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林海钟其人,真是独受天地之宠。
其笔下山水,撩心于无形。他的灵,恐同时代少有人可及。
但更绝的,是他的自知:知优,明劣,清醒应对。
故如精灵般游走艺林不哗众取宠的他,总能赢得最热烈目光。
轻灵的自由,轻松的生命。
林海钟生于杭州,诞于根性的山水之灵已比常人占得先机。可他又日常生活于西湖畔,穿梭山林峻秀,得沐日月华光,始终享有天地之灵,实是让人无比艳羡的福报。
若说最初之灵,建于敏锐的感受力上,较他人更能察觉自然微妙之变,通过笔墨自如转换成细腻语言。这样的灵,尚偏感性。
那么当下之灵,则立于智性层面,聪明中带有一缕顽皮,隐于自信的坚韧转为壮年后的敞亮圆融。这样的灵,充满理性思辨。
他的灵,绝不仅是艺术家在技术层面积累之果,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后天自悟气质的合度,可遇而不可求。
林海钟-富春彩云图-60x38cm-纸本水墨-2021
林海钟-湖上登高一览-纸本水墨-2021
自由宽松的环境造就自由的身体,由此诞生了自由舒展的灵魂。杭州古时乃吴越交叉之地,西湖的柔美与钱塘江的骁勇在此交汇,锻造了杭州人既温和又有铁头精神的复合秉性。日夜相对的深幽意趣和早慧天赋使林海钟在二十余岁就深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真正困境:“山水画到现在,绝对不是常人理解的所谓创新就能把它研究透的。”那时他刚本科毕业,虽年少成名但未自我膨胀,因为他很快发现“自己遇到的很多问题前人都遇到过,而且他们的解决方法至今都使我受益。”因此,他真心悟道,愿花精力反复磨习技术和材料。他明白,艺术家是实践者而非理论家,画画不是空谈。从庖丁解牛到熟练驾驭,实打实的笔墨真功夫最终支撑起了他思想的自由翱翔。
可当时艺术圈的大气候并不如此,多数人都热衷创新或向学习西方。“我就觉得要研究传统,它不仅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更开辟了一条极其开阔的路。”他发现,古人的智慧极为高级:“以至于现在我觉得如果当初我没有看这些(经典),简直是不可能知道山水画是怎么回事的。”东西遇合,天人相融。甚具禅意的象征性与自由意识藉此默默溢出,林海钟遨游于经典笔墨的趣味与传统水墨的内敛间,由此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林式印记。
他尊重传统精华,但无包袱,也从不纠结是否必要创造一个现代世界:“因为这些都是假设和以为,我觉得都不成立。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我没必要非去较真。想通了,画就透了。”
林海钟-山色空蒙雨亦奇-60x38cm-纸本水墨-2021
林海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38x60cm-纸本水墨-2021
山川,历来是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向度之一,因此山水不只是美学载体,而是更重要的世界观载体。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制高点,诸多杰出人物都在山水画里摸爬滚打。与同时代艺术家相较,林海钟的独到一方面在于根性:他从没学习过西画,从笔墨进入的第一口奶使他的从艺脉络堪称绝版。另一方面,他则自认运气爆棚。如虽从小喜欢玩毛笔,但到初中学画时,他压根不知道国画还有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之别。之所以选择山水,只在于报名时前面有人报了山水,他就跟着填山水。若当年那人填了花鸟,他也会跟着填,那将完全是另一种人生。
命运之礼,有时就如此莫名其妙地盛大,某种人力不可为的因果循环真不可思议。他的人生每一步都刚好,重要选择都对,一路也有贵人相助,这样的运势真是没法说。
而他的笔性,更是绝佳。所谓笔性,即手对毛笔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它的驾驭能力。“我的手的确和常人不一样,如做鉴定,有时可能眼睛会看错,但如果拿过来手摸一下,或用笔稍微碰一碰,临摹一下,马上就能知道真伪。因为会知道笔势,如真,它一定是从心里流淌出来般通顺,如假,则笔法不通,只是描了个样子。”
林海钟-云林雪意图-70x20cm-纸本水墨-2021
林海钟-云水光中洗眼来-38x60cm-纸本水墨-2021
林海钟慧心早悟,早早登顶,眼界与见识自是不凡。故他看山水,最重境象。“现代人画山水,多喜小品,中国山水之莽莽气象愈少。”林海钟很警惕江南细腻气息对格局的可能性损伤,由此很早就到世界各地感悟自然之妙,笔墨天赋滋养生机勃勃,名山大川滋养胸中丘壑,浩然之气渐成。
一切造型皆基础,但中国画的基础是笔墨。林海钟很认同陆俨少先生“从小到大”之画法理念。所谓胸无成竹,信手画来,每笔都可生发出新章法,但一笔下去不可涂改,每一步都面临选择。
不阅世界百态,怎懂沧桑世故。
落子无悔,便是人生。
林海钟-牧归-70X30cm-卷轴-2021
林海钟-牧童斗牛图-30x112cm-纸本水墨-2021
光耀斑斓琉璃界,云水光中洗眼来。
