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庄子说“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意为万物运行所依靠的,称为“道”;创造性的才能,称为“技”。“道”是规律、是本原。在“道”的哲学思想根源的指引下,从古至今,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无不努力把“技”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品格,使自己的作品尽量达到“技艺之至,近乎道矣”的境界。北京画院建院60多年来,一直聚集着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画家群体,他们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主力,同时也是涵永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绘画技艺的艺术教育力量。这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无不在探索和省思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2018年,北京画院启动了“技与道”视频项目,和雅昌艺术网共同合作对北京画院的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对画家进行了采访和拍摄,旨在为画家记录在一定时期内的艺术创作、教学传承与学术思考,希望以画家个体为单元线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与教学风貌,以促进美术界与社会各界加强对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了解。作为北京画院“技与道”画家系列视频节目的第五集,今天我们推出的是画家王庆昇专题。
王庆昇 2012年秋于北京画院
王庆昇是北京画院工笔花鸟的传承者。他的绘画继承了宋代院体绘画的传统,画风严谨,善于重彩,工丽绚烂,雅俗共赏。
虽已至耄耋之年,王庆昇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尤其谈及绘画,87岁的老先生依然能回忆起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描述诸多关于绘画的故事和细节。王庆昇的人生跟他的艺术一样,严谨、精微,又不失精彩。
他的艺术人生,要从北京画院开始讲起,1958年在北京中国画院业余进修花鸟画,受教于于非闇、王雪涛先生,这开启了王庆昇与北京画院半个世纪的相守。喜欢工笔花鸟,但王庆昇在学画之初却并不局限,学习山水、花鸟,大量写生。
王庆昇 《春风拂栏露华浓》 中国画 88x88cm 1978年
在这一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中,艺术来源于生活。王庆昇也强调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从1956年画第一张写生,到2000年他68岁,真正停止了外出写生。回过头来再看近半个世纪的写生,王庆昇感慨写生带给自己的收获:“有点儿像蜜蜂采蜜似的,到各地去采蜜,一笔一画来的,这些东西是我现在重要的财富。”
写生归来,在自己的创作上,王庆昇依然是没有丝毫马虎的,他在绘画中始终尊重某些传统艺术的精髓,不用墨汁,坚持研墨画画,他认为墨研的越时间越稠、越细,墨越细画在纸上的色彩、色阶越多。
王庆昇 《国色天香》 140x 680cm 2002年 陈列在全国政协接见大厅
关于自己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王庆昇认为是60岁退休之后,连续创作了多件精彩创作。尤其是68岁至70岁数年间,他给钓鱼台、中南海、政协创作了三幅绘画,遵循了于非闇的中国传统艺术,描绘了安静、富贵、祥和的画面气氛,工笔富贵而不俗气,是王庆昇半个世纪累积下来的功力。
如果说齐白石的艺术是衰年变法,王庆昇则给自己总结为“衰年升华”,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学习、写生、感悟与累积之后,王庆昇的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个人风格。关于绘画中的技与道的关系,王庆昇谈及: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无法不能,无理不能成画,无法不能作画,二者备画以名家矣,两个都具备了,画就是名画好画。画有画法,画无定法。
对话王庆昇:
雅昌艺术网:王庆昇老师您好,能否简单回忆一下,您和北京画院的缘分,与艺术的缘分从何而起?
1956年 王庆昇在北京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时留影,时年24岁
王庆昇:没学画之前,我在中央第二机械部工作,但有一阵因为身体不太好需要疗养,就住进了疗养院,疗养院有一个病友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他平时就爱画画,我看着特别感兴趣,我也跟着画,大约7个月的时间里,打下了素描的基础,这对我一生一熟创作的道路打下最开始的基础。1957年,我偶然间看看到一个展览,有于非闇、田世光、俞致贞等,看到那个展览,我的头脑里一下子种下了要画工笔画的种子,从此就爱上了工笔。
后来就进入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学习,进入花鸟组跟着于非闇、王雪涛先生学画。从此我就认准了这一条路走到现在。
1962年8月,北京中国画院干部进修班结业纪念
1964年9月,北京中国画院干部进修班结业纪念
雅昌艺术网:最开始对北京画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庆昇:现在回想起来,刚进画院,对于非闇先生的印象深刻,我记得他摆一盘花儿。让我们学习画花从素描到颜色的过程,现在想起来非常珍贵。后来我临摹于非闇先生的画,老先生真的是毫无保留的告诉我画面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一次他拿着一张画完的绢本牵牛花,对我们说:工笔画要讲究最后填颜色,显得颜色厚重,但是不腻,层次多的话效果不好。老先生教了我们很多绘画的细节。
我是1961年真正进入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学习,主攻工笔花鸟画,我去的时候是为画院培养接班人,提出的口号叫“抢救传统”。当时于非闇先生不在了,我拜马晋为师,马晋先生擅长的是工笔,后来跟着汪慎生学花鸟,跟着吴镜汀学山水。
王庆昇《水果对屏之一》 紫霞珠帐 110x39cm 1976年
王庆昇《水果对屏之二》 红云秋色 110x39cm 1976年
但是这个阶段,我没有停止对工笔画的学习,那时候画院可以借老先生的原作出来临摹,我就借于非闇先生、田世光先生、王雪涛先生等画家的画,挂在墙上临摹,通过原作的临摹学习到了工笔画的技法
雅昌艺术网:毕业之后就成为了北京画院的画家?
