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剑飞(艺术百科、艺术号)来电说让我去工作室看看,每次他专门让我去工作室看,一定是在憋大招儿,有跟以前相当不同的新作品。走进工作室,面前是他工作用的木桌,上面平放着一块胶合板,那是版画家最熟悉的材料之一。面前的这块木板看上去坚硬、致密、结实,充满厚度感,否则将无法承受刻刀和印刷机的重压。任何对版画有了解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就像鉴定家看一眼木雕就知道它的重量。我伸手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它,让人意外的是,这块本应厚厚的木板竟然薄得像一张纸,厚度绝对不足1毫米,甚至可以随意卷曲。真是奇怪的感觉,经年的木纹诉说着它的厚度,实际的触觉却正好与之相反。
康剑飞工作室
胶合板是当代木刻版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制造商在原始木材巨大的纵界面上整体刨下一层层薄薄的单板,然后按不同纹理将它们紧密粘合起来,制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三合板或五合板。这种材料质量轻、强度高、价格低,在家具、装修、建筑、物流、模型、工艺品制造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现代版画家用这种材料替代传统的枣木板、梨木板,不但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因其由多层不同纹理单板粘合制成而具有不易开裂的优势。剑飞时常思考与版画相关的一些观念问题,并由此展开新的系列创作。每次到他工作室都会感觉意外,上次来时,他正埋首拼接满屋扭曲的PVC塑料水管。现在,他终于对熟悉又陌生的木板下手了。
工作室四周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由这种“木皮”创作的作品,看来剑飞已经有相当长时间在做这个新系列了。它们用金属框架固定在墙上,一些边缘处则用钢丝拉扯、连接在边框上。一些处于质朴的原始木纹状态,一些则被施与强烈的纯色。看上去就像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雕塑,只不过,塞拉的雕塑是用现代工业加工的巨大钢板创造,突兀矗立在建筑外或塞满大厅,强烈干预着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剑飞的作品没有极简主义和工业美学的诉求,对于他来说,这首先是版画家的材料,但又不是任人宰割的被动客体,木皮上的木纹诉说着自然和它自身的命运。它们来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巨大原木,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密林中静静生长了数百年。在那里,它们被巨大的电锯伐倒,运到别的遥远国度;在这里,它们通过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手得以重生。
康剑飞工作室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哈巴罗夫斯克的密林
木皮加工
这些木皮是剑飞专门从制造商那里定制的,它们处在一种中间状态,既不再是树,也尚未成为胶合板。由于单层的木皮未被粘合成厚板,它们因此获得了一些极为不同的物理特性,更薄,更容塑形,但也更易破损。当它们在墙上被钢丝拉扯时,由于薄木片自身具有韧性和易变性双重特点,因此,它们在被固定后形成了不同状态的弧面,并展现出与钢丝之间力的角逐。一旦木板无法承受,它就将会被撕裂出一个大口子。然而,木板在什么状态下,何时被撕裂,艺术家和观众都无从知晓。剑飞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且也专门有意识地利用木皮在拉伸过程中发生形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它按照艺术家的设计形成一种新的张力状态,另一方面,它又在被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保留着“自我”。
工作室四墙满满装饰着这些木皮作品,并围合出一个空旷的中央空间,那里陈列着一个巨大的木皮装置模型。之所以说是模型,是因为它们是艺术家为画廊空间创作的一个更为巨大作品的实验,尽管这个模型本身已经体量惊人。一张拼合而成的超级木皮被从各个方向上牵引,通过钢丝连接到四周和顶部墙面的上,连节点上安装着自动伸缩器,一旦开启电源,每一个锚点上的伸缩器就会按照一定的程度和速度运转。然而,尽管每一个锚点的运转都是可控的,但无数个锚点的合力运动却是未知的。总之,在开启所有伸缩器开关以后,这个巨大的木皮装置将会获得生命,按照自己的逻辑自行其是,就像一个巨大的蠕动的软体动物。