白云怡意,碧水洗心。2021年1月23日,“云水光中洗眼来——林海钟辛丑迎新展”在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开幕,是艺术迎新,亦是瀚阳艺术中心在黄龙饭店艺术长廊举办的第六十七期展览,展期持续至4月17日。
“云水光中洗眼来——林海钟辛丑迎新展”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这批展品诞生的首要机缘是特殊时期不能外出写生,林海钟觉得是时候画一画身边的西湖了:“虽与西湖如此亲近,但我很少细致地去画它,因为总觉得应该趁着年轻多跑外面。”他所在意的,不仅是现在所见,更是历史链条的重要节点:“山水须在游走和移动中展现它的宏大,所以这次呈现的是我心中的山水格局,手法处理和笔墨层次也有自己新的感悟。”
作为老友,北京画院院长、知名策展人吴洪亮很欣喜林海钟这些年的进步:“海钟兄这几年的创作很稳定,没有所谓高峰后的瓶颈期。”近日,他偶然听了两段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再看林海钟的画,“实有应和之美。”
在吴洪亮看来,这次所绘对象都是林海钟最熟悉的生活,也是他一直在做的功课:“西湖本身已不是一个自然的山水,而是中国人的文化母题。林老师一直以来既关照身边的自然景致,同时融历史人文为一体,用手上那只特具传统意味的笔表达着当下的鲜活,充裕着个人情感。所以他的作品不仅适用中国艺术独有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也更鲜活地撩拨着观者的心,这就是他的独特能量。”
虽在北方生活,但吴洪亮祖籍广东,在上海也断断续续居住过三年,所以他对南北差异的身体感知牵动的视觉感知并不强烈,“我还是在乎画本身是否有意思。”两年前,他为林海钟在苏州博物馆策划了“自在苏杭”个展,就特地挑选了一组他画的太行山,“我觉得画得非常好。南北地域当然有差异,但这不是我们凭借的一种必然角度,刨去表面属性,抓住艺术家喜爱对象的实质和创作输出之间的合理性更为重要。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想象的世界对艺术创作而言也许更准确。”
“云水光中洗眼来——林海钟辛丑迎新展”展厅内景
在与水墨的碰撞中,山水画科恐是最合适的表述或呈现。中国人尤其喜传承与延续,花鸟、人物的自然生命周期相对短,山水的不变则相对更长,甚至有所谓“亘古不变”。因此,中国画体系的永恒性和艺术家的当下表达之间相对稳定,且融汇在山水画科中得以成立。“这当然也是我个人的一点臆测。”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杜如松
展览学术主持付晓东
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建庭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何水法
知名书法家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任道斌
艺术家林海钟
黄龙饭店董事长杜宏新
瀚阳艺术中心创始人冯黎敏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付晓东认为林海钟不以图像上的猎奇和题材上的出新,完成表面上的可以辨识的风格,而是把四十年的功力用在锤炼出更具独特美感追求的笔墨结构之中,一点一墨,无不灵动而精粹。在本体语言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是跟美术史上大家比肩而立的资历,也是后来人难以逾越的鸿沟:“林海钟的艺术实践以中国画的笔墨技术为把手,以古代圣贤的精神境界为参照,用三十年的笔墨实践道探索,设定了一个标尺,安住心灵,触摸大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现代人身心技术的解决方案。”
在后疫情时代,人文价值崩溃,全面信仰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今天,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依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审美的追求,包含了求善的伦理价值和求真的学术价值。“林海钟在追求清雅超逸的品味方面,锱铢必较,从笔墨结构到树石造型,从景致意趣到排章布局,无一处不是他独特趣味的彰显。这也是他从不用怪异的图像和风格样式,但依然能够从一个局部认出其作品鲜明标志的原因。”付晓东说。
自幼受湖山濛养的林海钟承古意,倡真境,闻风柳桃花,观湖上烟云,叹幻灭之境,致力用手中画笔录时代山水。对他而言,心里那些常年发出啸叫的风洞,需要用平和智慧的语言一一填埋。
知行合一,亦是落子无悔。
云水光中洗眼来 —— 林海钟辛丑迎新展
策展人 | 冯黎敏
学术主持 | 付晓东
艺术家 | 林海钟
策展团队 | 吴莹 刘勤
展期 | 2021.01.23 - 04.17
主办 | 瀚阳艺术中心
地点 | 杭州西湖区 曙光路120号 黄龙饭店 西大堂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