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3-28 08:57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武汉美术馆也迎来了新馆开馆十周年。时光荏苒,转眼而过,十年一路走来,武汉美术馆始终依循“艺术美丽一个城市”的办馆宗旨,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到今天。
十年来,武汉美术馆围绕着展览、学术、公共教育、收藏、研究陈列等六大方面积极有序开展美术馆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水墨文章系列”“大师展系列”“江汉繁星计划”“武汉水墨双年展”等多个学术品牌项目,在满足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武汉美术馆还跻身于全国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行列。
武汉美术馆
在“关注本土、关注当下”的学术定位下,武汉美术馆一直以来致力于将展览的类型化与观众群体的对象化做到更加贴合。作为地域性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一直积极参与推动武汉地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本土美术家的作品展览,从个展到群展,从纯粹作品展到综合研究展,以此梳理武汉本土美术之发展脉络,展示本土美术家的辉煌成就,进而,通过本土美术现象研究地域视觉文化。
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不仅是一座城市视觉文化的记录者,同时也是观众享受多元视觉文化熏陶的地方。而武汉美术馆在“艺术美丽一个城市”的宗旨下,经历了怎样的十年前行之路?如何竖立城市文化品牌?又是如何梳理地域文化,从而影响社会与城市发展?雅昌艺术网携手武汉美术馆采访了馆长、策展人、艺术家、合作机构以及美术馆部门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汉美术馆的十年展开不同视角的讨论,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则从与武汉美术馆的几个重要节点回顾了美术馆的十年成长。
雅昌艺术网:在武汉美术馆开馆之前,刘老师对武汉美术馆的了解是怎么样的?
刘宇:确切地说,对于武汉美术馆的历史应该划分为武汉美术馆和武汉美术馆新馆两个不同的时期,我们现在所谈的武汉美术馆十周年指的正是新馆开馆十周年。
武汉美术馆的历史始于1986年,那时候武汉美术馆还位于如今的武汉展览馆,面积有2000多平米,观众是得凭票进入美术馆参观的。当年留下来的票根上的英文是“Art gallery”,如今美术馆的英文已经变成了“Art museum”,从“gallery”到“museum”,我们走了22年。
当时条件是很艰苦的,美术馆普遍还没有什么经费,展厅也是很简陋的,用放电影的门票收入来维持美术馆的运作。尽管如此,武汉美术馆仍然举办了不少重要展览,涵盖不同形式的绘画、影像艺术。直到1993年,武汉展览馆面临拆迁,武汉美术馆也随之不存。在落脚于武汉科技馆、武汉市文联的过渡时期,也陆陆续续地举办了一些展览。回想起来,特别感激这一阶段仍然维持着美术馆运营的宋恩厚、王万喜等老馆长和徐少白等老同志,让武汉美术馆的血脉得以存续下来,让我们在2008年能够有一个有基础的开端。
武汉美术馆的历史变迁
美术馆往事
雅昌艺术网:从武汉展览馆到武汉科技馆、武汉市文联,武汉美术馆经历了动荡的22年。随后2008年的开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到武汉美术馆的筹备工作中的?
