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这次不画人物的何多苓 在杂花写生中回归传统本质

“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

“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

6

星河国风艺术馆

已结束 2.7万+

3月2日,“和光·同尘”何多苓师友展在深圳·国风艺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何多苓及其挚友、学生作品数十件。众所周知,何多苓平日极为随和,尤其是对自己的弟子,在艺术创作上给予很多的指导,在事业上也有很多提携。平时的生活创作中,弟子们常以“何叔”称谓他。

P93cDDcQiJnJYb4c2pa0xFdtrqWUMOjElPvH7bOb.jpg

展览现场

ipjtZpIHkNNNWA0vHFbmqoRBAFYqe3YoD5DUXofU.jpg

展览现场

qeR2HkXzEx7aARrTubwjtyndzwJrmEk5xAVTz8N6.jpg

何多苓及其他参展艺术家在现场合影

何多苓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以植物为写生对象,其成熟、顺遂的技法在画面中一气呵成,简单的题材却呈现出不简单的层次空间,“因为我画了40多年了,画到现在我觉得我开始进入比较新的境界,在对待客观世界、对待生命体时,不论人还是花草,我都觉得它们在宇宙中具有同等价值、同等权利,我都用同一态度去表现它们。此次的作品,是我原本的画法加上一些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技法。我觉得就是表现一种对生命体的尊重和热爱吧,我想这个可能也是我绘画的初衷。”何多苓在现场谈到。

jT0zjsM71JmTYhsncXFs0Z1kuKD2cqUYtgEzROzn.jpg

何多苓近照

何多苓觉得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太注意传统,那时候学习的是西画,对那些新鲜的技法、表现很是喜欢。直到90年代,可能跟年纪有关系,也有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何多苓开始越来越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我这么多年就是致力于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不管是方法、意境还是美学内涵,跟西方的油画结合起来,这次展出的《杂花》也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即通过西方的写生方法,但试图表现出中国文人画那种花鸟画的意境。”

FaLx7u5PKNJKdOIXbXdZ2jUtYxEQX2MOcTgr9sY3.jpg

何多苓《杂花写生No.7-6》 100x50cm 布面油画 2017

一直以来,中国很多著名的油画家,比如徐悲鸿、刘海粟等,到晚年的时候都会回归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何多苓坦言自己连毛笔都不会使,更不会画中国画,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回归。“现在学习中国传统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切入点。我一直是画油画的,现在亦是通过油画的画笔来表现我所理解的中国精神,因为我觉得对精神的继承应该是比较本质的,而不是形式上是油画还是国画的问题。”

KEGOd0GNArSptGibk6HAmTHfkgGswTpUNK6t5YVS.jpg

杂花写生No.3-21 布面油画  100×50cm  2013年

除了何多苓的最新作品以外,现场还展出了他的挚友、学生的数十件作品,前来观展的深圳艺术家应天齐在现场表示,十分欢迎这一支浩浩荡荡的“川军”杀到深圳来,为深圳艺术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冲击。

gOkWFBLMqDW8gFc394Ri2vy3Ym8wSZUdiOUrj6hy.jpg

P0VdSN1mw48Jhqt18FytfJmYVwV5LeymY5tnRlPN.jpg

展览现场

53年出生的师进滇是何多苓的挚友,此次展览呈现了极为震撼的雕塑作品,他以钢丝为基本艺术手段,打破了常态雕塑的体量空间占位和逻辑性,另外他选用当下时代的材料作为创作媒介具有很强的当代性。其作品的高度精致与细密,直让观众叹为观止。为了这么“极致”的创作,师进滇已在四川青城山隐居了八年,他觉得唯有如此纯粹的“封闭”,才能发掘自己内心的潜能。

0FylRXn1CwBUSTotHpTxZAlFw4kQzhaNGqT9SOCj.jpg

师进滇《摩托车》 不锈钢丝着色 230x80x110 2016年

“60后”肖克刚的作品讲求无目的性,无观念性,也不考虑空间和视觉,而更加在乎去技术化后画笔碰触画布时的自然体验,他将技法和观念消解在看似肆无忌惮的横竖涂抹中,画面中呈现的是艺术家在无意识状态下宣泄的情绪轨迹,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zkmrGFCl3VKPOQPxDtdtzUdb6HGWA1GI623NiBlC.jpg

