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10-19 12:31
2020年7月25日,中国艺术家黎旭的个展举办在意大利Funspace Art画廊的线上展厅。作为艺术家黎旭艺术生涯里的首个意大利个展,策展人胡凌远基于他的绘画语言与艺术哲学,针对性地挑选了16件创作于2008年至2015年的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无疑代表了黎旭艺术生涯里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绘画语言的确定。展览名来源于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代表作之一《不安之书》,不安既来自于艺术家内心世界所经历的动荡不安,也来源于外部世界带来的变化多端。
2020年,不安是频繁闪现于人们心中的状态之一。
虚拟展厅
非常高兴此次邀请美国美学博士大卫·布鲁贝克,艺术家黎旭博士,及策展人胡凌远就《不安之书》展开对谈。策展人能简单介绍下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展览吗?展览名字也非常巧妙,当时是如何想到的呢?
胡凌远:我当时想针对当下再做一个展览。与艺术家沟通后,我觉得他那批创作于2008至2015年的作品保留了艺术家鲜明的特征,也与当下的状况相吻合。艺术家和艺术与这个时代一样,在经历跌宕起伏。当时脑子里就想到自己几年前看的这本书。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契合部分,于是决定用这个名字。Funspace Art画廊是2015年成立于罗马的一家致力于当代艺术创造力的综合机构。他们之前的展览质量都比较不错,画廊的理念与黎旭老师的风格也是一致的。
黎旭:首先非常感谢Funspace Art画廊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感谢凌远策划的展览,超出了我的预料。也很感谢大卫和凌远对我作品的关注和解读。
大卫在评论中提及艺术家对全球艺术及当代表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你如何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及对当代艺术的意义?
胡凌远:我是通过和艺术家的接触及交谈逐渐感受到黎旭老师的为人,他比较朴实,是一个专注于艺术的人。对艺术家而言,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但我认为大卫的评价是基于从艺术家作品中感受到的美学价值,包括架上绘画对当代具有的重要性。可以问问大卫,他当时的想法。
大卫·布鲁贝克:起初,当我在线上观看艺术家黎旭的作品时,我注意到构图之中的一些特别的信号。这是关于这次展览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黎旭2008-2015年创作于北京的这批作品肯定了一种观点,即越来越多的21世纪艺术家们正在为有关现代化、文化平衡以及人类意义的跨文化对话做出贡献。这些画作表明,黎旭正在通过整理及评估19世纪90年代到大约1912或1916年欧洲现代化时期的全球艺术创作模式,寻找一种评论当今生活的词汇。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表明一些重要的艺术家仍然在寻求文化上的道路,以保持人类、精神和科学理解的力量之间的平衡。欧洲一些有影响力的艺术圈和哲学界,对自然、自然之美的审美欣赏,和个人旁观者对自然的直接认识并不感兴趣,而这种直接认识来自于通过肉眼所寻找的自己。但是对绘画的批评和对现成品的偏爱、对真实事物的艺术、概念主义、特定对象、系统思维和装置艺术的偏爱并没有广泛传播。例如,安瑟尔和马蒂斯的一些作品仍然是关于个人观者自身与自然生活直接接触的规模有关。看看黎旭的人文人物:你能找到与恩索尔或马蒂斯共鸣的证据吗?你能找到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的相似之处吗?是的。因此,黎旭为21世纪当代艺术家的呼吁做了贡献,以通过文化创新来实现再平衡。此次线上展览的绘画作品表明,生活在北京现代化压力下的黎旭正在评估过去的模式,并且寻求当代的方式来表现和培养人类与自然生命接触中所具有的弹性、独特性和活力。
在谈到艺术家受到的影响之中,无论是策展人胡凌远还是大卫似乎都从中体会到培根画作里的视觉效果。这是源自艺术家精神的契合,还是艺术语言的重合,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不知二位怎么解读?
胡凌远:我最初看艺术家的画作时,更多的是感受到弗兰克·奥尔巴赫的技法。特别是《绘画的风景》这幅作品,那种颜料在画面上所累积出的重量与涂抹,有一种肌理感。但本质上而言,黎旭的运色更加轻盈,并且更多是以线来塑造人物的体积感。面无表情的人物形象与培根毁灭性的人物形象所传递出的氛围感是类似的。在我看来,艺术家所呈现的绘画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但是大卫似乎更少强调是技术和技巧。
大卫·布鲁贝克:你正确的指出绘画的处理与涂抹是离不开艺术家的技术和技巧的。我很同意。我只想补充一点,令人不安的涂抹与艺术家的技巧并不相同。它们是艺术家所创作,生产,留下的。它们是他技术的成果及结果。技术是创作作品痕迹及成为作品的手段(证据)。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艺术家的技巧是如何使脸部模糊,还是如何增加线条来显示人物的位置和空间。从2008年到2015年,黎旭的技能是如何发展的? 为此,我还需要亲自拜访,直接面对原作进行进一步解读。与此同时,通过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涂抹进行比较,有助于厘清黎旭作为艺术家的方向和目的。这为每个旁观者提供了两个评估黎旭作品的标准。我从线上发布的作品中注意到,黎旭的画也表现出差异而不是重复。黎旭画中的人体是并没有被摧毁或消灭。它是受伤且疲惫的,伤痕累累的出血迹象(不是完全被消灭了),但他们仍然生存在一个人类个体的环境中。此外,该环境仍与自然生活保持联系,如其中一幅画中包含长颈鹿所示。在我看来,凌远在对技术和技巧的考察中也注意到了这种差异。她说,黎旭用色彩和线条给人一种感觉,并表现出奥尔巴赫所没有的空间氛围。
大卫·布鲁贝克
想问问艺术家你自己如何看待呢?
