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各位真爱,大家好。我是意公子。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种音乐,国风音乐。对,就是活跃在各种二次元还有小众原创音乐平台的那些国风歌。
这两年国风有流行扩大趋势,说实话,作为中国风爱好者,我是小开心的同时又很担忧。
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国风音乐的歌词:
今夜太漫长,今两股痒痒。今人比枯叶瘦花黄
琴声转起,离魂夜花落满地,追忆,沾衣云霜薄衫去
蒙嗣音不訾不韪兮 春澜更秋霁
你会发现它们的歌词基本上是这样的:“枯叶”“花落”等猛一看和诗词相关但整体意味不明的词,或者是生僻华丽的辞藻堆砌,为了押韵而押韵。有古意的词汇却没有连贯的情感、场景和明确的含义。
我们任意挑了两首片段,再来听听这些国风歌的编曲:
你会发现这些歌曲基本上是这样的:以简单的几段流行旋律谱曲,然后搭上几段古筝、古琴、笛箫等民乐的声音,混一下音,就成为了一首国风歌。
说实话,这种国风,只能叫伪国风。
这样的歌,充其量只能算普通流行乐。虽然加了中国的筝、琴甚至戏腔等等,但整个歌曲的基底,还是欧美流行乐。只有中国的元素做“皮肉”,但内里支撑它的“骨”和中国文化并没有关系。
这种“国风”,根本无法让人感觉到是处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创新啊,年轻人谁还会听那些老掉牙的曲子。
当然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天天戴着耳机听几百年前的曲子,年轻受众需要创新,需要融合,但是创新和融合并不仅仅是不同元素的简单叠加。
在进行创造和融合之前,我们得先弄懂真正的中国韵律,回到古人的精神中,知道它是怎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知道它的灵魂是什么。然后才能活用到当下的语境里,创造出真正中国风的音乐。
而真正的中国韵律应该在哪里呢?
就在它这里——
曾侯乙编钟
▼
编钟,真正的王者之音
之前“大咖说画”专栏曾给大家普及过曾侯乙编钟的黑科技,而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为什么说编钟才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通常都会在什么时候听音乐?
睡前?走路?开party?
好像大部分时候,音乐于我们,是休闲娱乐的工具,是生活的装饰,不能算什么正事。
但是在2000多年文明初始的时代,音乐可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离不开和上天、神灵的沟通,和天地沟通的祭祀典礼,需要音乐。国家教化人民开蒙,需要音乐。而国与国之间征战、外交等重大场合,同样需要音乐。更别说不同地位的人迎宾送客,也离不开音乐。
可以说,音乐成为了另一种语言,担负着民众教化、维护等级等重大功能,是社会运转的基石。这就是先秦的礼乐文明。
而这承担着种种重要功能的音乐,叫雅乐。演奏雅乐的乐器,并不是听起来很雅的琴、瑟、笛子什么的,就是钟、磬、鼓组成的打击乐。
从右往左:钟、磬、鼓
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编钟。
编钟有多重要?光是铸造它这件事,就要耗举国之力。一个钟的大小、质量的好坏,对于天子、贵族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它的体积有两面墙那么大、重达5吨、高3层、有8组65枚钟。
据说春秋时期一个叫北宫奢的人给卫灵公铸上下两层的钟,就花了三个月,还是百姓们掏钱捐铜才铸造而成。可以想见,这么一套宏伟的曾侯乙编钟,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
为什么上到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会如此看重编钟?
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件乐器那么简单。
我们都听说过鼎,鼎是权力的象征,拥有鼎的数量代表了地位的高低。而钟和鼎一样,它是乐器,也是礼器,有着无比重要的象征含义。
从殷商开始,钟的数量就和使用者的地位相关。
东汉学者郑玄在注记载周礼的书籍《仪礼·乡射礼》时说,
“钟鼓者,天子诸侯备用之”。
大概意义上来说,钟乐是只有天子诸侯才能使用的,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之音。
楚国人尤其爱钟,敲钟的乐官也要姓钟,整个国家把钟视为国之重器。而我们熟知的这套曾侯乙编钟,就出土于楚国边上基本上已经被楚国同化的国家,曾国。
曾国国君,曾侯乙复原头像
如果我们能回到2000多年前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似乎可以看到这个名为乙的国君,就站立在这套宏伟的编钟前,敬天礼地的场景。
不必千军万马,编钟雅乐奏响的那一刻,已经有另一种气度上的王者威严。
▼
震颤灵魂的金石之音
而因为种种技艺资料的失传,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去复原先秦时代的雅乐,究竟是怎样的场景和韵味。
所幸,还有保存完好的曾侯乙编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2000年前那一缕琅琅之音。只要它响起的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1987年敲响的曾侯乙编钟原音,就在开头视频当中
说实话,刚听编钟声音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古朴,悠扬,仿佛所有能用的词汇在它面前都是枯竭的。
直到我翻查资料,找到一个词,金石之音。
金石二字,可以让人联想到编钟的金属材质,更重要的是,它还特指钟磬等乐器的击打声音。
在我们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上,是先有打击乐(钟鼓),再有吹奏(笙箫)和丝弦乐(琴瑟等)。
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编钟、排箫、瑟
所以周代雅乐把钟鼓当做天地,编钟的金石之音更是被奉为最雅正的声音,这不只是文化心理上人为的认同,也包含了时间本身赋予它的使命。
在漫长的先秦时代,编钟以琅琅的金石之音陪伴过我们看文明的曙光升起,把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带向可以让后世称道几千年的礼仪之邦。
而在秦汉之后,编钟的技艺失传,崛起的丝竹管弦之乐代替了曾经编钟的金石之音。
唐代韩休墓墓室壁画 乐舞图,丝竹管弦之乐
这是雅乐正音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随着编钟在历史中的消失,曾伴随文化流传引四方来贺的中国之音也渐渐消退。一直到现代,经过上个世纪战争、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冲击等一系列原因,我们所面临的中国音乐的现况是,没有自己的声音。
走在路上,所有人耳机里都在听的是源自于欧美音乐的流行乐。就连打着“国风”标签的音乐,也是以电子流行乐为基底,完全没了从这片大地上应该生长起来的韵律。
所以我们就在想,是不是应该让大家听一听,伴随着中国文化诞生的那阵雅乐正音?
于是有了你所见到的开头那个《艺术很难吗》特别版——曾侯乙编钟。
我们来到了湖北武汉,拜访了曾侯乙编钟,也从编钟修复专家那里了解到关于它更多的秘密。
音乐是比语言更漫长的记忆。
希望你伴随着这些故事,可以感受到2500年前的,那一缕金石之音。
▼
关于这次旅程的后记
这一次去探访编钟,实际上也是去了曾经的楚国。一路上,我总在想2000多年一位楚国诗人的一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知道,相较于当前整个中国音乐的大局面,一次关于编钟的节目并不能改变什么。前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我总觉得,编钟作为曾经雅乐正音的巅峰,能够重新看见它,听见它的声音,仿佛就代表了敲响了灿烂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文化包含着音乐,是一个时代生活的高度提炼。而所谓文化复兴也不是把曾经的文物保存好,束之高阁就好。
它需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触摸,才能继续在我们的血液中,迸发出深厚而又有创新的力量。
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西南边陲到戈壁荒漠——
在960万平方公里上,去触摸那些鲜活而灿烂的属于我们的文化,还有生活。
作者:意外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