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温度的作品犹似一部立体之书,观者可借之窥得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乃至深植文脉、变古而新的精神底色。由此,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寻访将文心深隐作品内部、以海、石面目藏身的艺术家——杜小同。
杜小同
作为70后水墨的代表性人物,杜小同以其空寥、静厚、冲淡的诗性风格为人所熟知。人类文化资源无分古今、中西,皆是创造新思维框架的土壤,其艺术能量正是建基于此:多年来,他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索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秉持对于传统文化基因的高度自觉、生命状态的真切观照,沉潜传统精神并创造性地延展其在当代的新意,朝向传统水墨现当代转换的学术方向,探求拓宽当代水墨认知与表达边界的新可能。
回望他创作于2003-2009年的“编号的人像”,近十年以海滩、竹石为题的系列作品,再到如今的“海”“石”,不难发现其可贵的思维活性、精炼的笔墨语言以及勤于内观的品质,个体美学在反复实验、不断积淀中逐渐确立。2018年于中国美术馆启幕的个展“寥”,他以“海·滩”“竹·石”两个主题作品抛出了对于“题材是不是问题”“如何重释传统意象”“山水与海洋、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何以对话”等问题的思考,堪为个人艺术历程的重要坐标。
展览海报
此次个展“无际”,是杜小同继2018年之后对近年思想状态、创作实践的再次梳理。三十余件作品均为新近力作,心向冲淡美学又具当代视野,承续笔墨传统又有语法创变,自心物不二的生命智慧铺展开来,趋于对客观世界与内在自我的边界超越,引发我们对于“主体意识”“物我无间的动态互构”“地缘性与超地缘性”等文化命题的讨论。
北方 60X248cm 纸本水墨 2019
窗前月 60X250cm 纸本水墨 2020
夜潮 130.5X70cm 纸本水墨 2021
富于东方意趣、诗性意蕴的山水画,其形式不仅承载着古人之于道的追求,而且显现出文人雅士崇敬自然、向往超逸的人生旨趣,长久以来在传统绘画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而海作为表现对象,无论微观、巨视,皆变动无拘,时而激荡撼人,时而渺远空寂,其形态的复杂性在诉诸笔墨时往往极难表现,以至我们在古代山水画中较少见到对于海的描绘,如北宋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所论:“夫海水者,风波浩荡,巨浪翻卷,山水中少用也。”杜小同对海的表达独得静远、萧散之气,似乎意在打通山水与海洋的意象壁垒,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下风致相契:幻真一体,缥缈恒存。身处不同的历史时空,强烈的主体意识使他的思维角度和表达方式有别于古人,但冲淡的审美品格、精神特性,确如一道光贯穿其艺术思考与实践的始终。
潮汐 130X70cm 纸本水墨 2021
杜小同观海,每每沉浸其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来抵抗和消解外在具象形态对于想象力、表现力有可能造成的捆缚。《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而他的作品之所以动人,即在一个“真”字:绝非简单化地再现自然,而是脱胎于记忆与想象,向心浸润,提取物象的精神特性并以多元文化经验将之内化,终使物象脱离了自然景观的现实逻辑,归结为艺术家不同生命阶段独一无二的心境。此时,物境与心境,艺术家与其作品,达成了内在的双重互构。
初 130.5X70cm 纸本水墨 2021
八月 228cm×552cm 纸本水墨 2019
显然,“海”系列是此前“海·滩”的一次系统化推进。视点因心游移,意境愈加绵邈,切近超然旷观、物我无间的自由境界。偶有零星人物点缀于中,联结甚或融渗着海陆的边界,面孔虽未被刻意描绘,但即便是位于画面深处的形象也意态毕现。画中物象:海、滩、人物、远山近石,大都笼罩在湿重的半透明海雾中,经由艺术家主观的抽象、变形之后,原本的现实感、世俗感被涤除,隐秘地延展出未曾尽表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一个蕴藉自然、真气弥漫的精神空间悄然浮现:如以“海中观海”为视角的《八月》,以“岸上观海”为视角的《茫茫》《域》,颇具抒情意味的《晌之二》《来信》。还有采用全景式构图、以大开大合的曲线处理画面节奏的《寒》《驰》《昆仑》《署》,极简、内敛的克制感显现出比极力表达更为强大的力量。被强化的留白,并非纯然为营造意境而制、或者意在塑造诗意化的轻吟浅唱,这在杜小同看来都略显刻意。他的留白是一种顺意而为的思想气氛,于一呼一吸间,笔墨将真实生命状态沁入纸面之海,从物境到心境,从心境到意境,乃至宇宙天地的恒长静默……自然的巨大能量与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一并渗化开来,“有我”的世界逐渐朝向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无我”。