黎旭:培根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认为最好的艺术家他的语言和他的观念是合一的,也就是他的语言体系可以完美地呈现他的观念。培根就是如此。说到底,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所关心的是自己艺术的内在逻辑,是构建这种逻辑的框架、形式等等艺术语言层面最终在作品中的视觉呈现,从这点来看,古往今来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没什么不同。2008年我在央美读博士时为了准备毕业创作画了一批小画。当时是为了尝试一些新的语言看能不能用在毕业创作上。虽然最终毕业创作基本没有用上,但自那时起,我持续了很长时间在这个方向上,画了一批作品专注于语言研究。那段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是处在一个人生的低谷之中,碰到了很多事,工作室一直不安定面临拆迁,压力很大。这些因素现在看来都反映在这批作品里了,尽管我自己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
胡凌远:艺术家自己的经历感受被融进了画作里,通过人体直接投射在我们观者的内心里。这使得看上去毫无生气的人体,变得有生命力。他们看上去没有显现特征但又有着相似的情感状态。从古至今,在绘画史中人体似乎也是个永恒的主题,比如从古典艺术的达芬奇、鲁本斯、伦勃朗到当代的德孔宁、佛洛依德、培根等等大师都有无数精彩的演绎。但艺术家内心的愤怒,用画面中的人体在针对这个社会进行批判与提问,直接映射到具体的现实社会中来。
所以这也是你最初说的,与当下结合的一个重要性,不仅是去论绘画本身。能否请艺术家讲一些自己的想法。
黎旭:我一直喜欢画人,我觉得人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有意思的。人体本身就是最实在的存在。我画人体是因为一方面人体是最难画的,一方面是希望能画出人最本质的东西。希望通过画人体能摆脱学院的阴影,获得更大的自由。
大卫·布鲁贝克:去除明确的轮廓,至少在中国画(经典的山水画)中,有时是一种强调生命作为一种活的外观的生命力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有意识地理解物体类型)。它是艺术家使用的一种设计手段,目的是让观者意识到活生生的人类存在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这种方法去解释是对于黎旭作品中所做或未做的范围和限制的一种选择。
黎旭在工作室绘画
胡凌远:大卫提到画面中的设计手法,我也很想了解下,画中所包含的光感或者是传递出的氛围的这一手法,是有意设计吗?
大卫·布鲁贝克:我当下的推断是(未经仔细研究),黎旭在这批作品里可能正在探索,测试和评估T. Lautrec和Degas较早提出的设计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例如,在戏剧、人工照明的氛围中出现的面孔,人工照明)。图卢兹-洛特雷克(Toulouse-Lautrec)和德加(Degas)有时会淡化自然物体和人脸的线条或边缘。这是一种紧张和不安,因为照明既充满活力又是人造。 Ensor制作的面具和照明会增加脆弱或即将发生的危险的感觉。但是,这三位艺术家仍然坚持通过个人所见来表现人类生活。
黎旭:这个光的运用是我有意为之的,光当然是很有效的一种语言。画这批作品的那段时间我一直纠结于我自己艺术语言的确立上,对我博士之前的作品不太满意,对怎么画的关注远远大于画什么。我在画这批小画的时候,几乎不看任何展览,不做任何画家的研究,也几乎不和其他艺术家交流,处于一个非常封闭的状态,除了因为生活状态的原因,也是主动逼迫自己处于一个空的状态,排除困扰,和自己较劲,现在来看应该还是有了一些结果。
【黎旭作品】
Wandering 8 《漫游8》,2010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31 1/2 x 78 3/4 inches(80 x 200 cm)
White Skirt《白色的裙子》,2012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15 3/4 x 23 5/8 inches(40 x 60 cm)
Painting Landscape《绘画的风景》, 2015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15 3/4 x 23 5/8 inches(40 x 60 cm)
Upward《向上》,2015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15 3/4 x 23 5/8 inches(40 x 60 cm)
Game《游戏》,2007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47 1/4 x 31 1/2 inches(120 x 80 cm)
【对谈嘉宾介绍】
黎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居住工作于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其作品已在国内外不同艺术机构展出,包括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华世纪坛,巴黎大皇宫,国会宫美术馆,开罗国家艺术厅等。
大卫·布鲁贝克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绘画艺术硕士学位,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获得美学博士学位。他曾是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学和绘画教授,研究学者。
胡凌远是一名青年策展人,毕业于密西根州立大获得艺术与文化管理硕士学位。曾任职于纽约Whitebox Harlem艺术中心参与策展相关工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