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荣辉工作坊干货分享+回顾|三影堂教育

上周末,三影堂教育计划邀请荷赛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大奖获得者陈荣辉老师给学员们分享了自身艺术创作经历、摄影观念,对耶鲁流派部分摄影师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并带领学员在北京后厂村进行外拍实践,对每位学员的摄影作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工作坊回顾


两天工作坊的安排是上午讲课程理论,下午实践及讨论环节。


课堂内容


陈老师先分享了个人经历,然后介绍了虚构与非虚构摄影的概念。接着他就如何进行摄影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摄影应当兼具“对摄影本体的探索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要考虑到“What、where、 when、 who、 why、 how“ 六个因素,在前期准备阶段要从阅读书籍,观看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与专家及同行交流六个方面入手。



第三部分则是他对个人项目的分享,比如创作的初衷、过程中的趣事、不同画幅的影响、对作品的看法等。从《石化中国》到《白日梦想家》、《脱缰的世界》、《新长征计划》再到《空城计》,每一个都是对新的尝试、探索与进步。最后一个部分带领学员一起观看、分析耶鲁学派部分摄影师的作品,讨论摄影理论和观念。(上课提及的摄影师及视频会在后文列出)



实践部分


周六下午老师带领学员来到北京后厂村进行外拍。这里被称为“中国硅谷”、“中关村软件园2.0”,位于五环外,仅2.6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的后厂村,坐拥中国互联网行业半壁江山,附近住着许多忙碌、远离城市的高收入年轻人。


在拍摄前,陈老师分享了拍摄实践的经验和注意,指导学员拍摄时要先思考好内容,确定画面的四个角要框住哪些内容。为了让学员理解利用大画幅取景的上下左右颠倒对取景的影响,还用相机连接电脑进行展示。


学员实践拍摄


周日下午,每位学员分别展示了自己在后厂村及以前拍摄过的作品,陈老师与每个人讨论,进行详细指导,给宝贵的建议。



课程干货


提及摄影师和相关视频

Larry Sult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Djh0tj7vg

“Larry Sultan discovers his family through photograp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An0Hc3xjI

“Larry Sultan: Documenting a hidden side of the suburbs”


Philip- Lorca diCorc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_FK4qnz5Q.

“Philip-Lorca diCorcia: Photographs 1975 – 2012”


Gregory Crewd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IRm5BsXeE.

“Photographers in Focus: Gregory Crewdson”


An-My L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gT5cdtno

“An-My Lê: Landscapes of war”


Katy Grann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ef03Sy3x0

“Katy Grannan | Boulevard”


Jeff Wall



导师对谈

Q:您如何看待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手法,以及它们的边界、关系?


虚构和非虚构是一个相对概念,我觉得对于艺术家而言,主要的事情并不是界定概念。而是去尝试突破这样的边界。

现在很多摄影创作依托的是影像本身,影像本身的很多特质,比如“非虚构”都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用非虚构的手法去创作那些“模凌两可”的影像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摄影本身的“非虚构”特质,但是当我们去看作品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作品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


Q :新闻、报道摄影师对您的拍摄主题选择及手法有什么影响?


我从2011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媒体从事报道摄影的工作。记者的经历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个社会的一些侧面。报道摄影很好地锻炼了我做事情的严谨度和逻辑性。因为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发布作品,然后把一个事情或者人物告诉读者。


Q:您的作品以城市化为关注点,很有社会性,但同时又与个人息息相关,您如何处理摄影作品的社会性和个体表达?


这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演化的过程。我觉得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思考度很重要。我们做创作的时候,作品的社会性和个人表达是一开始就要去思考的。当然这里面或许有先后次序,有时候是想做一个项目,越做越有趣,越做越深刻。


Q: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作品的传播十分重要,那么您认为现状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作品创作有什么影响?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作品?


我个人觉得影像作品的传播属性是特质之一,不管这个特质是否也是会欺骗人。如何去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特质本来就是艺术家应该去思考的。当然传播分很多种,有大众传播,有小众传播。这个也要看作品。我们创作作品的初衷不是为了点击量,也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这个和传播是两码事。当然影像艺术和科技发展紧密连接,我们需要去思考当下传播形态的变化。比如手机传播时代的一些竖屏变化。


Q:看到您在ins上分享了新项目《摩登上海》,它与以往作品的关联和传承是什么,有什么方向的转变吗?


这个项目是对李欧梵先生《上海摩登》的视觉回应。1999年,一部英文著作《上海摩登》,奠定了李欧梵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也由此引发全世界对近代上海更多的认识和想象。李欧梵曾经在《上海摩登》一书中评论,上海居民有一种“中国世界主义”精神,他们在体验过西方带来的物质文明之后,热情地以上海为中心,去拥抱和改造外来文化,就好像你能在红房子西餐厅吃到改良版的炸猪排一样。

我从2015年迄今,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这个项目是这4年以来断断续续拍摄完成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摄影自觉。项目的拍摄对象主要是我在上海的朋友,他们都是新时代的上海人,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上海摩登精神。当然,我也穿插了一些上海的现代化景观,比如去上海浦东拍摄了上海最高楼,即使李欧梵先生并不喜欢浦东的现代化,但是我们处在这个新的摩登时代,我希望用摄影的视觉语言去构建属于我的《摩登上海》。


学员实践成果


左夫

胡来德

李东丽

苑瑞

一凡

张玉辰


学员反馈



  • 我觉得陈老师视野很国际化,我听了这课觉得自己视野好窄。同学也是好多年轻人,他们的视野也特别国际化。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影像,思考的都特别深刻。我觉得自己还是看的太浅了,没有那么深刻。


  • 之前听到过陈老师相关的一些工作经历,其实也觉得他的工作经历可能对以后我的发展也会有一些启发。 


  • 陈老师挺严厉的,我之前摄影记者这一块也干过,但是他对我从文字上再到照片这么深入、直接的碰撞,让我也发现挺多不足的,比如当你在拍摄的时候,你的初衷和写的文字上有什么差异。第二点就是陈老师视野感觉会广一点,我一直感觉纪实摄影就一定要内容好,一定要有人,然后让才打动人。但陈老师他这种创作,我感觉对我有一种新的帮助,以后多少也会尝试一些这样。


  • 我觉得大开眼界,陈老师说话也蛮直接的,这种非常真诚的反馈在别的地方是很难得到的,大家都是花钱来听建议的,这种很真诚的很直接的(很好)。因为平时跟陌生人交流的话,大家可能会碍于面子,或是为了社交的原因,说话会比较委婉,有一些地方会回避掉。然而老师这次都坦诚地告诉我们,我觉得特别好。


  • 我觉得陈老师他讲课风格非常好,整个展示也向我们体现了文本的重要性,因为文本是我们思路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如果思路不清晰的话,拍的照片就可能会磨模棱两可,有歧义,不是你想表达的初衷。所以我觉得这一点的界定非常好。然后老师给我们的一些建议非常的直接、有用。


  • 这个课程解答了我在目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摄影更多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比较私人,但是自己拍的东西是否是对的,大方向上的对,这个还是需要定期去验证的。然后我觉得这个课程替我完成了这一个目标。整体组织也很到位。


#工作坊及课程相关咨询:

邮箱:hujiawen@threeshadows.cn

电话:13927396772 胡老师


【三影堂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要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优秀品质和丰富资源,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

作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