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1-31 17:18
江城晚彩(国画) 106×49厘米 1940年 郑午昌 中华艺术宫藏
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擅画山水,兼画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熔诗、书、画于一炉。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
郑午昌的绘画实践与他对传统国画的坚定信念紧密相连。他说:“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又自制印章“画不让人应有我”。在学习古代各家之长后,“以己意轩轾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先行干后出枝,柳丝从最上端画起,由上而下、密密层层,前后左右、各尽其态,凡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无不传神,当时的人们以“郑杨柳”称呼他。花卉师法白阳、新罗,并吸收西洋画法,淡墨浅色,风格清新。所写墨竹、白菜、芦苇,笔墨淋漓,生动有致,同时又有“郑白菜”之称。人物兼有陈老莲的古拙和任伯年的趣味,形象颇为生动。而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郑午昌堪称设色高手,其山水多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象,而且敢于采用一些不常见的色彩。这些特点都能在其创作于1940年的《江城晚彩》里得窥一二。
以色代墨
画面中的山峰头上以青绿施之,山体以赭石染开。秋林杂有紫、朱、墨诸色,漫点而成,使整幅画面显现出丰富的色彩,明朗润泽。郑午昌常在一幅画绘就后,以色代墨,再作修整。明代吴门画派常用这种以色代墨的方法,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弥补画中之不足,更进一步用色来点苔,使画面展现出一派苍茫之象。
山势连贯近、中、远三景
此画主景偏于左侧,以峥嵘的山势连贯画面近、中、远三景,用皴擦配以赭石、花青、三青,赋予画面浑厚明亮的气息。画中群山环绕,围出一片水色,二人泛舟湖上,此为中景。左侧近景中有一道瀑布穿行山间,其后山岩繁密多姿。近景几株树木错落有致,树根盘旋纠结于山石上,数棵一组,点叶和夹叶相邻相隔。山顶矾头墨色浓淡相交,干湿相宜,绘出繁茂厚重之感。远景以宫殿建筑作为陪衬,隐于云层之后。主山体从左至右直耸天碧,瀑布流曳,穿于山林之间,从上至下流入近景湖中。树石与山脉对应蜿蜒而下的瀑布和云气,形成两股虚实相映、交相作用的视觉力量。
山体皴法
整幅画构图完整、丰富而饱满,树木写实又不古板。山体皴法既未照搬“新安派”多用枯笔焦墨皴擦的风格,也没有沿袭“野逸派”浓墨淡墨交替应用的笔法,而是二者之间巧取其法,笔墨堆叠层出,山石勾勒皴染,变化多样,墨色适宜,虚实有序,气韵生动,浑然一体。
郑午昌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从1922年起费时5年编著出版了35万字的《中国画学全史》,开中国画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赞该书为“中国有画学以来集大成之巨著”。此外还有《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研究》《画余百绝》《中国美术史》等论著,均是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的传世之作。他先后参加了“巽社”“寒友之社”“甲午同庚千龄会”“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社团活动。作为当时上海画坛的杰出领袖,郑午昌在一系列绘画活动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海上画派的发展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