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防范艺术品金融风险,完善艺术品金融服务,是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国内外艺术品金融创新发展趋势,以实现债务性资金融通为目的的艺术品质押与债券融资服务,以实现艺术资产资本化为目的的艺术银行与艺术品租赁服务,以实现艺术资产证券化为目的的艺术品基金与资产证券服务,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上海市艺术品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首先从防范艺术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划出艺术品金融化创新的底线;其次从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的角度出发,构建机构自律与他律的隔离带;最后从加强投资者的教育的角度出发,强化信息披露与培养风险意识。
一、债务性资金融通:艺术品质押与债券融资
(一)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发展经验
1.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金融产品,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历史实际上非常悠久。根据《北京典当业之概况》《当行杂记》《当商教科书》等著作的记载,包括古董、字画、碑帖、红木等物在内的“杂项”一直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当物种类。从融资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艺术品质押融资产品的市场需求度较强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市场供给显著不足的状况,以及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第二个时期是讨论期。当人们意识到问题所在,便很快开展相关的探索。总的来看,人们关于艺术品质押融资难点的认识是相当一致的:一是鉴定难,二是估值难,三是变现难。一些机构,例如北京华夏典当行在2001年就首度尝试开展艺术品典当融资业务,但由于市场和专业人才方面的原因,该业务在运营两年多时间后被暂停。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
第三个时期是探索期。尽管存在诸如此类的难题,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机构依然在探寻既定约束条件下的创新制度。例如,潍坊银行就在艺术品价值评估认定机制尚未建立,艺术品的托管机制、交易变现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也都缺乏的大背景下,在产品创新机制、鉴定评估认定机制、托管机制和抵押艺术品的交易变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通过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共同控制风险。
2.艺术品质押融资面临的挑战
概而言之,构建新时期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鉴定难。众所周知,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赝品可谓泛滥成灾,造假技术层出不穷,欺骗手段不断翻新。这既是缺乏优秀艺术品鉴定人才的问题,同时也是艺术品鉴定制度和艺术品鉴定规范的问题。
二是估值难。艺术品质押融资,还不仅仅是真伪的鉴定学问题,更是估值的经济学问题。但艺术品市场的价格瞬息万变,不确定性太大,如何才能对质押艺术品进行合理估值从而控制风险,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是变现难。艺术品质押融资之所以分外强调“质押”,为的是借款人一旦偿还不上贷款,放款人还可以通过质押物的变现来控制风险,弥补损失。但放款人的问题是:他们往往缺乏成熟的艺术品变现渠道。
在“三难”问题难以逐一突破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难题”的转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总的来看,新时期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发展的框架机制主要由七个方面组成:质押融资前的是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准入机制,质押融资中的是艺术品质押融资的鉴定机制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评估机制,质押融资后的是艺术品质押融资的集保机制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处置机制,贯穿始终的是艺术品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监管机制。具体来说,新时期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从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的角度来看,政府主管部门在艺术品质押融资方面的职能缺失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相关立法及扶持政策的缺失,导致了明显的政策不完善现状。从中观层面来看,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市场是在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还未健全的基础上艰难摸索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的先天不足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制约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市场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软肋。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必要从标的物的标准化、融资流程的标准化、质押机制的标准化、质押标的处置的标准化和风险控制标准化等方面推进艺术品质押融资标准化建设。
3.艺术品质押融资的突破
既然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的瓶颈问题已经找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金融界是坐等上述三大难题一一得以解决之后再染指艺术品质押融资市场,还是寻求可替代的途径,通过瓶颈问题的“破题”从而绕过一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对而言,“绕过”比“坐等”更务实。潍坊银行选择的就是“绕过”。问题是,除了潍坊银行的这一种“绕法”,还有没有别的“绕法”?如果有的话,应该怎么“绕”,才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总的来看,中国艺术品质押融资发展的可能性突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艺术品质押融资难题的问题转化。由于鉴定、估值和变现难题皆非一时间就可以顺利解决的复杂性系统难题。因此,问题的关键并非去解决上述问题,而是进一步明确其中的瓶颈——变现问题。在此基础上,顺藤摸瓜地寻找关键问题的转换之道。通过瓶颈“破题”和问题“转化”来解决问题。
二是艺术品质押融资的专业人才问题。阻碍金融机构开展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的人才因素实际上并非简单的专业人才匮乏。因为鉴定和评估人才不仅存在水平能力的问题,而且存在职业道德的问题。二者相加,问题复杂。因此,与其自己网罗人才,不如对外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化解风险。
