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沙窝里“钻出”金刺猬 内蒙古博物院藏刺猬形金饰件赏析

CwW6lEuRXaOqFBeB2i1UlAY6ncQzIbFsX4vhvszU.jpg

李艳阳

刺猬形金饰件(如图),长4.5厘米,宽2.6厘米,高2.4厘米,重8.5克,战国时期文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内蒙古博物院收藏。

刺猬形金饰件呈圆雕式,中空,用金片锤揲或模压成立体的刺猬形状,头部前伸,双前足外露,椭圆形的身上均布满图案化的月牙形花纹,线条流畅,周边有用于缝缀的小孔。

1972年,位于阿鲁柴登以南3公里的沙窝子中发现了包括刺猬形金饰件在内的一批极其珍贵的金银器,这批金银器,对研究当时匈奴族历史,尤其是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阿鲁柴登位于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北部边缘,秦汉时有名的“河南地”,就是这一带。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居于河南地的是匈奴林胡王和白羊王二支,林胡王居东,白羊王居西,阿鲁柴登属于匈奴河南白羊王或林胡王其中的一支,在春秋至战国时期生活于此。

在伊金霍洛旗石灰沟也出土有同类的银饰,只是嘴、足更具图案化,说明地处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匈奴器物纹饰、造型艺术的一致性,应作为衣服上的缀饰。这类扣形饰及饰件大多应该缝缀在衣服的衣襟、袖口、裤脚或靴筒等部位,图案布局和谐,风格独特,制作精美,是中国早期北方民族文化稀有的艺术珍品。

早期北方民族使用的扣饰,借鉴使用了大量的中原农耕民族使用的装饰,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把自己特有的动物纹装饰作风融入,形成了具有强烈北方草原气息的扣饰制品。而这类由整体近似于圆雕动物形的扣饰更是两种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不仅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而且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造型和工艺看,此时期的匈奴金银器具有浓厚的战国风格,动物造型占了主导地位,反映了匈奴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动物是匈奴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把它在器物上用艺术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示匈奴人对动物的一种深厚感情。从地理位置看,北方草原地区处于中西文化、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和工艺充分证实了这一文化交融的事实。

匈奴金银器中的动物造型,与西方金银器装饰有着非常相似的一面。在目前所发现的匈奴遗址和墓葬中,有大量以动物造型为装饰的器物成为匈奴文化的主要特征。动物造型是欧亚草原古代民族通用的装饰风格,分布地域相当广泛,除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外,在蒙古、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哈萨克斯坦直至黑海沿岸都很盛行,国外学者将此命名为“野兽纹”。根据北方草原地区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动物纹看,匈奴的动物造型有其发展的渊源,但与斯基泰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南俄罗斯斯基泰文化的遗迹中,出土的动物造型金银器与内蒙古阿鲁柴登墓出土的虎动物造型金银器非常相似,被认为是斯基泰文化传播的结果。

西周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以黄金装饰人身的习俗为一些贵族所接受,春秋时期,随着中亚地区游牧部落的兴起,除了装饰品,阿尔泰等地贵族使用黄金装饰的武器、马具的习俗也影响到了中国西北地区诸部族以及靠近北方的汉地贵族。战国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趋于频繁,中国北方的许多地区都流行阿尔泰艺术造型的黄金、银或青铜打制的装饰品。这种将草原艺术风格的题材和汉地造型艺术相结合的装饰动物纹的装饰品在鄂尔多斯等农牧交错地带的古部族大量出现。可见,这样一种佩戴金银装饰品的习俗是在夏商之际从中亚草原传入中国北方地区,春秋至战国早期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并在战国晚期融入当地造型艺术之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