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51年生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1991年应西班牙马德里美术学院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在马德里美术学院学习并在欧洲考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张桂林先生即以其敏锐的感觉及时地参与了在中国的,对丝网版画的引入、研究和开展创作。在李桦先生的支持下,首先创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并纳入版种教学。不单自己培养了专业学生,也陆续为其他院校、团体培训了一批丝网版画的教学与创作人才。
丝网版画于今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历三十余年,且已与其他版种并肩,共同推进着中国版画的发展,张桂林先生无疑是位功臣。
创作时刻
(点击查看张桂林先生创作过程视频)
对话艺术家
Q:您是中国第一批丝网版画艺术家,在当时”传统“的环境下引进和推广丝网版画应是不易之事,您是怀以什么样的抱负来让版画家与学生接受丝网版画的。
A:当时我们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很清楚,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的大环境还是比较封闭,对外界的信息掌握很少。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本从国外引进的日本书籍,名叫《版画大系》,需要老师领着学生们才能观看的到,其中就有一些我们没有见过的版画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属于什么版种,老师也说不上来,感觉像是石版,又感觉像铜版。后来我学习和创作丝网版画,再去看那套画册,才发现原来这些是丝网版画。
当年我们对中国版画的了解也就处于凹凸平版的状态。后来李桦先生到欧洲去考察,发现我们中国还缺少一大版种,回国后就着手在国内建立丝网版画,其实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我记得很清楚,我和广军先生跑到当时还叫北京图书馆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去查关于丝网版画的资料,能查到的信息很少,所以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想在国内建立丝网版画还是比较难的。
所谓”建立“,就是能够在各高校间开展教学,进行学术交流。凭借着我们自己摸索,从丝网版画的材料及设备,到我们怎么教学,一点点地总结出一套属于中国丝网版画的教学和创作经验,这样才算是”建立“起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就在中央美院建立了大陆第一个丝网版画工作室,全国各艺术院校也都派教师来进修,也相继建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
Q:您不仅自身钻研丝网版画,对于培养丝网版画人才和普及丝网版画更是不遗余力,丝网版画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吸引老师您为它殚精竭虑?
A:我们当时想法非常简单,就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画种,那时候我也很年轻,对于新事物就愿意去尝试。还有我们对当时的版画界也有一些看法,虽然说央美有着所谓的版画系,其实还是以木刻为主,铜版、石版还不足与木版木刻构成天下三分之势。
全国现状也基本于此,所以就想把丝网版画这种新事物做起来,用行动把丝网版画推广开来后,我早已沉迷于丝网版画的斑斓世界当中。我们以前做木刻虽说也有套色,但主要还是为黑白为主。其实丝网版画的发展对其他版种有着相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前大家都知道套色木刻必须有一个主版,主版大多以黑为主,黑,可以调和其他颜色,当其他颜色有所不足的时候,黑,也充当着一种遮羞布。
而丝网版画,以色彩为主,它的影响在于两点,一个是观念,一个是色彩。丝网版画它有时候没有主版,不过分依靠主版的这个观点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版种。丝网版画的颜色必须得讲究,讲究色彩的设计与搭配,以弥补没有主版所产生的问题,这一点也影响着其他的画种,对于促进中国版画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Q:您现在创作的作品是属于”鱼趣“系列吗,为什么这个系列能够这么”长寿“?
A:也不完全是吧,我以前也做了好多大系列,最早的时候在东北创作过《河、夜》系列、《江、晨》系列,还有《古老中国》系列和《墙》系列,后来是画的鱼比较多一点,这只不过是把鱼作为一个符号来说事来表现。比如说当年的非典时期,我就画了一个戴口罩的鱼,透过这一符号来表现这个时期的特征。
现在我也在创作其他系列,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拿鱼这个符号来创作。人类是由海洋生物一路演化过来的,鱼也是最早最古老的一种生物,《菜根谭》一书有这么一句话:“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鱼在水中游,不知道水的的重要性,鸟在天空中飞,不知道风对它的重要性。空气自然环境,人类得来太容易,不知道珍惜。
Q:在雅昌艺术网中您的栏目中有着这么一句话,“我的作品不是幻想、空想,它是我对历史和生活的理解与诠释。”请您向读者们解读一下,到底这些“鱼”是怎么反映出您的艺术呢?
A:我们很多人对于环境问题选择无视,我才借由鱼这一符号来表现这些时代问题,其实我有些东西不会用鱼来表现,2008年我对奥运会创作了一套作品,我有一套抽象的作品,其实关于抽象作品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我看的一些电影,把它变成我的感受与理解,再做成一些抽象的东西。还有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创作了《地动》,这幅画里没有出现人,也没有体现地震后的房倒屋塌惨状,但是我用描绘地壳变动的方式来表达,按照我的理解来创作。其实我也是用作品来记录一些事,这些事可能也需要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人才能理解,比如2003年大家经过非典,人们就知道戴口罩的鱼这一符号是在表达什么。
Q:身为中国丝网版画的开拓者,出版过多本丝网版画书籍,引领着许许多多丝网版画的初学者与爱好者,即使有着这么多的光环加身,您还是坚持站在“前线”创作,对于中国现在丝网版画的发展想必是了如指掌,请您简单谈谈中国丝网版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其实丝网版画发展应当说比其他版种发展的时代都要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整个大环境是这样,我们中国丝网版画就这么短短的二三十年,就发展成与其他几个版种基本上在一条线上,也非常感谢我们版画界老前辈李桦先生,当时他在全国做了一个《三版展》,为什么做三版展?就因为铜版、石版,还有丝网版的水平相比木版来说,相对滞后,当时就用这种全国三版展来对这三个版种进行推进。现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条件好了,中国丝网版画如今的水平和使用的材料,纸张、油墨、机器等,与国际上是基本一致的。
此外,中国的丝网版画在观念上及印制技术上来说,用现在比较时髦话叫弯道超车,在某些地方更是领先于国际水平。因为丝网版画史在整个版画史来说也是比较短的,在中国更是短之又短的,通过各个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丰富了很多丝网版画的技法,所以中国丝网版画现在能和其他版种并驾齐驱,同时也能参加全国的展览并获奖,在国外也能够得到好评,是离不开各位的努力的。
我们还有一些自己独到的技法,因为它吸收了我们一些国画的精髓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很多能把丝网版画通过不同的曝光,可以分出几个层次,国外一般很少用这个办法,这是我们的一种独特之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