三是艺术品质押融资合作的风险-收益。假如问题是可以转换的,那就自然而然涉及银行与合作机构在开展艺术品质押融资时应该如何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的问题。因此,科学地设计出具有“激励-约束”相容功能的“风险-收益”合作机制,就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债券融资
2015年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发行总额为2.5亿美元的应税债券(taxable bonds),用于在未来十年间为该馆的基础设施扩建翻修工程提供资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在接受《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采访时表示,“这一项目将成为纽约市在未来十年间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项目。”世界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次发行的债券给出了“信用质量最高,投资风险最低”的Aaa最高评级,并且明确表示该债券的“前景非常乐观”。虽然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债券融资并不常见,但这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融资手段,而且是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艺术金融的重要内容。
1.赤字难题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很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营。因此,对于非营利艺术机构而言,始终面临的财务难题就是:如何消化日益高涨的运营费用,尽量减少乃至消灭财务赤字,从而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
作为美国最大博物馆和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在1870 年由一群美国社会的精英人物发起筹建的。从筹建之初就确立了该馆的“民间立场”。1880年,纽约市政府在纽约中心公园第五大道的一侧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修建了永久性馆址。虽然到目前为止,纽约市政府仍然在为该馆提供电力、灯光、暖气等资源,以及部分安保费用和维护费用,但该馆的大部分运营资金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2014年度报告》显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3-2014财务年度的赤字仅为350万美元。在诸多非营利艺术机构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财务状况可以说相当不错。但假如需要大兴土木,那经费就捉襟见肘了。
2.资金来源
经过100多年的运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融资机制。以2014年为例,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2.625亿美元的年度总收入中,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约占33%,限定性捐赠收入约占29%,门票收入约占14%,会费收入约占11%,纽约市的公用事业补贴约占6%,纽约市的安保和维护费补贴约占4%,其他收入和非常规收入约占3%(见图1)。除了份额最大的捐赠类收入,最值得一提的是门票收入和会费收入。
图1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4年度的资金来源状况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门票制度比较特别,实施的是“建议票价”制度。这种“建议但非强制的票价”特别注明是“为了补贴特别展览费用,建议您支付建议的全额票价”。换句话说,参观者既可以选择免费参观,也可以选择根据建议票价或者自愿支付的票价购票参观。目前的建议票价标准如下:成人票价为25美元,老年人(65岁及以上)票价为17美元,学生票价为12美元,会员免费,12 岁以下儿童(由成人陪同)免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4年的门票总收入为3790万美元,这些门票收入来自620万参观者。每位参观者支付的平均票价约为6.11美元。由于建议票价的上涨和参观者人数的增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在近十年间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这种建议票价制度的优点是:既避免了因完全免费而导致的财务窘境,又避免了单一票价制度带来的潜在门票收入损失,很值得国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借鉴。
会费收入同样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运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会员分为12类普通会员和4类法人会员,其会员细分工作可谓相当用心。每类会员都享有诸如全年免费参观、购物折扣优惠、提供活动场馆等对应的会员“特权”。例如,“阿波罗会”(The Apollo Circle)专门吸收21-39岁的中青年会员,该馆也会针对年轻人的特点为其量身组织相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大都会家庭会(Met Family Circle)则主要为家庭提供艺术游学、艺术教育等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总裁会(The President Circle)更是被允许每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可容纳250人的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馆,可容纳800人的丹铎神庙,或者可容纳千人的展馆大厅等多个可选场馆举办2场晚宴。具体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总裁会成立后一年便使会费收入增长了2倍多。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悉心经营下,2014年的会费总收入达到了2870万美元,在非捐赠类收入中仅次于门票收入。
3.债券融资
总的来看,美国非营利艺术机构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应对财务危机,例如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之所以在2012年末发行了总额为1亿美元的应税债券,其中的主要用途就是偿还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高达6300万美元的贷款及利息;二是为了开支较大的项目,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次为了基础设施建设而发行的债券。
对于非营利艺术机构来说,通过债券融资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在保持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在债券融资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和艺术赞助者也可以通过认购债券的方式来积极支持艺术事业的发展。非营利艺术机构在发行债券后,一方面可能会由于“负债”的增加而刺激赞助者增加捐赠额,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还款付息压力而缩减平常难以控制的非必要性开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经验表明,在遭遇资金困境时,债券融资其实完全可以成为非营利艺术机构解决燃眉之急的选项之一。
