时代涵盖制造业转型升级、策展形式演绎和展览衍生可能性的话题。
“设计在场—当代设计策展的灰度决策”沙龙现场
这场沙龙以展场为发声地,以对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简称DIA,其为中国首个工业设计领域学院奖,今年已三岁)策展问题的讨论为切入口,展开了一场针对当代设计生存状态的混合讨论。展厅里,在那些似乎竭力发声的展品包裹中,参与者放松却更“任性”,因此讨论便相应激烈起来。
“设计在场—当代设计策展的灰度决策”沙龙嘉宾合影
这个时代,不能忘记设计最大的属性是社会性而不仅是产业性,但社会性在今天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国民设计素养的普及
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毕学锋看来,确定部分为白,不确定部分为黑,工业设计就是二者之间层次非常丰富的灰度命题,“除可见的设计产品外,更多不可见的软性因素处于灰色区域并支撑着整个系统。”各种信息交融的当下社会环境中,类别不一的造物设计创新方式应何去何从?他给出的答案是:走向共生。“不仅是核心、边界的共生,还是定位的共生。共生是多元的,造物也是多元的。共生可以是实验的,造物也可以是实验的。而造物的多元共生是不断增值的。”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毕学锋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昀
多年以来,各层级参与者都一直试图探讨设计边界问题,尤其是工业设计的边界,实际上,当下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不管是自身还是社会需求都呼唤更多的设计责任。“工业设计是我们今天的战略,但远远不够,马路上十人中九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昀认为这个时代不是要把自己边界划清楚,而是在信息化时代和人工智能AI的挑战下,很多设计规则或认知及定位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也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或标签。在他看来,今天工业设计过于强调产业性,这很危险。“今天是什么产业?智能智造大系统大体系,设计很难起重要作用,对整个产业的推动没有想象得大。产业卖给谁?要卖给愿意接受设计消费观念的人群,这就是所谓的设计消费,只有建立起这样基本的语境和逻辑,中国的设计才会有更大的群众基础。”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骆献跃
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赵阳
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设计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骆献跃赞同王昀这一观点,并提出“当下最缺的就是整个社会对设计的认识和理念。”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赵阳提出,今天社会上大量工业设计公司做的大量工作仍然还是美观的东西,就是外观,这也涉及到技术和科技含量:“比如说新材料的出现、新工艺的出现,但毕竟到目前为止,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仍然是这样看工业设计的大趋势。实际上我们今天大量的消费者已经成熟,今天的商品琳琅满目,你会挑剔,觉得还不够理想。不仅是好看,还包括了实用,实用的美观就是理性,就是和科技、人机工学紧密联系在一起。DIA更多地希望让更多的人理解美,而不仅是看到的美这么简单。”此外,他还表示“工业设计在艺术院校里被看成是标准的美术专业,得到的发展非常有限。美术院校应该很好地看待工业设计,要按照设计本身的逻辑去推理。我们现在仍然还处在传统教育中,从绘画进入设计,实际上已非常落后。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全国有那么多艺术院校,产品设计专业有两百多个,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
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处副处长、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颖
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处副处长、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颖原是品牌设计出身,对工业设计有天然感情,但现在隐约有一点担心,因为去年他们学校的动画设计专业变成了数字媒体:“我很喜欢工业设计,也很有感情,就很怕它有什么风险,我们始终希望它很接地气。也试图把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产业化,很多作品概念很好,但就是没有办法变成产品,这个环节还是脱节得比较厉害。”
浙江省工业设计学会秘书长方强