域 228cm×552cm 纸本水墨 2019
夜曲 46cm×90cm 纸本水墨 2019
来信72.5cm×123cm 纸本水墨 2019
中国文化自古有赏石的审美传统,《云林石谱》开篇有论:“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历代以竹石为题的作品,大多是文人雅士精神品格的外化,奇石幽篁逐渐成为诗性、文心的象征,以至合并为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传统元素。这些意象被固化的传统元素为当代水墨的创作带来难以规避的思维惯性,曾使杜小同一度陷入传统题材的“影响焦虑”,直到他将不丑、不秀、略显笨拙、完全不具观赏性的石头入画,与竹重新组合并开发出别具新意的景观:“竹·石”,传统意象在他的笔墨形态中达成创造性重构,彰显出久违的活力与张力。
填海集之三 69.5X44.5cm 纸本水墨 2020
填海集之七 69.5X44.5cm 纸本水墨 2020
石 248X124cm 纸本水墨 2020
“石”系列,是“竹·石”的深化和拓展。《填海集》系列作品中,杜小同选择聚焦普通得几乎俯拾即是的石块,将它们堆叠在一起,与此同时略去对于竹的表达,引领观者在物象的删繁就简中进一步逃离嘉木异石、“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的园林想象,似乎意在提示:转换一种眼光认知事物,或可发现更多。他借助见微知著的视角、精微静厚的笔墨对叠石展开源于内在运作机制的意识与行动,使得微不足道、形态近似的叠石在解绑附加其上的文化意象后彻底解放,变得丰富多义,具有了更强烈的表现力、更广阔的延展度,倾向于人格化精神特征的全新世界:静默伫立,不将不迎,一个独白、内观的“主体”。此时的它们,成为了艺术家自己。
晌之二 122X248cm 纸本水墨 2019
昆嵛 99X59cm 纸本水墨 2020
世界文化多元复杂,各有其民族特点和审美特性,而世界文化的融合,是持守文化立场的具有差异化、对话性的融合。历经近世百余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互鉴之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愈加显著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当代文化语境下,水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艺术家以作品予以回应:蕴含精神密码的文化基因与绵延千载的笔墨传统,共同映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文化精神,当代艺术家如何与之建立深度印认、联结的关系?文化基因一经激活,又将如何转化以应对和处理当代的艺术问题?当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持续涌入现实生活乃至艺术,启动生命能量是否可以避离平庸化、同质化倾向?
瞬 130.5X70cm 纸本水墨 2021
水云生 245X123cm 纸本水墨 2021
我想,“无际”展将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当观者启动内在感应,悠游于杜小同的心象世界时,相信他们已从信息茧房突围,进入了融涵传统审美品格、时代文化气息的“无际”之境。
2021年3月25日于望京
孙欣简介:
孙欣,1982年生于山东,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美术评论家,策展人。现为《中国书画》杂志社编辑、杂志社书画院副秘书长,“视觉之秘·艺术个案系列”丛书主编,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雕塑专题班)文献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推广中心展览策划团队成员、筑中美术馆首任执行馆长、中央财经大学39号艺术空间艺术总监。专著有艺术评论集《如面》(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主编有“视觉之秘·艺术个案系列”《城即自然》(田黎明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味无味:冲淡之品于当代水墨的七种可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等。
作者:孙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