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08 16:34
记者:康老师你好,2018年您策划了多个版画的项目,同时国内也举办了多场版画的展览,版画好像突然特别活跃起来了,请您介绍一下国内的版画状况。
康:目前国内版画确实非常的活跃,这与前几年版画届所做出的努力密切相关,除了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画院、各个学院都积极支持版画活动以外,专业的版画机构的成立,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年我参与了几个艺术项目,包括第三届中国版画大展、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以及马上要举办的第二届江南国际版画艺术节。不同机构从不同角度策划举办不同层次的版画项目对于中国版画的发展绝对是有益的。
记者:在今天,仍然以媒介划分来组织展览是否会存在局限性?
康:一定存在局限性,多元的时代必然产生多元的艺术,无论从怎样的角度组织展览、展开研究都会有局限性,没有什么形式可以体现完全的状况。但版画也的确具有特殊性,首先是技术多样,其次是身份多重,这两方面也促成了版画的多种可能。版画在今天不仅仅是一种媒介的称谓,更是一类艺术的象征,所以在今天我们其实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说过去的版画概念是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圈的话,在当代,版画的定义更像是用手电筒在墙上投射的一个光晕。我们确定的看到了它的存在,但我们确实无法明确它的边界。所以我做的很多的展览,其实就是尝试确定版画的意义,体现版画的不同身份,以及版画与社会的不同互动方式。通过展览,实际上我也在不停的追问“什么是版画”“版画存在的意义”,这就如同我的个人艺术实践在不停的追问“什么是艺术”一样。
记者:今年您的很多项目都在所谓的艺术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举办,您是如何考虑的?
康:的确是这样,常青藤计划展览在滨海新区,中国版画大展在观澜,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在山西灵石,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在敦煌,江南国际版画艺术节在无锡等等。通过这些项目,我也在反复的思考“谁更需要艺术”。在北京,特别是好的季节,几乎每周都有重要的展览举办,艺术大餐极度丰富。而在核心地区以外艺术活动相对匮乏,这也促成很多地区的观众对我们的展览特别关注。同时我们认为,一个落地的版画展览活动,给当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见的展览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展览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以及审美教育。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中国版画目前最需要的工作是哪些?
康:我觉得中国版画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首先就是要鼓励多成立一些版画的相关实体机构,比如专业的版画工坊,小型的版画博物馆,以及形式多样的实体。我们回顾近十年来中国版画的发展就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观澜版画基地就是个例子,成立11年来,完成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真正成为了国际版画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建设,如今中国版画博物馆附近已经成为龙华新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域。受观澜的影响很多机构也相继成立,特别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东疆国际艺术中心YAC青年艺术社区,更以灵活的运营机制在国际版画界展露头脚。正是出于以上的想法,我们也在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中联合社会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捐建小型版画工作室,希望这些落地的版画工作室可以由小变大,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运营模式,成为当地的版画交流阵地。有了这些版画实体,我们的理念和资源就能够更好的传播,更充分的被利用,最终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版画学习中受益。
记者:康老师,我知道您现在还在中央美院任教,同时也在完成个人的创作,又兼职策划了国内大多数的版画项目,您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还有这样身兼数职不会互相影响吗?
康:刚才我们提到这是个多元的时代,一切都变得丰富起来,界定什么是艺术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何况是去界定一个本来就复杂的人呢?我觉得在今天身份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了,“艺术家”的工作成果不一定就是艺术,整天都只关注自己的那点事的也未必就真的很“艺术”。身兼数职我倒觉得利大于弊,也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创作和策展的收获被转换到教学中,而教学中专业的梳理又形成了策划展览的一些明确的学术问题,而策展的思考以及教学的思路整理也让我的创作更接近问题的实质。艺术家有时候太强调主体的身份了,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服务于艺术,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在今天我们必须尝试换角度,甚至是改换身份,重新看待艺术,甚至尝试放弃“艺术”,才可能得到新的“艺术”。今天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这就如同我做的一些展览,其实我已经不站在版画的角度了,展览最终目的是把版画当成了一个渠道,让审美通过这个渠道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