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年4月20日,“践行见远”闫振铎、闫博作品展在东亿美术馆开展,展出了艺术家闫振铎闫博各自的艺术创作数十件。
闫振铎作品展览现场
闫博作品
展览呈现了一对艺术家父子在艺术上的不同探索之路,父亲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个案,其子闫博则是不断在当代材料探索领域不断尝试的70后艺术家。
闫振铎《自画像》
闫振铎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油画语言寻找“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并在创作中寻找中国文化的本质。
从早年的写实人物、风景,到形式、抽象的探索,闫振铎的油画风格鲜明、画风爽利、不拖泥带水,他善于将中国绘画的典雅气韵和西方绘画的丰富表现自然地融为一体。
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多件闫振铎的经典作品。包括早年的人物肖像绘画、《漓江之夜》等作品,是他早年的经典代表作,这个时期的作品较多的是对自然与现实的关注。
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北京画院之后,闫振铎和他那一代艺术家一样,开始意识到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文化担当和艺术责任,并以此开始个人的艺术探索。油画艺术如何和中国文化发生关联,这是他所思考的。
“我想找到一个鲜明的角度,呈现我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对生活的认识,呈现一些独特的审美又能贴近生活。”闫振铎对雅昌艺术网说。
闫振铎作品及局部
数十年来,闫振铎的艺术风格逐渐从写实到写意,再走到抽象艺术的创作。具体物像从他的绘画中逐渐抽离出来,从绘画的角度提炼为色彩和色块,用点线面、色彩,表达他对审美和精神情绪的表达。比如他画荷塘与荷花,通过大色块的相互组合,即能传达出盛夏满是绿色的荷塘的壮观和白色荷花的娇嫩。
闫振铎《清远》 综合材料 300x200cm 2017年
闫振铎《苍溪》综合材料 300x200cm 2017年
闫振铎《浮生》 综合材料 300x200cm 2017年
闫振铎 《复调1》 综合材料 200x160cm 2017年
近来,闫先生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遗存,敦煌、龙门石窟,和那些非常脆弱的遗留。“最近我在关注中国的文化留存,比如我们西北的敦煌,大同的石窟。有的地方去过很多次,我觉得看懂传统古代的文物遗存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凄凉,即使我们再保护,还是很脆弱。”闫振铎告诉雅昌艺术网。
闫博作品现场
与父亲相比,闫博则是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70后艺术家,从小受到父辈艺术家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艺术经历也从绘画开始,从具象到抽象,2008年前后又转向对材料的艺术表达。最终转向如今的艺术创作,与父亲相关。
2012年底,一次与父亲在工作室的深入交流让他舍弃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开始尝试异形作品,进行材料、结构与色彩的自由表达。
闫博 《无题》 木板上混合媒介
闫博 《无题》 木板上混合媒介
闫博 《无题》 木板上混合媒介
闫博 《无题》 木板上混合媒介
不被画框所限制,闫博的作品甚至很难被归类于某一个艺术门类,绘画感、雕塑感、装置感都融合在同一个形体中,充满厚重感,不同肌理和色彩构成。
结构、造型、层次、提及、色彩、肌理、画面、空间,这些元素都在闫博的作品中呈现出来,带给人的思考和观感异常丰富。
闫博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材质是木板综合材料,他多通过绘画的方式直接在木板上画出形状,然后根据这些偶发的形状切割木板,形成每一件作品的形体。所以他作品的形态大多时候会令人感觉是抽象的,但又似乎是某种具体的形象。
之后再对作品进行上色、打磨,这样的过程不断叠加,最终形成色彩与形态的最终效果。整个过程给观者带来丰富又奇妙的视觉体验。
展览现场的布置也根据两位艺术家作品的不同而营造了不同的空间和氛围。闫振铎的展览现场,空间开阔却是暗的,仅有的灯光投射于画面本身,更加凸显了闫振铎油画的肌理和绚烂色彩。
而闫博的展览现场空间则被分割为很多不规则的小空间,空间是明亮的,这些空间又像迷宫一样相互串联起来,空间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对话。
就如策展人所说,这对父子艺术家是各自独立,相互不同的。其实他们又是一样的,都跟随自己的时代走在艺术践行的路上不断探索。
作者:刘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