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福建出土的这件3000岁“国家宝藏”,当年差点被当废品卖掉

2018-11-07 12:36

去年,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豆瓣9.0分,B站上的弹幕更是刷的停不下来。

CElU0C5sWIJRTTJLDicFUMWBRQ1vARVQ1f9qu63P.jpg

当然,片中的文物更让人印象深刻。今年10月,《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拍啦,大家有没有很期待呀!节目上映前,不如先来了解下,福建版的《国家宝藏》!来认识认识这位三千多岁的主角,青铜铙(náo):

它和咱大福建的渊源可深了!

53岁的吕金华是时代中学的保安,来省城好多年了。他的家乡在建瓯小桥镇阳泽村。阳泽村原本名气不大,很难有人想象得到这个小村会与一件“宝物”发生关联。

10月23日,吕金华要到福建博物院。来福州这么多年,吕金华还是第一次踏入省博,对他来说,这是件大事,他脱下保安的制服,换上一件白衬衫。去省博,他是为了一件3000多年前的器物——青铜铙(náo)。他13岁时,这件重器正是从他们村里“出土”的,吕金华还记得,大铙被运回村里后,很多人都好奇地去围观,当时他张开双臂,环抱过这件大铙,大铙纹丝不动。当然,那时候大家管它叫“大钟”。

v20XShR0CXcqpQu5s2FNUZt5YRlp7iyMG0NH3O8q.jpg

今生故事

40年前,挖出“大钟”

时代中学保安吕金华闲来无事想家时,会在手机上打开福建地图,寻找自己家乡的位置,地图上在“小桥”的边上标注着蓝色的字“西周青铜钟”。

gwY4RTXSl2wWJnDmMpPl3oTFO3iYgt7mHhBWuVcS.jpg

对这座“钟”他印象深刻。“记得那年是1978年,大人们要把山上的杜鹃、松木砍了,栽种茶树。结果一锄头下去,‘哐当’一下就挖到了‘大钟’,据说埋得并不深,差不多四五十厘米吧!”当时(1978年12月)这事在阳泽村人尽皆知。“那时候我13岁,听邻居玩伴说家里人挖到了一口大钟,就跑去看,面上都是黄土,清扫干净了,才露出里面的颜色,黑绿色的,又把‘肚子’里的土挖出来。当时大人们拿了铁锤敲击,铛铛铛,整个村子都能听到,我上去想把它抱起来,很重,抱不动……”吕金华回忆起这些细节,如同就发生在昨天。虽然他并不记得那一锄头下去,挖到大钟的是谁,接着又是谁把大钟搬回了村。

       整个村子都知道了,也就不成什么秘密了,大家商量着要怎么处理这家伙。“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有人提议‘这么重的大家伙拿去卖一定值不少钱’。当时村民每天的工分也就一毛上下,这会不会是一笔大钱?又有人说,‘这东西不知道废品收购站收不收’。”那时候,村民并没有文物的概念。

村民们第一方案是拿铁锤把大钟砸碎了好卖,结果铜钟发出巨大声响,大家有点怕了。第二方案是先把钟上一个乳钉锯掉,次日拿到乡镇废品收购站探问收不收。收购站在镇上,距离村子有30多里山路。

锯乳钉也是件大工程,“从最边上的那个突起的位置下锯,锯了下来。第二天拿到废品站时,收购站说他们收,让村民把整件东西带来。第三天早上6点多,几个村民推着独轮车,走着山路,花了三个多小时把大钟送到收购站。收购站说东西太重,一时没这么多钱,让他们第四天几个人一起来,见者有份,大家好分钱。第四天早上,去了七八个人,废品站亮出底牌,说这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大家吓坏了,卖钱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老吕说得绘声绘色。

这只“大钟”之后有着怎样的经历?是否演绎了福建版《国家宝藏》?请继续往后看——

前世传奇

40年后,“遇见”大铙

       这事到这里也就断了,之后,包括吕金华在内,村里的人也都不知道大钟的下落。每年回去,他还会听到村里的老人家偶尔提起大钟的事,“有人说,这钟是国宝,被送到北京去了,有人说可能在省城福州。”直到吕金华拿着手机地图,问了时代中学的林老师夫妇,这个答案才算“破解”。

