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开幕式现场
2019年6月29日下午,“2019SAYA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年度展”在成都蓝顶美术馆新馆2号展厅揭幕。
“SAYA菁英国际艺术家扶持项目”是由艺术家董小庄发起并出任艺术总监,FCC头等舱俱乐部、江南忆美术馆、香港郑雅明基金、艺家国际画廊等机构共同创立,以关注青年艺术家成长,扶持优秀艺术人才为宗旨的非营利性专项艺术扶持项目。
本次展览由董艺斐、骆莉策划并组织举办。展览汇集了由专家团队评选出的全国范围内10位优秀青年艺术家,他们获得了2018年度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奖项,并在资助下陆续完成了各自在海外的艺术机构驻留与交流计划。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获奖艺术家们不同形式的创作组成,大致分为摄影、装置、行为、雕塑等类型,作品丰富多元且具有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视野和研究方向。这10位艺术家分别是李艾筱、刘佳弘、李响/玛丽、马赛、马海蛟、普耘、邱文青、王天行、伍伟、张超。
策展人骆莉表示,相对于以往将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先进行展览再去国外驻留,这一次是先驻留,再进行展览,因此展厅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海外驻留期间的创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艺术家脱离日常生活环境再来看待自己与生活的关系。本次展览得到成都蓝顶美术馆和成都大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支持,得以在展厅呈现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多维度视觉展示空间。
马赛 / 弹力布、软性灯带 / 黏黏的 / 2019
马赛,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重庆。马赛创作形式多样,创作内容主要与自身成长经验相关,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及生存空间问题。以自身个体经验反观社会,运用各种废弃材料的转换反映当下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与关系。
一楼展厅的角落里,是马赛的作品《黏黏的》。艺术家在室内空间尝试用感应与声音控制达到灯光互动效果。
王天行的摄影作品《沙发客》,2017-2019
王天行,1988年出生于四川省。2015年于加州艺术大学(CCA)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作品包括摄影、视频、及混合材料装置。他曾在伯克利艺术馆,旧金山RootDivision画廊,Art Space参加过群展。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成都。
艺术家认为生活就是艺术,自己在城市中以沙发客的方式不断地游走。
马海蛟 / 摄影、明信片 / 2017
马海蛟,1990年生于河北,2009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马海蛟在驻留期间购买了很多旧明信片,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真实建筑进行拍照,将照片处理成与明信片同年代的效果。展厅中被还原的照片与明信片同时被展出,艺术家还将明信片上的文字进行翻译成中文,将久远的思念和问候以另一种形式产生温度。
普耘 / 绘画装置、纸折飞机 / 布面画框、丙烯颜料 / 2019
普耘,出生于云南,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要从事装置、行为、在地性实践等不同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他试图通过艺术,进行自我的探究,让自己开阔的同时,也为他人带来思考和更多的可能性。
普耘在德国驻留期间,根据历史对战争与和平进行解读。展览现场,艺术家将作品重新演绎了一次。手工折叠的4000只纸飞机,沾上墨水飞到画板上,制造出抽象效果的同时,这些散落的飞机也像坟墓一样铺陈开来。与柏林驻留有所不同的是,上次他将纸飞机一一进行了铺开。
伍伟作品
伍伟,生于1981年,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充斥著触感慾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
伍伟善于利用材料进行创作,现场的作品能看到艺术家用“纸”做成的各种效果。
张超 / 雕塑、木材 / 打烊 / 2017
张超,1987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中国雕塑学会会员,重庆雕塑学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重庆。创作类型以雕塑、装置、行为、公共艺术为主。
张超的雕塑作品,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打破空间的平衡,并制造出另一种意象中平衡。
李响&玛丽 / 纸上圆珠笔 / 有限的无意识表达 / 2016
李响&玛丽艺术组合,成立于2016年,通常以在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工作,讨论作品与空间和人的关系,同时关注艺术创作方式、语言与结构和工作方法论。
驻留期间,艺术家的行为作品过程是洗掉了其他艺术家写在石头上面的文字。本次现场展出的作品《有限的无意识表达》较为浪漫,讨论了一平米内的各种可能性。
刘佳弘 / 行为、影像 / 2019
刘佳弘,1992年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学士学位。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研究生,主修具象艺术研究方向,师从李象群。刘佳弘的作品多以影像,图片,装置,雕塑等形式出现。创作主题多以“人”出发,探讨性别的平权,生命的衍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与政治处境,除此之外,也有对于空间的理解与表现。
展厅中的影像作品,拍摄了刘佳弘自己用手隔空擦拭各种纪念碑和柏林墙的手势。
邱文青 / 现场行为 / 2019
邱文青,1991年出生于江西省,2018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创作、生活于成都。以行为艺术为主要的创作材料,创作主要的关注点是人内在的欲望和现实的关系,探索身体和物质材料和空间的关系,不断实验,寻找更恰当的呈现,在实践过程中又再一次微妙地改变对欲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行动即思考。
李艾筱作品
李艾筱,生于四川,2009年获西南大学新闻学和应用心理学文理双学位。基于其教育背景,她将采访与心理学运用于持续创作中,探讨人与物品的关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李艾筱在维也纳驻留期间以物物交换开始和跟拍当地人一天的生活开始,接触到更多当地人之后开启了持续五年之久的《私人物品》项目的拍摄,并将这些故事加以提炼。艺术家以物品作为载体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场嘉宾合影
“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开展几年以来,致力于帮助艺术家们建立起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止是形式化的展览,更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奖项为年轻的艺术家们提供暂时脱离日常的生活和创作轨迹、多维度得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机会。面对一个不断变异的社会和不可控的现实,仅靠内心来面对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海外驻留项目作为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支持计划的奖项形式,让艺术家们可以置身于另一个平行的现实。制造艺术家突破认识局限的可能,让艺术家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与社会的境遇中重新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制造问题,思想的自由便多了一个机会将既有的、正确的、实用的观点重新进行梳理。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对旧经验的挑战,对原有艺术共识的打破。这个过程也许会面临一些冲突,然而冲突或许变成艺术家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契机,成为一个对创作积极有力的条件。我们期待年轻的艺术家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之路更有创造力,更加拥有向自我和世界提出问题的勇气!”骆莉在展览前言《带着问题去旅行》中如是写道。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8日。
作者:李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