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赵孟頫(1254-1322)是中国艺术史上首屈一指,承上启下的巨匠。其书法备受世人称道,取法各家,但尤倾心二王,他曾得王献之《洛神赋》残卷真迹,得以研习临摹,深得王献之神韵。
今日,东京中央拍卖带来一卷自早便流传于东瀛,未被世人所知的赵孟頫《洛神赋》行楷手卷。此卷末尾署款“ 吴兴赵孟頫”,根据落款可知,为至大二年(1309)赵孟頫时年56岁之时,为赴杭州车桥的汉臣学士所作。此卷曾被明代巨匠文徵明收藏,卷后书元代至民国众多名人题跋。此卷尘封于悠悠岁月之中,今日得以揭开其神秘面纱,实为艺林之幸事。
左:盒盖题跋 ;右:轴上题签
Lot108 赵孟頫 (1254-1322) 洛神赋行楷卷 纸本 手卷
书:19×75㎝ 约1.3平尺
跋①:19×72㎝ 约1.2平尺
跋②:19×61.5㎝ 约1.1平尺
跋③:20.5×15㎝ 约0.3平尺
JPY : 30,000,000 - 50,000,000
RMB : 1,800,000 - 3,000,000
注 : 附冯康侯手札及信封。
上下五百年 纵横一万里
复二王之古 开一代风气
左:苏东坡像; 右:黄庭坚像
赵孟頫在苏东坡、黄庭坚等北宋大家之后,以复兴古法的方式,扭转了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给南宋一个半世纪沉寂衰颓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吸取前人精华,独创一家,所创字体深深影响后人。
明代王世贞评价赵孟頫:“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赵孟頫与「洛神赋」的不解之缘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虚构自己与洛神邂逅、彼此思慕,最终哀婉别离的千古浪漫辞赋。
此赋自古被奉为经典,被千古传唱,后人往往藉此赋来抒发内心感怀,继而别抒他思,有所寄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局部
身为宋宗室而侍元的赵孟頫一生写过多篇《洛神赋》,许是藉此赋之忧思来表达内心之怅然。现世传出自赵氏的有六个版本。其中包括大德元年(1297)为张渊所书(行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本秋碧堂刻本)(图1);1299 年书(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赵孟頫《洛神赋》行书手卷 局部 大德元年(1297 年) 普林斯顿大学藏
1300 年为盛逸民所书(行书,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图2);1301年所书(行书,筠清馆法帖); 1308年左右书(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3)
图2:赵孟頫《洛神赋》行书手卷局部 大德四年(1300) 天津市立艺术博物馆藏
图3:赵孟頫《洛神赋》行书手卷局部 大德末、至大元年(1308)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19 年所书(小楷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5) 。而此次东京中央拍卖觅到的这一行楷版本则为至大二年,即1309 年,为赴杭州车桥的汉臣学士所书(图4)。
图4:1309 年 行楷手卷(局部)
东京中央春季拍卖Lot108
图5:1319 年 小楷册页(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Lot108局部
此卷俊美秀逸,楷中带行韵,用笔圆转流美,结构稳健、字体典雅端正,匀称和谐,但是字距、行距、笔画的深浅粗细又有细微生动的变化,遒媚多姿,尽显灵动逸气之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正如文中形容洛神之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元代画家沉瑞的跋文也给了贴切的评价:“笔法全师王大令十三行而不袭其貌,其骨肉停匀,则穠纤得中,修短合度也。”
Lot108局部
将此卷与我们将此卷与天津市立艺术博物馆所藏,1300年的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作于1319年的小楷册版本对照,可见三作起笔转折、间隔点顿都透露著相同的书写习惯,此作早于故宫版十年而作,由于楷中带行,比起稳健滞重的楷体,更显轻灵流动,但三者透露著相同的气韵,此卷风采之迷人毫不逊色。
左:1300年作品局部 天津艺术博物馆
中:1309年作品局部 东京中央春拍 Lot108
右:1319年作品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朝文人后学之士争相唱酬
流传有序之杰作
此手卷观跋累累,鉴藏印灿然,足以可见其自元始便在艺术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画家沉瑞;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柳贯;明初政治人物、山水画家唐肃;危素、高啓、文徵明、居节、王穉登、郑孝胥等元代当朝文人及后学之士在此卷上争相唱酬,留下珍贵墨迹,他们的参与更增加了此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人文价值。
Lot 108 文徵明 题跋
Lot 108 郑孝胥 题跋
作品不但题跋众多,鉴藏印也多达数十方。藏家除了文徵明及其弟子居节之外,还有项元汴、戴植、景剑泉、蔡秋蟾、何冠五,陈仁涛、冯康侯,等众多名人,实属流传有序的佳作。
此作还附有冯康侯写给收藏家郭志权的亲笔书信,详细记录了此卷之来由,收藏者之履历。
冯康侯写给收藏家郭志权的亲笔书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