林老师的丈夫邹先生是位文史爱好者,按照他的判断,福建出土青铜器并不多,这么巨大的铜钟极可能在省博,于是他先行探访。在省博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常规展上,他一眼就看到摆放在中央的巨大青铜钟,一看简介正是于建瓯出土,只是上面写的是“西周云纹青铜大铙”,保安大叔所描述锯掉的乳钉痕迹还在。回来后,邹先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吕大叔,“您说的‘大钟’在省博。”

于是,就有了10月23日,保安大叔吕金华逛省博的这事。

这一天跟随保安吕大叔一起看展的还有一位福建博物院的志愿者于仲佳,他在博物院当义务讲解员已有十多年了,获得过许多荣誉。说起博物院的重点文物,于老师如数家珍,他说,这件青铜大铙无疑是志愿者们心目中的“镇馆之宝”。

于先生介绍说,“有的专家认为,大铙这种器形是钟的前身,是最早的用于大型场合的乐器。古文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战争,祭祀时大铙用于礼乐,打战时敲击它是让己方的兵士后撤,也就是鸣金收兵。这件建瓯大铙具有礼器与乐器的双重功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铙口朝上,下面安插在底座上,是用木棍敲击它,而不是锤子。”

“这件大铙有多久(历史)?”保安大叔问。“3000年左右!应该是西周早期。”省博的工作人员回答。“3000年!呵呵,呵呵!”可以听出保安大叔的笑声里有很多层含义。

“建瓯阳泽村的黄窠(kē)山遗址曾发现过同时代的青铜器十多件,当时轰动福建,乃至全国考古界。”记者通过省博的工作人员辗转问到了熟悉这件大铙个中细节的原建瓯博物馆馆长张家,他的这句话让记者吃惊不小。

张家1969年从福州到了建瓯,在南平考古队当了十多年的队长。1984年他到了建瓯县文化馆,关于这件大铙的事,他从建瓯博物馆的老馆长王命醒那里听得真真切切。“关于这批青铜器,学界有许多争议,有说是西周早期,而我个人认为是商代的,距今大约3000多年。当时一共出土了四件青铜铙,还出土了青铜觚(gū)、青铜簋(guǐ)、青铜盘等,品相都相当好,1978年出土时在全国出土的铜铙当中是最大的,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的学者来福建,第一件问的就是这件大铙。如今的建瓯博物馆里还存有一个青铜觚、两件青铜卣(yǒu),都是酒器。”

aUaa6f6b0IEEEXYfZuxxlcL8x4LLn6AeKNUry2U7.jpg

对于这件大铙的细节,张家再熟悉不过,“大铙上不仅丢了一个乳钉,铙口还有两道锯痕;没有铭文,造型没有北方青铜器的兽纹,以云纹为主,下面的纹像是两只眼睛,有变形的饕餮纹,这与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以及浙江长兴出土的青铜器很类似。按照我个人的判断是周灭商后,商贵族南迁逃避战乱而留下的礼器。”

至于吕金华所不知的这件青铜铙到了废品收购站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张家说,“当时还没有建瓯博物馆,只有文化馆,收购站有一位负责人有一些文化,他把村民发现了‘大钟’的事报告给了‘革委会’,当时县里很重视,做了批文,指出村民的错误,并且决定将大铙调到建瓯县文化馆保管。1983年左右吧,才最终到了福建博物院。据说这些年阳泽村要搞新农村建设开发旅游,还特意到博物馆去拍照测量,打算做一件复制品摆放在村里。”

保安老吕得到了关于“大钟”前世今生的故事,他很知足,“再干几年也许就要回老家了,到时候就很难有机会来看这大铙,没有遗憾了!”

大家如果有时间,约上亲朋好友,去福建博物馆,一睹青铜铙的真容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