肖克刚《其余的......》亚麻布、丙烯 100x100cm  2018

“70后”郭燕认为“绘画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理解”。不得不承认,郭燕对绘画是很有感觉的,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技法或手艺,而是源自她对于绘画作为一种表征关系或话语范式的自觉,而且她还拿起捏得如此到位。

PgG6EDMBnnllI3HaGRH3mS3vkwpTIk1Fnc6AlGjx.jpg

郭燕《轮回》 装置作品 200cmx120cmx120cm 由原生木浆纸和网状树叶组成 2018

“80后”曾朴近10年的作品大多为尺幅较小的青年男女头像和半身像,鲜有的描绘动植物的作品也透露出人的影子。这些人物形象大多取材于日常所见的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等,甚至还有个人主观臆造的。他所有作品的背景几乎都为纯白色,且大多仅画一个人物,画面里仅用几种色彩却变化极其丰富。曾朴更像是一个理性的旁观者,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独特的造型、微妙的神情、个性的衣着和发饰来表达人物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

24rrskHcbyS4Nxu6AnvLkrLD0WSFMDJm4gPOdbqv.jpg

曾朴2014《heart58》 布面油彩 30X30cm

出生于90年的熊璇是所有参展艺术家里最年轻的,从年龄来看是标准的90后,很难想象一个90后女孩会着迷于坦培拉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坦培拉是盛行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绘画技术,其绘制程序非常复杂,没有足够耐心是无法驾驭的。这种绘画技术几近失传,她通过网络视频自学,反复试验才得其奥妙。她通过坦培拉这种原始的绘画技术描绘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画面反而具有一种超越时空、虚幻而独特的气质。

akEiwxjz1evWZlk7L7te0r1hty01iAkMRTnpeRVM.jpg

熊璇《来了》布面油画 70×90cm 2016-2017年

何多苓觉得,把这群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作品放到一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每一代人所关注的东西,他的时代背景、教养、经验所显示的东西都在作品中。“这样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艺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uoJPjAJVWjzJZGtZCiKwgShlvxUYAlrruxyMUw1J.jpg

何多苓和参展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对谈

对话何多苓——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待现在颇为流行的“写意油画”的概念?

何多苓: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方式,油画其实也有画得很流畅、很速写的那种,这是古已有之,也不是中国首创,所以我觉得这个“概念”不见得很准确。我的作品也不适合称为“写意油画”,因为我是学习写意画中的用笔、皴法,以及作画时手和笔的运动关系,你说写意也好,速写也好,我认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精神。

我觉得国画的用笔是它的精髓,到了手跟脑、画的表现同一的地步,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一直在尝试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空间的压缩、色彩的简化,我觉得都是比较偏东方的一些画法。印象派画一朵花是把纵深的空间背景全都画出来的,我不是这样,我是把背景简化成有一些留白,相当于中国画的留白,但因为画油画,这个留白是有色调的,尽量的简化压缩成二维。

cPFO9LUlBO1szFjz2CpYXtP3E5jDq3NI0xq9btfM.jpg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因为之前您闻名遐迩的作品是人物肖像画比较多,现在开始《杂花》系列,是因为您觉得人物画到了一种很难突破的时期吗?

 何多苓:不是,人物肖像永远是最有魅力的。以前我倒是规定自己只画人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生了一些心态的变化。我家里一直有个小花园,我观察了许久,一直有种想要画这些花草的冲动。大概2012年时,我开始画这些杂花写生,到现在都没有停过。过程很简单,我就对着这些花,然后很快地在大脑中处理一下,再很快反映到手上画出来,速度很快。我的题材没有限制,什么都可以入画,这也是一种自由。

vyrSlDSMDWVugHDwVEDqHEhOAEjp7im56Y6xsvrn.jpg

杂花写生NO.4-24  何多苓  油画  606×803mm  2014年

雅昌艺术网:对很多观众来说,艺术好像比较小众,也总是会面临看懂或看不懂的问题,作为艺术家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何多苓:很简单,我就问观众喜不喜欢,如果他说喜欢或者是不喜欢,那就是看懂了,要不然不会产生这种喜欢或者是不喜欢的感觉。艺术品虽然是画家的自我表达,但也是挂出来给大家看的,一个画家不能站在旁边解释他的作品,当画挂出来的时候语言就应沉默了。