二、艺术资产资本化:艺术银行与艺术品租赁
按照法国兴业银行香港私人银行部原副总裁朱莉娅(Julia Wang)的理解,所谓的“艺术银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艺术银行(Art Bank)和艺术银行业务(Art Banking)。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在国际上通常是指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艺术银行”,“加上‘ing’,就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一)国外艺术银行的运作模式
1.国外的艺术银行
1972年,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The 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成立的加拿大艺术银行(The Canada Council Art Bank)当属艺术银行的先驱。加拿大艺术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购买、租赁和延伸服务。就购买环节而言,有意出售作品的艺术家需要向加拿大艺术银行提出申请,如果申请被接受的话,加拿大艺术银行会委派专家对艺术家进行考察。这些专家在对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进行评估之后,会向加拿大艺术银行提供评估报告和购买建议。每一件艺术品的租赁价格每年120-3600美元,最低租赁合同为每年1000美元,2年起租。2年后,可以续租,也可以选择全新的作品组合。咨询、筹备和安置起价为250美元。
成立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ArtBank)则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引以为豪的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成功范例之一。在出租作品时,艺术银行同样坚持自己的建行理念,即以最经济的方式让客户获得澳大利亚最新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权,使更广泛的民众欣赏到本国艺术家的作品。艺术银行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本国当代艺术作品购买机构之一,以其合理的租金,向广大客户出租内容广泛的当代艺术品。此外,英国、挪威、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许多国家也都先后成立了艺术银行。
2.国外商业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
事实上,世界上历史最久和规模最大的几家银行,例如,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巴黎银行(BNP Paribas)、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 Co.)等,都有相当完整的艺术银行部和一整套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从鉴定、收藏到保存、信托等等,“管了这辈子,还管下辈子”,这就是所谓的“画能保三朝,富可过三代”。
以曾经被欧洲货币杂志社(Euromoney)评为“世界最佳艺术银行”的瑞银艺术银行为例。根据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瑞银艺术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艺术研究业务(Art research)、艺术交易业务(Art Transactions)、艺术管理业务(Art Management)、结构解决业务(Structured Solutions)、艺术平台业务(Art Platforms)。艺术研究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品市场的相关信息;艺术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交易和收藏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建议;艺术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品估价服务,以及艺术品运输、保险、仓储和修复等方面的服务;结构解决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资产保护方面的服务,例如协助遗产继承人或基金会保护艺术资产;艺术平台业务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和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等艺术展会为平台,为客户提供现场的艺术银行服务。
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艺术银行业务相比,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艺术银行业务显得低调得多。事实上,德意志银行本身的收藏规模就蔚为壮观,甚至比许多专业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艺术品,并将这些艺术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遍布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被划归在私人财富管理部门(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在德意志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的“量身定做的专家服务”(Specialist Services to Meet Your Needs)中,设立了艺术咨询业务(Art Advisory Service)。
作为世界上最早涉足当代艺术收藏的商业银行,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构收藏者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已经拥有30000余件艺术品。摩根大通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正是建立在其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基础之上。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相比,摩根大通银行并没有单独开展艺术银行业务,而是将其置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私人资产管理。艺术品与珠宝、航空器、船只、古董汽车等一起归入在私人资产之中。摩根大通银行对这些个人资产提供财产管理和增值、财产转移、信托、财产保护等服务,同时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会和捐赠”业务。
(二)国内艺术银行的发展前景
2014年底,由中国财富艺术馆和艺术金融骷髅会联合推出的第三代“艺术银行”概念——广州“艺术银行”在广州珠江新城挂牌。广州“艺术银行”主推“低价租画”理念,旨在打造艺术品租赁平台。据介绍,这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艺术银行”。有趣的是,2012年底,在广州南浦文化产业园成立的“南粤艺术银行”虽然声称是当时中国商业化运作规模最大和标准最高的“艺术银行”,但成立之后就几乎杳无音讯了。那么,广州“艺术银行”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吗?