刘宇:2004年武汉市政府开始了武汉美术馆的项目立项,美术馆耗资2.2亿,在武汉重要的老建筑金城银行的基础上进行了建设,足见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如果以后要梳理中国的美术馆历史阶段,我相信武汉美术馆新馆建设赶上的这几年一定是美术馆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在当下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的很多美术馆比如说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正是在这十年中兴建并成长起来的。
2007年,樊枫馆长推荐我进入了武汉美术馆。这时候中国的美术馆普遍还处于建设和摸索时期,没有太多人真正了解美术馆和美术馆的运作。在与其他的美术馆进行沟通交流时,馆长之间会聊每年的展览经费、行政经费甚至水电费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们对美术馆的概念、美术馆的性质都不熟悉。
也正是介于这样的判断,樊馆长就组织了美术馆的团队去上海、宁波、深圳各个地方的美术馆培训。后来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一步我们走对了。在上海美术馆培训的时候,他们特别重视,把我们的工作人员放在各个部门手把手地教;我们参加上海美术馆每周的馆务会,听他们的工作人员讨论展览、人员、经费安排;几家美术馆的专业人士给我们的团队授课,帮我们建立对美术馆体系的认知,以及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各个板块的划分;这些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和我们交流开馆展的方案,向我们强化一个观念就是“开馆展实际上就是美术馆未来的定位展”,可以说是从整体到细节都给了我们非常准确的建议。
“互动——2008 中国当代油画展”海报
“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国画作品展”海报
雅昌艺术网:所以我们看到的武汉美术馆08年的开馆群展基本上确定了重要艺术家个案呈现、现当代艺术史线索、地域美术梳理、本土重要艺术家发掘几个大的方向。当天四展同开,对于当时的武汉美术馆团队来说应该是很庞大的工作量了。
刘宇:在把美术馆的开馆展作为未来的定位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和研究,最终确定了“重构——我们的美术馆”为主题,推出“互动——2008 中国当代油画展”、“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展”、“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国画作品展”、“模式——旅法艺术家王度特展”4个展览作为开馆群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匠之门:齐白石”这个展览。80多件齐白石作品来汉展出,无论是我们馆还是北京画院都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因为开馆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展陈、场地条件都完全具备,在消防、监控方面并没有达到要求,北京画院的工作人员来现场看了一下就没有安排作品进展厅,而是把作品带到附近的酒店让画院的工作人员轮流看护,然后李云清院长和吴洪亮、薛良把樊馆长和我也召集过去商量,有了安保消防条件实在达不到就连夜带着作品赶回北京的打算,我和樊馆长一听就着急了。
回到美术馆之后,我就抓紧时间安装监控设备,把美术馆外围保护起来,积极改进消防措施;到了开幕前一晚的11点,安保消防都调试好了,我们连夜布展,凌晨三点钟开始进行作品交接,北京画院非常详细、专业地记录了作品上的斑点、画框上的划痕。80件作品的交接时间特别长,而且十多年前这批作品的价值就达到了一个多亿元人民币,签完交接之后我的手都在抖。
走向“全国重点美术馆”的七年之路
雅昌艺术网:所以在武汉美术馆开馆之初,北京画院就给美术馆上了很专业的一节课。
刘宇:对。其实在武汉美术馆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还有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及北京画院等很多单位,对我们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的“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以及中国美术馆在武汉美术馆的巡回展“中国美术馆馆藏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无论是他们的展陈策划,还是学术研究、专业素质,对我们的业务水平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如果武汉美术馆的展陈与研究体系,与这些美术馆的合作不无关系。
2012年,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次“全国美术馆年会”在武汉召开,讨论了全国美术馆工作的制定、评选、行业标准、馆长及员工培训,在我们的专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了武汉美术馆一个很高的起点。
从老武汉美术馆到新武汉美术馆,从“gallery”到“museum”,我们走了22年;但是也正是从筹建到开馆之后的种种助推力之下,从武汉美术馆到“全国重点美术馆”,我们只走了7年。
2011-2013年、2015年“水墨文章”海报
2018年“墨道无间”海报
雅昌艺术网:您能否谈谈这7年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之路成长经验?
刘宇:其实武汉美术馆的先天条件并不是那么好——藏品我们几乎是没有的,在展厅面积和其他的一些硬件设施上我们也没有太大优势,但是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创新,我认为这是武汉美术馆能够得到美术馆领域认可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从筹建阶段至今不断地向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先进美术馆学习,与有经验的美术馆进行交流、合作,对整个美术馆团队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后来美术馆的发展培养了非常专业的力量。
第二,总结是我们美术馆工作的重要方式。开馆之后,我们分析了武汉美术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美术馆、如何创立武汉美术馆的品牌,后来我们就做了“江汉繁星”计划和“水墨文章”两个品牌展,分别从青年艺术和水墨艺术入手,用“江汉繁星”计划的实验性、先锋性来培养和发掘年轻艺术家,让“水墨文章”从传统的艺术本体语言出发进行研究。这两个品牌品牌展都做得很成功,,我们就将品牌展的形式延续了下来。
第三,抓住城市文化性格把武汉美术馆的创新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考虑武汉美术馆的定位之初,我们就考虑到武汉美术馆并非位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而是在中部地区,所以就强调武汉美术馆要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服务。基于这个立足点,我们先后做了一系列老武汉的展览,在公共教育方面也对应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践行着武汉美术馆“艺术美丽一座城市”的口号。
虽然走这段路我们只用了七年时间,但是武汉美术馆走过的历程,可能是很多美术馆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武汉美术馆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并非偶然。
雅昌艺术网:谢谢刘老师!
2011-2014年“江汉繁星”计划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