模型实验
模型拉伸实验
二维作品
二维作品
艺术家是观念和精神的创造者,但也无时不刻地与自己最熟悉的某种或某些材料打交道。木材是雕塑家和木刻家共享的一种材料,两类艺术家中都产生了一些着眼于“物”本身的观念性创作。康剑飞可能是版画家中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创作了《何处不宜家》系列。他的关注点包括能与“饾版”相比较的宜家家具的拼合方式,以及这种模件化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后来他又利用木合板创作了《观看黑鸟的方式》系列和《版画漂流计划》,将木板雕刻成各种耽搁符号或切割为若干微小单元,进行可变的组合叙事,跨越全球进行“旅行”,扮演着社会化和公共化的“舆论”。在这些作品中,木板已经不再是一种中立的、用于转印的版画媒介,而是一个诞生于版画,但又从中独立出来的观念化对象。
作品何处不宜家
观看黑料的方式
临时之旅
这个巨大的木皮装置与前述康剑飞作品有很强的承续关系,但也有着巨大和本质的区别。2022年6月26日,杨天歌策划“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康剑飞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成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中体积最大、最重要的作品便是这件题为《何以存在》的木皮装置。作品填满了数百平米空间,在布满空间的钢索拉动下往复运转。艺术中心变成了“车间”,充斥着重复的运动、声音。由于比较早就介入到剑飞这件作品的创作之中,所以在作品完成前就渐渐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想象和期待。我预期的结果是巨大木皮四周都被钢索高高吊起,仅能在局部窥见其中的空心;钢索牵引下的木皮做着缓慢而悠长的运动,让人感觉是某种生命的再现。
《何以存在》第一幕
然而,木皮无法承担巨大的牵引力和重力,因此,四周的高度不仅被放低,而且很快在循环拉伸中撕破、磨损。这即在剑飞的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但他的看法是,不能就这样,还得继续搞事情,必须把结果重新变为过程。因此,他按照实际发生的现实,重新设计了作品,每星期改变一次作品的状态,让它变成一出未知的四幕“戏剧”。一周后的第二幕,黑色的“内部”被完全展平,钢索和伸缩器牵引着一些已经撕裂和破碎的局部,在现场小幅度运动。它们像寂静夜海上的孤舟,没有目的地漂泊,美好又令人窒息;两周后的第三幕,整张木皮被翻过来,红色的一面被集中在一个角落高高地拉起来,刺激红色的木皮有节律地震动着,就像某种原始仪式,庄重而神秘;三周后的第四幕,所有木皮都被卷起来,立在展厅内,好像一根根红色的柱子或树木,观众们穿行其中,似乎又回到东西伯利亚哈巴罗夫斯克的密林间。策展人杨天歌的题目“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就像一则预言,未卜先知。
《何以存在》第二幕
《何以存在》第三幕
我本来计划在展览开幕时完成这篇评论,但既然结果变成了开始,只能尽观其变。剑飞的创作和处置很巧妙,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生活中的康剑飞是一个有严重强迫症的人(实际上没有强迫症的版画家很少),他反感不确定,一切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就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007。不过这次似乎不同,他真心没有将原计划未能实施看作一种失败,也未将四幕“戏剧”的改造视为一种补救,相反,他乐在其中,投入地折腾了一个多月,着实令人费解。放下执念的剑飞有点让人觉得陌生,他说“这特别像我们的人生,好像未来已知,但又充满了变数”。一开始都以为他是在做艺术,最后发现他其实是在说人生。
木皮们从西伯利亚走来,在剑飞手里变成了艺术,它们在展厅中俯仰,呼吸,倒下又立起。木皮的存在,就是剑飞的存在,木皮的姿态,就是剑飞的姿态。展览结束,康剑飞的西伯利亚木板又将何去何从?
二维作品
二维作品
二维作品
作者:盛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