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真情·牡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谷雨”后的一个清晨,在牡丹之乡的山东菏泽,我第一次坐在这一望无际的牡丹花丛中。晨雾朦胧,她们静静地垂着花和叶,沉睡着。不知不觉,一缕阳光照来,我惊讶地发现花和叶在动。花瓣一点点在舒展,像小女孩在伸懒腰。朝阳伴着彩霞,转着往天上跳,花叶上的露珠,也随着在闪闪烁烁。这时,我发现田里的牡丹都正在苏醒,她们每一次跳动所呈现的姿态实在动人,我赶快画。这些千姿百态,生动到无需“取舍夸张”的花儿,真使我沉醉了。直到黄昏闭花,我才离开。就这样,一天天地,我在牡丹田里整整泡了二十多天。不久芍药又开,我前后画了二百多幅写生,这使我成了当地名人,尤其在孩子们当中。到二十多年后,再去菏泽时,我不时遇到三十左右的乡民,他们竟能在如潮的游人中认出了我,互相转告,对我微笑又打招呼,有的与我叙旧,或主动来照顾我。

  过去,我独自外出写生,往往因不耐寂寞而提前返城。可这一次,我在这举目无亲,生活十分艰苦的穷乡僻壤,竟待了整整五十天。当然,这是因为有那么多而美的牡丹、芍药,使我留连忘返,也因为山东老乡那种纯朴率真、浓浓的乡情。说实在话,当时因教学需要,学校指令我由教人物画转为教工笔花鸟画。我还未摆脱无奈的情绪,只是为了教学需要,才到菏泽来画花的。但乡亲们对牡丹花发自内心的挚爱,是那么深深地打动了我。记得牡丹盛开时,正是青黄不接、口粮困难之时,但四乡八村的乡民,依旧赶来看花。有几位老人天天结伴来看花,还说“俺们天天来看也不嫌絮烦。”游人中,不少是由年青人拉着板车,车上坐着老奶奶、小媳妇、小姑娘、小小子,都是从几十里地外的村里赶来的。当时只有我一个是“画图的”。我背后总是有一批批人在围观。他们不时为我画了他们心爱的牡丹而发出赞叹!我还不时听到花地里种种陶醉了的赞美声。更有令我不可思议的是:有的老乡还要求我让他们摸一摸我画的牡丹。那种虔诚,那种满足,溢于言表。那种因牡丹花而对我、对我的画的那种珍重,沉甸甸的,直透我心底。使我从心底发出:“为了他们,改行也值”。

  从历史上看,隋代开始栽培牡丹,牡丹花一直是我们民族的至爱。这在各朝都有记载。据《唐国史补》的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牡丹盛开,长安车马若狂,人涌如潮, 以不耽玩为耻。”唐代刘禹锡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并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赏牡丹成为时尚,不仅豪门贵族,以此争奇斗富。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还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也就是说,这种习俗,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牡丹是多年生木本,又名百两金、木芍药、洛阳花。民间称之为富贵花。她的形象,反映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各方面。很多工艺品上都用牡丹作装饰,如瓷器、漆器、纺织品、刺绣,乃至在建筑上,可说无处不在。在文学作品中,则有更深刻的反映。如《镜花缘》中领袖群芳的唐闺臣就借托是牡丹花神。《聊斋》的《葛巾》篇,就是讲牡丹名品“葛巾”、“玉版”两位富有魅力的花仙的故事,昆曲中有经典名剧《牡丹亭》等。而历代咏牡丹的诗词之多,使牡丹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如有以各种美好形象如宓妃、神女、杨贵妃、飞燕等来表示其非凡的美丽。有借花喻意,有赞美品格,有惜花的等等。而民间则认为牡丹是最吉祥喜庆的花卉。

  在传统中国绘画中,工笔花鸟画,在五代和两宋时期就已完美成熟。之后又形成写意画,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技巧,对以牡丹为题材的花鸟画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表现技巧。

  我在菏泽写生的那个时期,我国工笔牡丹以北京于非闇先生的画法最为流行。于先生以传统画法表现牡丹花的华美和典雅,画风沉厚。而我发现,我的写生与于先生画的牡丹相比,品格味道都有所不同。我直觉感到,我必须注入一些新的东西;但我又感到,我是很难跳得出这一系列成熟的传统画法的。我一再翻看写生稿,拿起来,又放下。加上其他原因,直到二十多年后,我退休下来,才以牡丹为题材,尝试作不同构思,探索如何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现我所追求的独特意境,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认为,首先要经常对所描绘的对象—牡丹,进行观察与写生,也必须深入观察在风、晴、雨、露等不同自然变幻时牡丹特有的情态。因为只有大自然中,才能找到新的使你动情动心之处。才能产生新的构思,描绘出自然形象的美丽和不同的神韵。通过创作实践,寻找其特有的形式美的规律。没有这个基础,必致流于程式化。

