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写这篇文章还是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才有的想法。当时是主持娱乐节目的佳明访谈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先生的节目,老先生虽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路清晰。老人家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他说:“我从艺以来,首先是我不画商品画。画就要画创作,这样自己也喜欢画,画起来也有意思。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我一直未曾间断过学习,90年代初期,我去美国探亲,看到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一下子就感染了我,突然感觉自己以前画的画儿就不行了。回国后,就颠覆以前的想法,创作出了大家熟悉的《塔吉克少女》等作品,有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完成,这些都来自于我反复对经典画作的思索揣摩过程,但风格这个字眼儿肯定是我没有想过,只是为完成我心中的所想而完成的作品。一路走来,我感觉我一直在学习、在反省、在打基础,至于其他,我想的很少。几十年过去了,艺术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打基础,看把基础怎么样打好,这才是我想的。”老先生这些话让我沉思了许久。绘画艺术这个没有定式、没有边际、没有格式的事情,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认为,到底应该有怎样且恰当的描述呢?我想谁也不会有所断言,那只有靠自己的认识和修养来自我对话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才有了下面的想法……
《创作稿一》
我的关键词是基础和基因。基础对于每个从艺者来说都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素描、速写、水粉、水彩……搞国画的会在后面加上一个书法等等,云之所云。我觉得这个认为没有错,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更简单一点来说,那就是基础素描,中国画称之为线描,我觉得线描与素描之间没什么不同,都是用单一色彩的造型手段来完成物象的实质,为什么呢?这个可以通过现象来看本质,首先来看素描,素描的定义是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质感、亮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称之为素描。这是西方素描的定义,我们中国画的线描(白描)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勾、擦、皴、染也能做到其效果,所以我认为素描与白描之间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如《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其他画家的白描作品,都可称为共性的佐证。其作品的视觉效果及精神内涵我认为本质相同,只是手段各有千秋,但讲到民族属性问题,我还是偏重一点中国画,因为其中的线描效果后面还存在着一个“意”的表达,这是中国人审美的根基,更是中国人的文化。所以素描也好线描也罢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广厦千间的重要基石。
《创作稿二》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有很多,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还有其他没有经过围墙学校的学子们,对于素描来说并不陌生。素描对于每个人来讲可能是太熟悉了,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也都会认同他是绘画中的必修课。我想那从艺之后的人们又有多少理解或吃透了且得心应手的用到绘画创作上了呢?那可能就会要筛选下一部分人。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一见面就说我是花鸟画家,我是画山水的,也有人说我是画古代人物的等等,素描我们以前都学过,是基础,练眼力和手的准确度,如今搞专业了,或画山水花鸟了,用的少了,画人物可能会用的多一点……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回避问题,还有人说我是专业画写意的,素描造型在我读研究生时用的多一些,现在年龄大了,画大写意了,不讲究这些了;更有人说那是小儿科,创作用不上,中国画讲笔墨,论线条,素描太板,抑或是它是西方的,用不上,格调低等等“理论”来说明,有一堆客观原因在解释自圆其说。真不知道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论点是何用意?为何在1700年前就有这种理论,为何对形和神提出了解释和定论,通过形的把握来表现“像”内的内在本质,进而表现人物情感神思的意义,使迁想妙得的精神得以自由。我的导师南海岩先生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家了。南先生只不过是毕业于山东德州师范专科类的一所普通学校,而且是考了三年才考上,当今艺术界比南先生学历高的不知道有多少,但在当今圈内有“南海岩艺术现象”的可能是少之又少。我曾经问过海岩先生,您为什么考艺术类学校啊?他说:“我很小就喜欢画画,那个时候大家都考学,我也就考呗!一次考不上,然后补课再考,那个时期从静物画到头像,又从头像画到半身像,整身像,除了素描就是速写,没有别的,没事儿就往火车站跑,画速写,搞写生,从一张素描的一个小时画到两个小时,六个小时,慢慢地我画越画越深入,越画该画的越多,需要修整的也就越来越多,时间最长的我画过60个小时的素描……尤其是水粉课,在一个地方一坐就一天,早中晚在不同光线下画同一境地,这我都做过。”南先生有现在的卓立风格,和那个时期的艰苦训练不是没有关系。任何一件事情也是一样,明白了、吃透了、理解了、用心了,失败可能是偶然,但成功肯定是必然,因为一辈子吃透了并且研究了一件事情,那你肯定是个专家。
