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28 14:00
很多年以前,顾炎武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汉武帝赏赐大将军卫青,一次赏给黄金十万公斤;王莽晚年娶皇后,用了黄金一万五千公斤;唐高祖李渊犒赏儿子李世民的战功,用了黄金3000公斤。可是到了北宋以后,无论宫廷开销,还是功臣受赏,所用的黄金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几万公斤、几千公斤减少到几十两甚至几两。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朋友会说:原因很简单,过去史书上说的黄金都不是黄金,而是黄铜,后来史书上说的黄金才是真正的黄金,一次开销几万斤黄铜很正常,开销几万公斤黄金就不可能了。
这个解释很主流,包括河南大学的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讲《史记》,都持这个观点,结果误导了很多人。事实上,过去史书上的黄金和黄铜是很容易区分的,如果单写“金”或者“黄金”,则可能指黄金,也可能指黄铜;如果写成“赤金”“兼金”,或者后面加上“镒”这种特定的度量单位,则一定指黄金,而且还是纯度很高的黄金。
那么汉武帝赏给卫青、唐高祖赏给李世民的那些黄金,究竟是黄金还是黄铜呢?毫无疑问就是黄金。关于这一点,国内经济史界已有共识,西方汉学家也有力证。现在我们回到顾炎武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越到后来,帝王们开销的黄金越少?正确的解释是:黄金越来越值钱。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如王莽时代,仅宫廷贮藏的黄金就在140吨以上),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却非常低(在汉朝,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买10袋小米),所以君王们才舍得拿出那么多黄金来赏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比如说在西汉,1公斤黄金只能换3公斤白银;在魏晋,1公斤黄金已能换10公斤白银;到了北宋,1公斤黄金可以换13公斤白银;而在鸦片战争前夕,1公斤黄金已经能换30公斤白银了(以上金银比价均见于历代正史的食货志)。
为什么黄金会越来越值钱呢?一是因为黄金的开采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银,二是因为国际上的金银比价一直超过中国,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出去,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越来越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