TWbWqFDHbUTkqX2Moq1HVRP9EZLOlujHdHKjARE5.jpg

杂化写生

雅昌艺术网:您曾在采访中说过,您是一个不喜欢被贴上标签的艺术家。但现在艺术家也越来越有“明星化”得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何多苓:我觉得标签肯定别人是要贴的,但贴标签不一定有意义。艺术还是个体的活动方式、工作方式,我到现在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不介入任何潮流,硬要把我归入哪一种,这是观众或者评论家的权利,我也不能去反驳。

明星化,我个人不太喜欢。首先我是不愿意的,我认为明星是时代的产物,明星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前台的一个作品,但是艺术家是用画面来表现的,我们自己应该在后台,所以我不太喜欢有时候被采访的时候他们更多拍作者的照片,绘画反而退居其次了,这不应该是画家的方式。

U9u8vH1HQVDXd5vjQkqxUKUrMXtE3RHtkEJIoPuq.jpg

此次展出的周迅作品《草 NO.72》80×80cm 布面油画 2017

雅昌艺术网:在现下全球经济发展、互联网连接更紧密的情况下,很多文化或者艺术都产生了同质化的问题,您怎么看待同质化这一现象?

何多苓:这都是正常的,因为现在媒体特别发达,艺术进入多媒体时代一定会有很多同质化的东西,很多相互冲突,表现的内容和方式都处于一种极端的多元化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最开始,绘画承担了很多功能,比如摄影、新闻、戏剧,但现在它不承担这些功能了,那么她存在的理由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我画的人和照片一个样就没意思了。我会有我的表现,我画出来的是我看到的这个人在我的大脑里投射的影子,我会用我的方法去诠释他的性格、形象,不能说完全像他,可能若即若离。

lgAcrno1QKhsWhaIsKBVnTpO2AjYVWml87q3J6aH.jpg

此次展出的朱可染作品《星期二-NO.7》布面油画,60X80CM 2018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四川艺术家的一次集体亮相,那您觉得艺术家的创作跟地域文化特色有关系吗?

何多苓:当然有关系,比如一个艺术家在深圳,他的表达肯定是不一样的,他处在更为现代的城市,他所获得的资讯又不一样;成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在那儿的画家,他的创作风貌就是今天你们所看到的,在全国还是比较特殊的。个性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就是有机的整体,成长以后其所处的地域、时代、生活、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都非常大。

ndztvNyX82oPVbRI2tWN5OxHZ05keXrLzwxZd0zB.jpg

此次展出的蒋国蓉作品《枝叶婆娑》  50x100 2016年  布面油画

雅昌艺术网:何老师,我们现在回望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那是一个星光熠熠的时代,很多像您这样的画家都成名很早;但反观今天,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您怎么看待今天的年轻艺术家所面对的情况?

何多苓:他们面对的环境比我们复杂多了,所以我并不羡慕他们。他们首先生活压力很大,我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少有人能够靠绘画生活的,他们要找一个工作,然后再用业余时间画画,这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经济压力,不像当年我们20多块钱就可以过一个月,那会儿生活没有压力,当然那时候物质整体水平都相对低。

第二,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着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不容易沉下去做一件事情,不像当年我们环境那么单纯。我们学画画的时候不知道有艺术市场,只知道自己喜欢画画就去学,我是放弃工作考的美院,当时纯粹属于热爱,没有想到画可以成为商品,后来过了几年,中国艺术市场开始形成,那会儿知道原来画家可以靠画画来生活的。现在年轻人入学的目的性比较明确,纯粹学绘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毕业以后就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现在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比我们多。

当然,他们优势也很明显,比如资讯发达,智商、情商比我们高。不过,智商高有时候对于画画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情,笨一点也许更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