  (二)要丰富作品的内涵,首先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常用比兴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并以此抒发、寄托作者情感。如《诗经》中的“关关睢鸠”、“桃之夭夭”、“鹤鸣于野”等,都是将人和自然物相互融合,使作品更具一定内涵。牡丹因花形富丽就被称为富贵花。她是工笔花鸟画常画的对象,也是大众喜爱的吉祥题材,又是万物复苏、生气蓬勃的春天的象征。而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理念并不一样,所谓富贵不仅指金钱地位,也可指学富五车、人品高贵。我的《中华之春》、《中华盛世春满乾坤》,就是以牡丹来歌颂中华民族精神,歌颂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而《一枝红艳露凝香》、《花开时节动京城》等,则是以唐诗中名句的意境,来表现牡丹令人倾倒的美丽。这种在画意中加诗情,我觉得可有更多耐人寻味处,并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文化底蕴。

  (三)当我进行创作构思时,我会同时考虑到如何来表现我所向往的意境。我常常发现仅用传统画法不可能表现到位。这就要从表现意境的要求出发,除传统的技术技巧作恰当的表现外,可以广泛地适当地吸收姐妹艺术和外来艺术中能为我所用的画理画法,以丰富牡丹的表现方法。在反复实践中,逐渐探索新的画法。我有些新的画法,就是用这理念并通过艺术实践形成的。如有一组牡丹的画法,以墨代色描写牡丹叶,就是这方面的尝试。开始是我爱读李白的《清平调》,思考如何用画来表现其意境。我觉得诗与画的艺术语言虽然不同,艺术追求却是相通的。诗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画是以定格的形象来显示。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穷意味的妙处;画也有无法描绘,却能使人感觉到的意境和趣味。《清平调》中“春风拂槛露华浓”和“一枝红艳露凝香”的两种意境,我在牡丹田里的朝朝暮暮,都曾观察和感受过,但当时没有想到分别从这两种意境出发去进行表现,是李白的诗升华了我的想象,使人感到一种隽永温润的美感。但到作画时,我感到“春风拂槛”和“一枝红艳”都能有具体形象,而“露华浓”和“露凝香”如何表现,则是前无古人了。虽然我在画西双版纳的睡莲时,创造了水珠画法。但这种画法,只能表现苏轼的《雨中看牡丹》诗中“ 的皪走明珠”的感觉。而不是“露华浓”所指的细密得接近水气的露气。我反复捉摸,最后感到水墨花卉中,画叶的那种笔致墨晕,就有那种含浑滋润的感觉。但这种画法,如何与工笔画法相协调?我通过实践,就采取在工笔渲染的基础上,打湿画面,结合写意画中的点厾法,由笔墨挥洒作最后的统罩。这样的笔致墨韵,使画面变得生动,并显露了露气滋润的氛围。这正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但这两幅作品,意境并不相同,应是前者清,后者艳。这种画法,对前者可以,对后者不足。我将红花用金色勾勒,同时画面全部洒金,来充分显示其绝世之艳丽,又似有芳香之四溢。之后,我又以“酒醉杨妃”(牡丹花名)的写生稿,创作了《沉醉倚东风》。在制作时,发现花、叶交接处形成墨侵色的视觉效果,竟显露了花瓣的薄、透的感觉,启发我对牡丹的更加深入的观察,并作不同画法的探索。我想起老花农特地介绍牡丹名品“瑶池春”的用语是“这花开得细”(指精致)。的确,这是一种花瓣娇嫩多皱很有品味的淡粉色的牡丹。我在花、叶交接处,用混染的画法,使绿(叶)和浅粉红(花)互渗,形成十分娇美的色感。

  而我用没骨画法来画的《白玉》、《洛阳春色》、《春雨空濛》等,则是我在恽(南田)派画法的基础上,吸收水彩画中以色造型,以传统固有色的同次色为基础,适当用点环境色和冷暖色,以写意花鸟画的用笔方法画成。这种画法,画得严谨,即如同工笔画法;画得潇洒,即似写意画法,有着较宽的挥洒空间,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境。

  我对大自然有着广泛的兴趣,所以我的花鸟画的内容也较宽广。但牡丹是我常画的题材,因为牡丹总是以非凡的美丽,表现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产生喜悦乐观的情绪。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你产生创作的激情,给你宽广的想象空间。

  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上海国画院陈佩秋院长为我的画册题字。

                               戊子初夏写于碧树苑

作者:刘菊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