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某种程度而言,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特殊性,将会被载入到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历史叙述当中。
无论是它遭遇的疫情延期,还是筹备期间发生的战争,以及备受争议与关注的占比90%的女性艺术家参展比列。由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提出的“梦想之乳”: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成为了一次重要的、积极的行动。
而回应这一主题所策划的中国馆“元境”主题展,无疑也将成为一场独特的,备受关注的展览。它用中国文化的方式回应了今天的时代,展开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Arsenale)
2022年4月23日-11月27日,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将面向公众开放,中国馆主题展览将在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呈现。花园区域将呈现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军械库区域将分别呈现央美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集体项目《丛林》(2021年)、徐累的《Correspondances》(2021年)、刘佳玉的《虚极静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
据展览空间设计团队BUZZ庄子玉工作室发布的消息称,此次展览空间设计亦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结合:“将传统山水写意的空间,移步异景的变化,结合艺术家展品,通过空间营造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意境再现出来。同时结合中国馆展厅和花园两个区域的室内外场景,建立起空间场所与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丰富互动与内在联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图片来源:中央美院艺迅网
在展览之前,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特别对话中国馆策展人张子康。对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中国馆的策划与筹备,以及双年展所彰显的未来可能性,给出了答案:
雅昌艺术网 X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张子康
“梦想之乳” 推动了这个时代对未来的认知
雅昌艺术网:此次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提出了今年的主题为“梦想之乳”,在今天在世界如此动荡的时刻,战争、疫情、环境等对人的身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侵害。您是如何看待此次双年主题的?
张子康:这个主题从提出来就很被大家关注,因为和过去双年展相比,这届有一个很颠覆的地方:参展艺术家的女性占比达到90%,策展人本身也是女性。双年展里从来没有这么大比例的女性艺术家,这是一个新的突破,这一点会引起很多的反思。
这次双年展的主题其实也跟她所选择的女性艺术家的比例有一定的关系,它指向了当下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疫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社会,尤其是在艺术家层面的思考,推动了这个时代对未来的一种认知。因此,这个主题是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到底未来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艺术家们的想象,他们创作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的假设和思考,带给我们对未来世界更深层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主题也跟身体、时间、人与自然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形势下引发的讨论是非常前沿的,也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一个主题。
中国馆展场呈现©BUZZ庄子玉工作室
从“元”到“境” 中国馆主题凸显的独特性与一致性
雅昌艺术网:今年中国馆的策展主题“元境”,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想象。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有效性与独特性体现在哪儿?
张子康:中国在全球语境下,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灾难,现在又面临俄罗斯跟乌克兰的战争,我们对当下的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待与想象与与双年展的主题有一致性。
两年一次的双年展,其特性是能抓到两年之内最前沿、最敏感、对社会形成共同思考的主题,从这个思路里关注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艺术家是怎么思考的,怎么跟社会互动?推动我们认知的,这一点是一致的。
中国馆在策划的主题上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当今世界的变化当中,中国有自己的发展,尤其是艺术发展有自身的特性,比如中国这几年一直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讲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从徐悲鸿开始,“现代性”的提法跟国际现代主义完全是两回事,有自身的体系,因为中国有自身的文化语境,要站在中国文化角度去考虑问题。
当然,此次中国馆的主题“元境”的由来,我之前也提到过,源于钱学森在一次科技展览上的一件手稿中他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翻译。
“境”字在中国文化里有其特殊性,从最早的边境、境界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中国文化里的意境、境界代表了中国文人的理想,我觉得“境”字特别能代表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
“元”从原意上是开始或者是无限大的意思。我们讲元宇宙,其实是一个重新开始。疫情之后,尤其是现在世界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不断地在走向世界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位置,也面临着一个无限的空间,未来有无限的想象。这一点其实跟主题也非常契合。
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刘佳玉
中国馆参展艺术家:王郁洋
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徐累
中国馆参展艺术家:AT小组艺术家成员分别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
雅昌艺术网:可否具体描述一下,在展览呈现和布展方案中是怎样的想法?
张子康:在策划中国馆时,我们要具体考虑到这两年来真正能代表中国艺术的是什么?出现了一种什么样新的艺术形式,形成这个时期最大讨论的什么?在我们的观察里,可能科技对艺术的推动是最明显的,也可以说是最突出的。这几年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艺术也是不断地跟科技的发展互动、结合。从艺术家的思考中,是从文化视觉跟当下科技、社会、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会产生一些连接,产生整体上的思考和观念。这是非常突出的。参展的这几位/组艺术家形成的结构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到当下中国实际的现状跟国际发展趋势上的共同点来做的整体策划,从90年代的艺术家到60年代艺术家,跨度很大,对于当下,他们有不同的想象和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是中国当下艺术价值的一个凸显。
刘佳玉,《虚极静笃》,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2021年
刘佳玉《虚极静笃》地形雕塑与表皮机器学习过程
雅昌艺术网:此次参展的四位/四组艺术家将如何体现出中国馆主题“元境”?
