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年4月13日
上海觉群书画院雅集
“写真与写意——中国画经典作品赏读”
在苏州河畔静谧的半岛花园开幕
众多书画爱好者来此相聚一堂
听邵仄炯老师讲述
沉淀在中国画线条中的变革与传承
“写真”与“写意”
永和九年,当王羲之趁兴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书法的发展已臻至成熟,而国画的幼苗却尚未破土,但它正不断汲取着书法中丰沃的养分,只待春日里第一声报晓的春雷。
同时代,当顾恺之在近6米长的绢素上用笔墨将一曲《洛神赋》徐徐铺陈开来,国画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那些如春蚕吐丝般连绵不绝的细致线条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性想象,具现为画中洛神的高髻玉簪、顾盼回眸、衣袍飘飞、步履轻波,让国画开始涉足“写真”的堂皇大道。
邵老师向大家讲解到,所谓“写真”,即为写实。一管毛笔,聚万毫于笔尖一点,创作者运笔挥毫、移点成线,用一根根细致的线条将事物的外貌、质感、光影等等客观元素,真实地记录、描摹出来,这种作画风格便被称为“写真”。
而当创作者不再满足于客观地记录、不再拘泥于精微的线条,而是在继承、认可传统用笔的基础上,结合书与画,去追求自我心性的彰显,这种作画风格,便被称为“写意”。
随后,邵老师从人物、花鸟、山水三种题材入手,以写真与写意为两条主线展开,结合历代名作,为大家逐一分析其内容、技法、风格与审美——
图说“写真”
尽精微,致广大
宋人推崇理学,讲究格物致知,加之宋徽宗赵佶追求“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的真实效果,于是“写真”这一作画风格,历经顾恺之(东晋)的《女史箴图》、周昉(唐)的《簪花仕女图》、黄荃(五代)的《写生珍禽图》等由晋至唐的演变,于宋朝攀至巅峰——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于是,我们透过董源圆浑的短披麻皴,知悉江南丘陵的土质质感;透过密密麻麻、浓淡相间的苔点,欣赏漫山葱郁的草木……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局部
我们得以透过李公麟笔下的丰富线条,欣赏一匹匹或雄健威武、或体壮膘肥的骏马,及其或潇洒飞扬、或稀松垂落的马鬃……
南宋 刘松年 《罗汉图》局部
我们得以透过刘松年勾勒的简明曲线,赞叹罗汉弹性饱满的肌肤、遒劲有力的双臂、清晰坚韧的筋骨……
图说“写意”
画常理,而非常形
北宋 苏轼 《枯木竹石图》局部
同样是在宋朝,文豪苏东坡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开启了文人作画的风潮,但大部分文人的作画技法并不能符合“写真”的要求,于是他们不推崇事物不变的“常形”,转而追求充满生动气韵的“常理”。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于是,我们得以从梁楷的画作中体验那一笔挥下,一气呵成、洒脱迅捷的淋漓气韵——
先是浓墨重彩的右肩、轻轻拂过头发与颈部,随后用这一笔的余墨甩出一袖飞白,继而扫过胸腹,蘸墨再画腰带与裤腿……
明 徐渭 《杂花图卷》局部
于是,我们得以从徐渭浓郁的笔墨中,感受到他怀才不遇的错乱、愤然与落寞,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作诗自嘲——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经由邵老师的精彩讲解,在场的书画爱好者们得以从作品局部细节中体味艺术的精妙;从作品的格局中学习美术史的进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