浙江省工业设计学会秘书长方强从事工业设计多年,自己也办过设计公司,他觉得工业设计要深入获得民心,首先一定要落地,不落地的话永远只是摆在墙上的美术作品。“比如泊车AGV停车装置(第三届DIA“智造奖”获奖作品之一),这个东西好在哪里?为什么老百姓会去用它?这方面的资料和媒体报道很欠缺。”对此,他还提出建议,大奖与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建立长久的通讯员制度。
汉度设计集团董事长范育芳
前几天,汉度设计集团董事长范育芳飞到日本参加文具展,碰到了第一届DIA的参赛者,“从对方的眼神能够看出他们对大奖的感谢之意。”他问过几个日本朋友,他们都了解DIA,可反观国内,还有很多设计师对大奖了解不多。“工业设计已经提到很高高度,但设计师还挺水深火热。设计行业充满着激情和热情,但产业端更加客观和冷静,DIA就是国内工业设计现状和水平的缩影。”世界设计组织对世界工业设计的定义是:引导、创新、触发商业成功、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引导创新这块,我们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慢慢做到了,但是触发商业成功涉及到的面非常多,渠道、供应链等,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前行虽坎坷艰辛,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宋建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而王昀亦曰:“我们要有情怀,要仰望星空,在美院山水望境之地。”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谷丛
文化产业月刊编辑部主任黄之宏
170多件优秀作品的静态展示是一场重要的众生智造动态展演
关注这场沙龙后,再来看一场展览。
浙江展览馆外景
一个月前,“艺术与生活—首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展”同地启幕,展期两个月,内容由“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优秀作品展”、“溯源·浙江科技学院优秀设计作品展”、“浙江科技学院优秀服装设计展演”三个系列组成。其中,DIA170多件优秀作品的静态展示是一场重要的众生智造动态展演,其以六个板块内容探索设计价值与链接的内在关系,更尝试在展览中嵌入设计成果链接渠道,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
得益于工作上的便利,浙江展览馆副馆长吴晨每天上班时都会到展厅里转转,看看观众的关注点在哪里。他发现,因为年龄、性别、经历和认知水平等的不同会产生观展兴趣的差异,“小朋友们对无人机、动车组非常感兴趣,会赶紧过来合影;年轻人对电子产品非常感兴趣,如全民K歌、翻译器;中年妇女出于对自身生活的需要,比较感兴趣的是厨卫用具。”对此,他觉得“普通大众怎么样去理解DIA这类高端的设计产品,如何让他们能够get到我们的点,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艺术与生活—首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已进行了一个多月,浙江展览馆特地进行了观众满意度调查,共完成300余份。“基本90%以上的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很高。”他们还对此做了细分,“有60%的观众认为是产品本身,这是DIA带给我们最大的欣慰。大众看到的不仅是产品的美观度,还有实用度,拿来以后是否就可以使用?哪里可以买到?价格贵不贵?这就体现性价比的问题。”吴晨说。
浙江展览馆副馆长吴晨
浙江展览馆总支书记林应辉也很关心展览的落地问题,他自认这次展览的互动方面尚有欠缺:“如这次参展的泊车AGV停车装置,它是很成熟的产品,完全可以在展览馆停车场上使用起来,这就是很好的展览形式,不一定要摆在展台上。”改革开放40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DIA的初衷不仅是设计作品,而是要把作品变成产品。”他认为设计的属性很大程度应体现在艺术范畴里,但这个价值往往在后台:“我们看到产品的时候大多会忽略它的艺术性,使用者很难体会艺术工作者挥洒其中的汗水。那么,我们做展览的意义在哪里?把大奖转化成生产力,从作品到展品再到商品,从展览馆的陈列架再到商场里的货物架。”
浙江展览馆总支书记林应辉
“我们在浙江展览馆开沙龙,目的是讨论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展览方式,通过展览如何看大奖的传播力。”王昀认为设计的展览和美术作品的展览不同,“不同在哪里?美展有个特点,每张画其实就是一件作品,也是一个商品,画家的身价随着展览会往上,但设计不仅如此,设计有更大的公共教育责任。今年5月份,我们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上引入了一些现场对接会,让产品的平台进行对话,而不是设计本人,因为设计本人很难建立这种关系,很难在价值的纬度上来提升。”这正如赵阳所担忧的,之前很多展览更多地是停留在奖项的展出上:“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意识:真正好的东西还是应该成为商品,让大众能够享受,这是关键。”
注:本文内容源自2018年7月26日在浙江展览馆举行的“设计在场—当代设计策展的灰度决策”沙龙讨论速记稿,已审核。文中图片由DIA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