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源初的艺术创作特征,首先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中,因为其所身处的地域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总体价值观的多元性。陈源初的独特经历决定了他的艺术创作是一个个案式的特例,同时,这个特例也无法具有可复制性,所以,我们也无从应用一种风格、流派的方式来定位他的创作整体面貌。但是,也正因为这种非标签化的个性化特征,使我们在日趋均质化的当代艺术大潮中能多一种“异样”的体验。——吴鸿
陈源初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
相关链接:
4月28日,由吴鸿策划的旅美艺术家陈源初“不确定性‘视界’陈源初个展”在北京798圣之空间开幕,批评家邓平祥、王端廷、高岭、何桂彦、鲍栋、刘礼宾、王春辰等都到场祝贺,并在展览现场举办小型研讨会探讨陈源初的作品。
展览展出了陈源初《北京新画》系列以及他对于环境生态、梦境、传统人文、多媒体作品等多个系列的作品。陈源初跟其他的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不同,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离开中国大陆,来往于中国大陆、香港、美国等地,不同的经历和一直不同变化着的环境带给他对于艺术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陈源初的绘画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和油画相结合,画面中各种具象与抽象元素共存,海阔天空的场景与微小的动物、人的面孔相互穿插,模糊而隐约又清晰起来,他的一幅绘画似乎包涵了整个宇宙。陈源初关注生态环境,所以他的很多作品描绘的是海洋环境,无数海洋中的生物和弥漫的海洋组成了整个画面,而远观作品,又会有一张面孔出现,艺术家认为深海环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代表,石油污染、核泄漏,一次次事故应该引出对环境的思考。陈源初也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画和山水画,他将油画和中国传统山水文人画结合起来,另外将人体也加入进去,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美对于观者视觉所产生的反差是艺术家所探讨的。《北京新画》系列作品似乎是陈源初所思考的一个总结,环境、生物、梦境、中国传统等元素全部融入到作品中。另外,展览现场的绘画、影像、声音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带来了绘画在视觉、听觉上的新概念。
针对此次展览,雅昌艺术网采访了艺术家陈源初和策展人吴鸿:
陈源初:绘画想表达东西文化的反差
雅昌艺术网:陈老师您好,您对您自己的作品阐释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以梦幻的形式来阐释的,能说一下原因吗?
陈源初:因为做梦比较多,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适合我自己,能表达自己概念的方式,梦幻是其中一种形式,我早期也寻找过很多,比如超现实、照相写实、抽象等等,而现在我主要想表现的是一个东西文化的反差,这个反差之下产生的冲撞和有一些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很多都是中国的传统,比如山水画场景跟西方油画的结合,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方式?
陈源初:其中也有这种方式,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现代的,或者西方古代和西方现代的,东方和西方都有。
雅昌艺术网:关于传统的山水画和人体的这个系列,为什么在山水画中夹杂着人体呢?
陈源初: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山水中加入很多元素,以前有加入建筑、花卉、工业机械等等,有一些作品里边出现一个人的脸,这些脸有的意味着中国或者国外,古代的哲学家经过了很多年的思考得出了很多理论,我们今天怎么来用他们的思想来思考今天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也出现了一些人体,这个人体是现代社会,本来是西方比较多一些,中国少一些,现在中国也很多,在现代社会中一种文化的映应,主要是体现一个人体的美好状态,像宋元时代艺术家所看到的山水,也感到它非常的优美,画下来,这两种美放在一起会对观者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反差,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在探索的一个形式。
雅昌艺术网:您这次展出的作品有几件更新形式的,比如说油画和录像的结合,怎么会想到这种方式呢?
陈源初:这个方式很早就有了,无论画面油画还是画什么,任何画面都是固定的,影像是活动的,在固定的画面上放上影像、视频的重叠,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这个是我这一类作品的目的,比如像此次展出的作品,原来他的画面是一个女孩,后面是一个普通的朦胧的山水,我想表达的是她对于目前社会上比较复杂的社会状态和各种物质生活应该产生什么样面对的方向,产生一种思想,很多人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了方向,作为一个青春的女孩,比较单纯的女孩,她怎么来对待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是表达的一个主题。我没有用比较直白的方式,画得很清楚,就是有很多可以让人去体会和想象的一个空间来表达,这就是一种方式。
雅昌艺术网:陈老师还有一系列多品,作品关于海洋、鱼类,还有一些人物、面孔等各种元素参插在一起的,这个作品有怎样的初衷?