《创作稿三》
南先生经常提醒我们造型的必要。他说:“你们看王子武、李世南、石虎、石齐等艺术家,他们对审美的理解不同,各自的绘画风格也就各有其样,但是基础教学的关键每个人肯定是烂熟于胸的,比如李世南先生,他画大写意的狂放是有度的,不是任意挥洒;石虎先生的变形也是有根据的,都是以人的骨骼结构来变形的,有了内容才会有形式的出现;王子武先生更是讲究造型了,他一辈子在追求形神和意趣的存在;再如徐悲鸿先生的绘画,如《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九方皋》等力作,那是有坚实的造型手段才有的创作结果,那么大的创作里面的人物穿插、主题层次、虚实关系、明暗对比、色彩基调等等,是下了一大番功夫的,没有素描色彩辩证的基础是画不出来的。何事也是如此,有了基础融入思想就会形成特色语言,没有基础想得在多也是用不上的。”他又说:“现在的绘画作品好多是画个外形染染颜色就行了,没有再往深里走一走,这是不行的。向西方印象派艺术家们在一二百年前就能画出惊人的作品了,如伦勃朗、马奈、欧仁·德拉克罗瓦等,所以我们夯实基础的部分是一定要过的,不然不过沟坎是上不了平坦大路的。”
南先生讲:“构成绘画的三要素就是点、线、面。线就是面与面的转折,限制型的体就是面,面和面的转折就是线,线与线的转折就是点,这个我们要弄清楚。再把头、躯干、盆骨、四肢、脊椎的比例和结构以及肌肉等弄清楚,我们就可以让这个人动起来了。”通过人体的骨骼肌肉,我们可以绘制人穿衣服的外形,通过人体解剖我们可以推理画人衣服以内的骨骼肌肉,这取决于我们对结构素描的理解程度。成名成家不是叫出来的,是你是否把它研究到家了,可称为家,要名副其实才好,那才叫学问。可染先生从《论艺之路》中说过:“一要有高品质,二要知谦虚,三要识方法,四是正道路。”搞创作不要总画一个基本型,要深入一些为好,多读一些画论,明确点“以形写神”的意义,给自己理由的借口少一点,多用心动脑吧,毕竟我们还想做一个不错的艺术家嘛!
《创作稿四》
南先生的绘画创作慢是因为他边画边思考,在不断的思索辩证:造型比例、明暗关系、色彩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重要的是主题意象和审美情趣等等,在创作时包含的东西就多了,比如南先生在创作之前,他先要打一个小稿,然后落墨思考:哪里虚,哪里实,人物的呼应,面部的表情,嘴角的处理,手势的转折等等,衣服的冷暖处理,整体关系,大体基调,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情感等等,首先先让自己先理解主题,明白造型的观念,表现的是什么,他才会着墨创作。所以说,基础素描是创作的重要部分,要懂得分析理解。任何事情也是一样,首先要有一,有一才会有二,再而才会有三,没有一,后面的数字可能啥也没有,这个一我认为就是素描造型,造型准确了,才会有其他的关系出现,所以基础很重要,这是我们绘画的关键。另外再谈一下创作的基因问题,那就是思考,优秀的创作者,首先要基础好,也就是造型好,指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顺手拈来,心到手到,这是个强点;还有一点就是读书与思考的道理,其实绘画过程也是个边创作边思考的过程,南先生在每次创作之前都要先想好久,在做小稿,思考好几天才会去动手,思考是基础教学和修养参悟的“润滑剂”,读书是创作必备的能量块。当然用心定是创作的必然,宋代的朱熹谈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他强调的是心到,也就是用心,用心了就动脑子了,孔子也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人讲的是读书学习必要勤于思考,只读书学习,不思考是不会有收获的。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其他,抑或是是创作,尽可能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有目的的创作应该才是知识的叠加。
完稿《醉恋母亲河》
我们的基础有了,再把读书重视起来,我们的绘画内涵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宋代的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书可以养人的才气,增强人的智慧,书读多了,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明白的道理也就通了。元代的书家倪元璐也曾说过“当以读书通世事”,书读多了自己的精神气质和品德行为也就不一样了,去掉了盲目,忘掉了浮躁,在平淡恬静中鲜活了自己的性格,坚持下去,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就会凝聚宁静之气,危而不惧,处变不惊,用这种心态来创作,定然会提升一个层面,这就应验了曾国藩所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之言,所以读书可以提升修养改变基因。有基础,能读书,汲学问,他的创作就会精益求精,臻至完美。思想支配行为,懂得多了,也就明白了道理,无论是从艺做人,弄明白才好。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海岩先生的绘画成绩说明了一切,有识才会有胆,艺高胆才大,坚持信仰,追求绘画的理想美,进而完成内心的精神诉求。读书明理,思能生悟确不虚言。
作者系著名画家、评论家
作者:李洪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