1.“艺术银行”的名与实
如前所述,所谓“艺术银行”(Art Bank),在国际上通常是指以艺术品租赁为主要业务的艺术机构。因为其艺术品租赁业务很像商业银行的借款还款业务(有借有还),所以,这类艺术机构被形象地称为“艺术银行”。问题是,尽管国外的这类艺术机构名为“艺术银行”,然而,“艺术银行”与我们日常理解的银行概念没有丝毫关系。例如,加拿大艺术银行是由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成立的;台湾艺术银行则是由台湾“文化部”成立的。按照国内通行的归类方式,所谓的“艺术银行”其实属于由政府支持的文化事业,而不是容易经营和产生效益的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艺术银行”视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艺术经营项目,甚至同并不沾边的“艺术金融”联系起来,显然属于误判。事实上,国内所有号称“艺术银行”的机构都没有在政府主管部门以“艺术银行”为名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国内的艺术品租赁机构根本不应玩弄“艺术银行”这种“擦边球”概念,以免混淆视听。
2.“买”与“租”的选择
据介绍,广州“艺术银行”主要面向国内庞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为评估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的艺术品进行批量租赁。消费者不但能租到国画、书法和油画,还能租到漆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品。艺术品年租金为其货币价值的3%-7%。在“艺术银行”的运营者看来,艺术品租赁只需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租到出自名家的手笔。这个市场相当可观,几年内可能达到每年几百亿元的规模。但上述判断,“想当然”的成分居多,忽视了很多现实约束条件。从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结构来看,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艺术品租赁的份额非常有限。艺术品租赁业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美育的大环境。就国内的情况来看,虽然最近几年国内一直有美术馆和画廊试图推广“艺术银行”的概念,拓展艺术品租赁业务,但没有一家可持续经营的成功者。这与商业模式无关,而由市场需求决定。从个体消费者心理来看,艺术品消费行为既包括“审美”效用,更包括“占有”效用。艺术品消费者的“占有欲”既是“天性”,也是影响艺术品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尽管广州“艺术银行”的重要目标顾客是具有批量租赁需求的酒店、饭店、医院等机构,但他们忽略的是,这些机构的商业决策比个人还要理性:与其每年花一笔钱租艺术品,为什么不买下它们?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计入现期成本费用,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另一方面则可以将艺术品作为机构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对艺术品租赁的需求都相当有限。
3.“三不认”与“科学化”
据介绍,为了杜绝炒作的可能,广州“艺术银行”制定了“三不认”原则:不认可拍卖价格、不认可画廊销售价格、不认可艺术家自己报价。在操作上,则采用“低向化”原则,即只采信所有拍卖纪录中价格最低的20%进行评估。如果还有人怀疑,则进一步在这20%中选出20%进行评估。因为他们认为,“价格越低,可信度就越高。”至于那些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则可以按照作品的劳动力价值,评估出租金相应的价格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艺术品价格评估中,“三不认”原则有一定的道理,“低向化”原则也看似很合理。但他们忽略的是,成交价最低的五分之一拍卖纪录很可能并非泡沫问题,而是真伪问题。例如,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查到不少估计仅几千元,成交价也就三五万甚至几千元的齐白石书画拍卖纪录。但这样的成交纪录,行内人士谁会当真?此外,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法——“用科学的方式和数学模型来解决看似复杂而又混沌的艺术真实价值问题”——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难以操作的。因为艺术不是科学,“艺术真实价值”这个本身就不明确的问题也不可能用数学模型加以刻画和量化。
作者简介:马健,博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收藏投资学》《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等书。
原载《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第81-101页。
也可以直接下载艺术头条,订阅“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艺术号,观看更多内容。
作者:马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