王庆昇:我们就是北京画院的创作画家,经历了十年之后,才重新开始创作。这个时期要求“做革命人,画革命画”,可是我是画花鸟的,怎么办呢?我就画了《硕果满院》《鸭港之春》等代表作。
2004年,王庆昇为中南海怀仁堂正厅创作大幅牡丹《艳溢香融》
雅昌艺术网:您以您个人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要求的艺术创作。
王庆昇:后来,北京饭店国际俱乐部要请一些画家作画,我很幸运的被借调去画画。当时在那画画的有李苦禅、彦涵等老一辈艺术家。我记得李苦禅先生一画画,我们就在旁边看,真是收获太大了,老先生也高兴,看的人越多他越来情绪,一边画一边说画老鹰从哪儿下笔,如何完成。
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想继续在那里画画,所以报任务的时候就说我想画四条屏的孔雀,因为画孔雀费事,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我没画过孔雀,也没画过四条屏,从零开始,我学习了田世光先生画孔雀的绘画,拿笔记本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做记录,鳞片、爪子、羽毛等怎么画我都一一记录下来,我还到动物园去观察孔雀,画速写,再找老先生提意见。
完成了十几幅孔雀的创作,后来国际俱乐部的画画完成了之后,我又到北京饭店。北京饭店这个阶段我跟宗其香先生在一个画室,老先生脾气有点怪,要求不能抽烟、不爱说话、不爱会客才能跟他在一个画室,其他人不去,正好我补了这个空位,这个阶段我把他当老师看待。我向他请教题款、印章等问题,我了解到这位老先生其实很虚心、耐心,但一点都不保守,我画画他看着,提意见,所以虽然我没有在央美读过书,但是我受到了央美老师的指导。
雅昌艺术网:您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能否谈一下您对写生的经历和看法?
王庆昇:从1956年开始写生,第一张画我还留着,到2002年我70周岁,那年停止写生。这近50年的写生我没有中断过。现在回过头来我自己认为收获非常大,都像有点儿像那个蜜蜂采蜜似的,到各地去采蜜,回来看我那么一大摞写生,都是全国各地写生来的,一笔一画,这些东西是我现在重要的财富,我现在画画都是从那儿找出来的。
“总领群芳” 120x245 cm (陈列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谈判大厅)1999年
王庆昇 《总领群芳》 中国画 120x245 cm (陈列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谈判大厅)1999年
雅昌艺术网:写生归来,进入创作阶段,您的创作的高峰阶段大约是多少岁?
王庆昇:我自己总结我自己的高峰期就是在60岁左右,精力好。尤其是68岁至70岁数年间,他给钓鱼台、中南海、政协创作了三幅大型的绘画。其中,中南海让我给画牡丹,我当时我就想着这几张画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会挂在重要的国家会议场合,所以画面一定要安静,不能乱不能闹, 所以我就遵循着传统宫廷绘画的路子,画面中没有鸟、蝴蝶这些元素。
王庆昇 《天香清艳》 66x66cm 1986年
王庆昇 《野卉》 66x66cm 1986年
雅昌艺术网:随着年纪的增长,是不是在绘画上还有改变?
王庆昇:回看我这么多年的绘画,我想说齐白石有“衰年变法”,那我是“衰年升华”,方法还是那些方法,怎么样把这些画让它升华?比如我画了一辈子牡丹,墨叶、绿叶、重彩,后来我想我要把牡丹画成成洛阳仙子,把牡丹画在云雾里,在云雾里的牡丹芳跟纸上的大红大绿就不一样了。
1994年,王庆昇带领北京画院研修生在山东菏泽公园写生牡丹
雅昌艺术网:您数十年来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是沿着遵循传统的路子一路走来的,那您在教学上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
王庆昇:我要求学生临摹、写生。写生要求讲究章法和法理,无理不能成画,无法不能成画,不能胡来。章法有传统的章法,但是你还可以从生活中继续去总结章法。无论是重彩、泼墨、没骨,这些绘画方法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不断改变。理,的重要性还包括修养,理是修养中得来,例如你看书,把这个书理解了,变成你的才起作用。
“艳溢香融”王庆昇工笔花鸟画艺术五十年 王庆昇在画展开幕式上发言
雅昌艺术网:那您谈到的这个点,我们称之为“技与道”,您认为“技与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王庆昇:这个关系我想是这样的,你有道没有技不行,缺一不可,互相制约。如果你没有道,你技法再高,品味上不去不能升华,画牡丹就会越画越死,越画越俗,那就是没有道。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有想法了,手底下功夫不行,你还是达不到目的。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还是那句话,无理不能成画,无法不能作画,二者备画以名家矣。
作者:蔡春伟 张凯 佟欣鑫 刘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