张子康:这次的艺术家中,有90年代出生的刘佳玉,她在国外学习、生活过很长时间,回国以后因为对中国的文化特殊的热爱,创作的作品是用比较新的一种方式找到与中国传统水墨的连接。通过数字扫描大量中国水墨,生成一种跟当下发生关系的作品,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也代表了年轻艺术家,尤其是在国外留学之后,对中国文化重构的一种新可能性。能从中找到中国跟世界的连接,或者是人与自然,身体与社会的连接。这件作品也是她这两年之内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王郁洋,《季》,装置,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800×260×400cm,2021年
王郁洋比较特殊,他是在学院里成长起来的,也在学院里教学,但是他的创作跟学院过去的传统绘画很不同,充满实验性。他的作品也是跟科技、数字艺术,跟当下不断地发生连接,尤其是他对技术层面的兴趣,不断地促使他寻找新的语言。从中也体现了他对于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当下的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也指向了未来的一种想象。
徐累,《Correspondances》,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徐累《Correspondances》现场展示方案之一(模拟图)
徐累的作品相较其他艺术家,有其特殊性。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从传统里做了更多的尝试,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将中西方艺术并置在一起产生的想象,让大家能够认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从根上找到彼此共同的地方,只是经过文化自身体系的发展,有了表象的不同,但从内核上是一样的。尤其是在今天世界格局下,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看到今天世界需要融合,找到人类共同发展的路径,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集体项目,《丛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2021年
At小组《森林》等比例渲染图
另外,此次参展的AT小组是跟中国馆前几年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该小组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及科技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组成,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小组形式的艺术创作是这几年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趋势。这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集体性的学术推动跟个性化独特的价值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是什么?这些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一个是对高科技、对艺术有共同的理想,还有他们从应用技术,对社会的观察,在艺术的深度思考上各有优势,形成了一个团队的推动力。尤其是现在的人工智能、高科技的数据计算需要靠多人才能完成。我觉得小组创作在当下是特别有想象力的,也能启发我们对未来的创作形式的思考?所以他们是能代表中国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创作形式。
雅昌艺术网: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参与策划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有怎样的挑战?
张子康: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是最有挑战的一个展览之一:一是时间特别紧,从决定做展览到确定策展方案,时间都非常紧张。随后面临着作品运输的问题,资金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挑战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变数非常多,运输方面随时都在调整,可能今天飞机能飞,明天就不能飞了。
其次,中国的艺术非常多元,既有他的丰富性也有他的复杂性。任何几个艺术家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只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艺术这几年的发展,呈现最能够说明这两年艺术现象的一个展览,并且通过威尼斯双年展与全世界的艺术形成连接和对话,凸显出自己艺术的独特性,又要看到跟国际之间的整体性,彼此之间能够产生呼应。这些都是挑战。
塞西莉亚·阿勒马尼 /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策展人兼艺术总监
转折时代的威尼斯双年展 将会带来怎样的颠覆?
雅昌艺术网:从目前来看,您认为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今年威尼斯双年展210多位参展艺术家,90%都为女性,且双年展刚刚公布了今年两位获得金狮奖的艺术家,均为女性,您怎么看待双年展这一趋势?
张子康:这次双年展可能把女性艺术推到了一个高峰,是人们对艺术的思考跟女性连接最紧密的一次。今年主要是凸显了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跟主策展人整体的想法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女性这两年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这几年世界有一个大的变化,从中央美院教学体系里我们发现女性比数越来越大,我们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性就很惊奇,现在反过来了。实际上艺术行业里也产生了这一巨大的变化,我不知道这跟双年展策展人的想法有没有连接。
在我看来,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变化有几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整体社会对女性的认可达到了一个高度;其次,女性艺术家这几年确实也比较活跃,她们对社会的思考、对当下的认知促使这个时代对女性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社会层面到行业格局,形成了我们对这届双年展的期待和想象。
雅昌艺术网:威尼斯双年展在疫情之下延后一年才最终举办,您认为本届双年展相较往年,有何特别之处?在当下提出这一主题,将会带来怎样的意义?
张子康:这一届双年展在大的社会发展层面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期,尤其是疫情之后产生的思考,以及刚刚发生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引发当下的思考可能更强烈。我想这届双年展会被历史铭记,它是一个转折时期的一个展览!呈现了一个变化的时代,可能是具有颠覆性的,对于未来会指向一种新的可能。
展览名:梦想之乳——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
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
展览时间:2022 年 4 月 23 日至 11 月 27 日
预展时间:4 月 20 - 22 日
作品图丨艺术家提供
作者:罗书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