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26 08:49
党的十九大之后,教育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提出了“乡村振兴”、“民族艺术复兴”、“乡村美育”、“均衡教育发展”等诸多有利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美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级教育部门对乡村美育日益重视。乡村学校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受地域和师资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缺少高水平的美术教师。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是兼职,在先天上对美术本体认知有欠缺,更不用说前沿的艺术观念和美术教育理念。而从事公益性乡村美育的一般是艺术家和高校教师、学生,可以在专业性和艺术前沿性上对乡村美术教育进行补充,但这种公益性的美术支教或艺术扶贫,是阶段性的,具有偶发、临时、个人等色彩,可能会因为主要召集人或者政策等偶然性的因素而终止。公益性乡村美育要持续性、普及性、长效性地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缺少政策性支撑——目前的公益性乡村美育还缺少针对性的政策性文件支撑,大部分属于社会团体与艺术团体的自发性行为。由各级团委组织下的高校三下乡活动,虽然有一定的政策背景,但是在时间上受到限制,一般在暑假期间进行。缺少政策性文件的支撑,会导致公益性的乡村美育缺少持续性与普及性。
缺少资金的长期固定投入——目前公益性的乡村美育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的支撑,特别是固定资金的长期投入。如“蒲公英行动”这个公益性的乡村美育课题组在与福特基金的合作到期之后,就遭遇了资金的困境。社会性的公益基金较多,但在发展理念与合作方式上不一定能达到一致,这就导致在寻找资金的方面要耗费很多的精力。
有组织有影响的公益性乡村美育机构较少——有很多高校的美术老师和学生都有从事公益美术教育的热情,也很想参与,但是目前在国内有组织有影响的公益性的乡村美育机构较少,缺少好的平台去统整这部分资源。
普及性、持续性、系统性存在问题——公益性的乡村美育因为自发组织的特征,每年参与的老师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地区的持续性开展,各地普及性地进行,以及活动的系统性开展方面有一定的问题。整体来说是呈现出点状的势态,而非面状的铺开。
美术支教课程设计的随机性——因每年参与的老师和学生的不一样,在美术课程设置方面有随机性的倾向,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学校的活动中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缺少固定的师资和人员——因为组织方式的先天性特点,公益性的乡村美育存在的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固定的师资和参与人员,除主要人员之外,参与人变动较大,某一地区的活动可能存在因核心成员的原因而出现变故的事情。
借力师范教育
以公益项目“蒲公英行动”为例,该项目历经15年的发展,一直坚持在祖国最遥远、最贫穷、最偏僻的地方进行艺术支教,探索艺术的传播与教育方式,提升当地儿童对本民族艺术的关注与认同。在福特基金资助到期之后,蒲公英如何持续发展,利用其他资源焕发自己的生命力,这是“蒲公英行动”几位创始人和核心成员在近几年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蒲公英行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之一,是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深度合作,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是蒲公英行动潜在的志愿者,也是未来的乡村美术教师,与师范类高校的携手合作,一方面能让师范生学习蒲公英的课程体系,锻炼成长,另一方面也让师范生在艺术支教、艺术扶贫的社会性实践中树立服务乡村,立志从事乡村美育的崇高理想与目标。目前与“蒲公英行动”合作的高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广州美院、海南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等。在这些高校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招收的六年制本科学生是教育部高考改革的试点项目,初中毕业进校,在校6年,毕业之后回到乡村工作,服务6-8年时间,这些学生素质好,基础扎实,具有成为乡村卓越小学教师的崇高理想,他们正是具有蒲公英种子精神的未来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是为蒲公英持续发展孕育内在的核心力量与种子选手。
近三年以来,每年的暑假,湖南第一师范美术与设计学院都会选派部分学生参加蒲公英夏令营,到偏远的民族地区进行美术公益教学。支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考察当地的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艺术,将其演化为具有民族艺术的特色课程,给当地的孩子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孩子们感受到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之美,加强了对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认同。支教的未来教师们学会了对民族艺术的鉴赏与遴选,学会了编写特色课程,加强了教育教学的能力,与当地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亲历的体验带来的精神教化与思想升华,让这些未来要回到乡村教学的同学们,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蔡惠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