陈源初:这个主要是出于对环境的一种思考,因为现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深海是环境的一个大部分,现在可以看到开采石油污染了海洋,包括这次日本的地震造成核泄漏,原子能放射也把有放射性的污水倒入了海洋,这对人类的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任何的环境也是有精神的,所以我在海里面就出现了人的脸,其实就是一种思考、一种精神。这一批就是跟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跟中国的古画法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现在的文明,人类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引起人们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谢谢陈老师。
策展人吴鸿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
吴鸿:陈源初的个人经历和教育决定了“视界”的不确定性
雅昌艺术网:吴鸿老师你好!为什么把这次陈源初的展览主题叫做“不确定性的‘视界’呢?”
吴鸿:其实我跟陈先生认识的时间也很短,但是他的作品当时给我第一眼的感受是他作品的方式,包括他关注的这些问题和我们现在国内所熟悉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大的不一样。他的经历也比较特殊,如果说一句真心话,他的作品当初我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想到如果对我们熟悉的这些艺术样式,按照我们熟悉的逻辑来看这样的作品,是不是这个逻辑当中也有问题?也是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理论工作的人应该值得反思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我后来就试图去了解陈源初先生他个人的一个经历,包括他作品背后的一些想法。
了解了以后发现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首先他个人的经历,他七十年代就去了美国,他的整个教育事实上都是在海外完成他个人的教育,另外他自己也是在艺术家身份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家族管理的经验,另外他自己本科教育也是学的建筑,等等这些东西,没法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个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固定符号套他这么一个独特的个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刚才说所谓这个不确定性,一个是他个人的经历,通常意义上去理解海归艺术家基本上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上了大学,然后去海外,之后又回国,基本上都是这个逻辑,从这个逻辑我们再回到艺术行业来说,虽然在八十年代初有“85新潮”,有一些人开始对当代艺术了解,基本在院校里边还是苏式教育,毕业出来以后整个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的氛围比现在更加理想主义,我觉得有很多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海归艺术家,基本上成长都是这个逻辑关系,而陈源初先生没有这个经历,首先苏式教育跟他没有关系,“85新潮”他也不在国内,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造成了他的作品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按照带有一个固定模式去理解的艺术家的作品的形态,包括他基于艺术理解都不太一样,所以可能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第二,也是因为他在教育阶段,包括国内的85新潮他都没有经历过,所以他关注的这些问题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当代艺术,带有社会批判性或者是带有一些政治主题的东西都似乎在他的作品里边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呢?也是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在他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包括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人类的命运等等这些问题。
另外就是他的画面,因为他接受教育或者是他的经历比较复杂,所以在他的画面里面有一些文化元素出现了一些符号,也是多重性的。所以把他的作品主题,今天这个展览主题是用这个不确定性给他的作品做一个界定。
雅昌艺术网:谢谢!陈源初老师对自己作品的阐释跟他的梦境是有很大关系的,相对于您来说他更多的是从感性方面出发的,你怎么看?
吴鸿:他倒不是一个感性的人,相反我认为他很理性,实际上他可能更多的跟艺术界的交流不太多,但是他自己,我跟他交谈过程当中,他自己还是挺喜欢思考,在纽约那么一个当代艺术最中心的地方,他看到的东西很多,他自己也思考,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刚才我前面也说了,他之前可能有一些精力还是在他的家族企业管理方面,现在他更多的精力是想放在艺术创作上面,虽然他也是60多岁的老先生,但是他的艺术这几年开始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状态,他的作品还是一个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可能我们对于他作品的理解,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会了解得更加丰富一些。
雅昌艺术网:谢谢吴鸿老师。
作者:刘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