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水意味着流动与自由,水象征着情感与智慧,激发着永不枯竭的灵感。2019年10月27,在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主题展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特邀肖戈女士担任策展人,展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的全新演绎。
展览开幕现场,策展人肖戈致辞
谈起“大运河”的缘起,肖戈表示,此次展览源于她在2013年策划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她曾与12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起,首次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助力申遗,向世界呈现了活态的中国大运河。今次与时代美术馆再度合作“大运河”主题,展览场地和参展艺术家人数都较前次有很大的提升,肖戈邀请艺术家也并非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描绘大运河,相反,她请艺术家们发掘运河文化的底蕴与象征,艺术家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人类与水与生俱来的关联,以自由的想象力与多元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
展览出品人,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致辞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共邀请了26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的30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多媒体、VR技术等不同媒介。从大运河文化、运河沿线非遗、 当代艺术三个核心关键词出发,试图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现实中的作用与意义。
艺术家何昊远向嘉宾解说其作品《晶体》
主展厅中的陈琦《1963》(左)、宋冬《印水》(右)和史金淞的《三十年河东》(下)
张燕紫悬挂的绢本《炁》、黄锐雕塑《女人》以及马军瓷板《刹》
马军《刹》
徐冰《大运河》2013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一条贯穿南北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大动脉。北京的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它曾是一切故事的始源,而此时此刻,大运河北京段也因艺术而再起波澜。
而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在发掘“大运河”的当代性时,艺术家不仅从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出发吗,也把如何在一个以高铁、高速公路、飞机、全球化互联网通信,甚至是5G时代的大环境中,找到一个与文化遗产内涵相呼应的契合点,融入作品当中。
石青《大运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图像与能量的消失》2008,2019
对于“大运河”地理及历史意义,肖戈认为石青的《大运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图像与能量的消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源于2008年初的一场冰灾,春节期间大江南北的受灾触动了艺术家石青,让他驱车开始了一趟从北京大运河出发至杭州的旅程。他用行为和影响。图片来探讨了运河与能源的游牧时间。而在11年后,艺术家又重新完成了一次从杭州出发的逆旅,以影响方式再次纪录大运河这条古老水路在今天急速变化的时代中的功能错位。
费俊《睿·寻》2019
而费俊《睿·寻》则是一件更具当代新技术与古老航道的内涵呼应的作品。他用一款手机APP将中国各地水域的25座桥“移植”到了威尼斯,将两个国家的桥梁机遇造型和结构的相似性关联在一起,既展览了两个文明之间的向同性,又呈现了两个地域之间的差异。
寿盛楠《无尽——鲛人偿》2019
作为本次展览年龄最小的艺术家,1993年出生的寿盛楠带来了装置作品《无尽——鲛人偿》,借用古代“鲛人”的传说故事,将其视觉化呈现。他说:“沧海明珠,蓝田暖玉,大运河连接起中华文明的主要站点,它并未垂垂老去,而是继续承载着文明的物料和往来的泊船客旅一道经历着时间的荡涤,留下痕迹。”除此以外,展览中还有许多关于“水”的哲学及传统含义、大运河沿线生存状态、视觉形式中的“水”形态探索,以多元视角呈现“运河文化”的当代性。
何云昌《与水对话》1999
无关小组《共生》2013
本次展览的出品人,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谈到,北京时代美术馆十年来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通过在非遗领域的专家互动、学术研究、 实践支持,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文化创新力量。“关注时代人文动向,推动时代文化创新” 是其宗旨,并期待通过本次“大运河”展览使美术馆有机会参与到更宏大的非遗叙事中,成为新时代推广非遗、挖掘本土文化价值的重要艺术力量。
陈陈陈《泉》2018
张琪凯《运河水》2019
在试图发掘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能为更多珍贵的遗产找到在“后时代”中的落脚点和生长点,让运河再次成为各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