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恣意的笔墨——谈聂松的水墨现代性创作

2018-11-19 13:45

2018年,我与聂松因艺术项目“博艺计划”而结缘。作为策展人身份,在集结参展艺术家阶段,于北京798担任艺术馆馆长的好友向我推荐了一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哥”,之后通过微信陆续就展览事宜开展沟通;最后在展览开幕现场,我与聂松老哥一见如故。

jSY0mKhtk4doHq6gnjLEBt8RhUHvXSVn16wZcLjr.png

聂松

聂松,1978年生于山东济南。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首都博物馆创作院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研究生指导教师。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代水墨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博士学位,导师姜宝林先生。

进入不惑之年的聂松,是一位冷静、镇定、儒雅的学者型艺术家。他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阶段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阎秉会先生,2018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导师姜宝林先生。他的博士毕业作品《齐物·化》获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cLh3Xz7pkehexSrOQ7DIIeXChTDW29rdlMUs3WGG.png

聂松《齐物·化》124cmx350cm 纸本 2018年(博士毕业创作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收藏)

7jNKBEtyPOriJ2UfLc9bYDlmhrz8cK5MvZ5MgGCB.png

聂松《齐物·化》局部

一位长者曾经以“松(聂松)、林(姜宝林)、染(李可染)、石(齐白石)”四字总结这条跨越百年的师承一脉,仔细回想意味深刻。姜宝林先生这样评价他:“聂松人品中透着厚道和山东人的质朴,我想这是他能够在艺术上深入探索的首要条件。聂松的品德对艺术探索起到的作用很大,他的山水画趋于简单和厚重,将过去的传统山水画探索转化为当代的艺术思路;其实,他的转型是苦中的乐,或说乐中颇有苦楚。他经历过很长的转型期,这里面我对他很严厉,常训斥之,他都能平静接受并回去苦思其中道理。他也走过弯路,也左顾右盼地寻觅了很久……他还是走出来了,还是将眼光投向现代性山水画的探索中,这不枉我的严厉和长时间的教导。”(摘自《印记—聂松画集》)这是我所读到有关聂松艺术探寻之路最为生动的一段文字,从中也可以窥见聂松的尊师重道,以及姜宝林先生对聂松的鼓励与期盼。

不止一个人问过我:聂松的作品怎么看不懂?如果是初次观看聂松的最新作品,普通的观者会在他的作品前无所适从:无法辨认的形状互相碰撞,深沉的墨色偶尔被其他颜色割裂,一种叛逆的图式造就的幽闭之感仿佛让人感觉画面毫无意义。但如果仔细研究聂松的作品演变路径,会发现他已经从相对典型的传统山水画,一步步开始转变为带有抽象表现主义和山川再造的视觉图像,将笔墨以一种更加自由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在宣纸之上。

IccLQQgfNJJfFe6AWw81Mp0VUkcCCqpYJgp50wU4.png

聂松《齐物·城北印象》 53cmx138cm 纸本墨笔 2018年

SGP43ezE3XwmwYRMM5UASiMo3U7vEL9OLCiW8OVl.png

聂松《齐物·城北印象》局部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艺术家在转型或是变法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原来并不存在的图式是带有一定风险的,因为他除了要面对观众“如何看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从创作方法到美学转换的问题。聂松最新的访谈文章中,在提到针对水墨现代性的转换上,聂松用了一个词叫做“将错就错”,我所理解这个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聂松今后的创作将不再用画面取悦任何一位观众,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观看聂松的作品;在聂松的作品前,不能试图在想象之中轻易的击中内心所预想的目标,而是用一种曲折迂回、缓慢建构的方式与聂松进行一场充满现代性的精神交流。

艺术家的创作必然和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关联在一起。聂松将他在生活中敏感、细致的性情带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极致追求中。他在自述文章《生活之上,心乃艺术之源》中写道:“我热爱山水艺术,热爱磨墨之后执笔作画的感觉,热爱以笔迹将视像转换为纸上丘壑的过程和转换之后的排比列置或曰画面经营,热爱笔墨转换中的自娱自乐之上的使命感。”在聂松近期的作品中,我对他的博士毕业作品《齐物·化》感触最为深刻,画面清净、深沉,碎蛛网一般的深色线条,细腻而又恣意的笔墨在画面上轻盈地婉转,偶尔有小色块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一种不循规蹈矩的力量所呈现出来的和谐沟通使观者沉浸其中并无法自拔。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蓝色记忆》,这件作品是我所策划的“博艺计划”巡展作品之一,每每站在这件作品前,我的内心流畅而平静。《蓝色记忆》中聂松用层层叠叠的笔墨创造出来一种饱和感和体积感,线条时而精准犀利,时而柔和模糊;画面内既有形状之间的创造张力,又有墨色之间的和谐。

SKs3GdNJUZVhi6BPJoUbLTUPb8tMSrSintgCXu1G.jpg

​聂松《蓝色记忆》138x69cm 纸本墨笔 2018年

其实,聂松的艺术表现语言是“笔墨”,而非我们习惯谈论的“水墨”二字。这源自于导师姜宝林先生的艺术观念——“既要笔墨,又要现代”,从中又融合了聂松的自我诉求。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以笔使墨的写形让线性笔迹变得既统一又鲜活,墨迹自润而干的自然转化是笔的鲜活方面,而墨的调和中达到的统一在细微墨色的变化下一统大局,使画面博大。笔的提按和墨色变化统一于以笔使墨的形上概念,这个概念在既定的法则下产生不断的递进,这就是鲜活的一直处于成长状态中的传统。”(摘自《印记—聂松画集》)所以,恣意的笔墨不仅仅是聂松对创新的研习,也是对人的基本情感、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究。更为可贵的是,作为学者身份,聂松坦诚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研究,清净而深沉,不矫作,不辩白。

ZALoEAup8B5Zf0aRPYy5mnW2igs8nGxvEBBGQuyJ.png

聂松《金陵写生之二》45cmx25cm 纸本 2017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传统的水墨表现形式,到新文人画,再到实验水墨、都市水墨、抽象水墨一路走来,水墨的形态和观念越来越自由;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如果艺术家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当代的精神气质,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和审美选择,那么这条水墨现代性之路就是一场集体无意识。而聂松用时间和直觉,用整体感和韵律感创造出一种笔墨实践。这成为他链接传统与当下、经典与现代的图景。聂松的作品就像一首视觉之诗,诗中的平衡与韵律所带来的愉悦,余音袅袅,唇齿留香。对于他个人的创作来说,这也仅仅是个开始,但这已经让我们对他以后的创作充满更多的期待。

作者:李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