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3月1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作为三年以来“泛东南亚研究序列”成果的阶段性汇聚与再研讨,本次展览以六大展厅的规模汇集了近200位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的参展艺术家及团体。
展览偏重以文献和作品交流为媒介,为东南亚区域中多元开放的知识生产与对话搭建交流与研究平台。除了对过往展览流的重现和回顾,展览将美术馆一楼的1号展厅和2号展厅打造为特别展厅,大多数作品为首次展出。
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
“泛东南亚研究序列”展览包括自2021年3月开启的项目一“同声反复,声深入心”、项目二“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项目三“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项目四“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项目五“向雨林学习”,直至今天开幕的项目六“博物之知”以及作为总结回应的“文献展”及“特别展”。
同时还开展了12场与展览项目密切相关的工作坊、4场以泛东南亚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讲座,两场以“离散的世界与新的美术馆策展实践”及“华南与东南亚参与式艺术实践”为题的国际学术论坛,新的一场国际学术论坛也将于4月底在广州举行。
此外,策展研究员们对泛东南亚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翻译及写作,共完成了20多万字的文章,这些研究性成果将收入正在编辑的“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大型画册中。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表示,本次展览是具有实验性和前瞻性的当代艺术展览项目。广美美术馆基于区位特色非常注重推进从珠三角、南中国延伸到东南亚以及更广泛国际领域的艺术与文化交流。这种不断打破区域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的学术研究和项目,可以推动实现跨文化、跨媒介、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他希望今年4月开幕的第三期泛东南亚国际学术论坛能促成更多不同学科、视角、路径与方法的思想交汇。
“博物之知”展览现场
如项目发起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在开幕式发言表示,经历三年疫情期间“展览流”的筹划、运行及深化,今天的重聚让现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泛东南亚三年展”。
“这一届三年展我们讨论与聚焦的是历史与当代、边缘与中心,以及庞杂的文化现状与活力等问题。东南亚的文化与中国大陆南方的文化有密切关联,从早年移民带来的文化迁移、碰撞、新文化的生成,到当代的转换、以及其中夹杂着的各种各样时代、文化变迁的因素,都是当代艺术关注、表现及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很多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与政治等等的问题。”在王璜生看来,关于泛东南亚的研究还可以生出很多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升华出很多探讨空间。
“文献展”
“同声反复,声深入心”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
“向雨林学习”
“苍茫室”
榴莲榴莲
本届三年展以象征着泛东南亚“生猛”特质的榴莲为表征。作为东南亚的代表水果,榴莲的外壳狰狞坚硬,果肉异常甜美柔软,气味浓烈。同时,榴莲品种众多,甚至同一棵榴莲树都会结出大相径庭的果实,榴莲果肉都在果壳内围绕中心分置,不对称也不完全连通。它的生产、消费与流传方式广泛涉及文化、社会、生态等议题。对于榴莲有怎么样的想象和误读,也象征着世界对于东南亚的理解和印象。
如同海报上醒目的榴莲形象,在展览现场也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榴莲的各种解读。
来自艺术家席华的《金枕之屋》以奇特的榴莲造型成为展厅里最抓人眼球的存在。被艺术家邀请走进小屋则会发现别有洞天,房间里的所有陈设、绘画与装置都与榴莲有关,用软硅胶制造出类似榴莲的硬刺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席华表示,这件小屋可以是边检站、街边屋等任何在东南亚随处可见的建筑,房间里物品繁多而杂乱。就像在世界文化格局里处于边缘与中心的思考、互动中的东南亚,多样、庞杂而又富于张力。
同时,榴莲与“流连”同音,对于早已落地生根在东南亚各国的海外华人华侨而言,从“南洋”到“东南亚”的历史称谓转变中,还构成了离散族群历史中个体命运纠结变迁的隐喻。本展览除了邀请东南亚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还特别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和离散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参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4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表示,三年展的研究项目、展览和出版将以不断生成的形式展开,策展人、艺术家、研究者等参与者们就像浮家泛宅于这个区域海陆上古老的流动族群,在浪潮起落中协作,探索如何与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共生的智慧。她希望在接下来的展期中,这个现场会贡献出应有的张力。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中心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8日-2023年5月14日(逢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日下午2:00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2、5、6、7、8号厅
【展览版块及相关信息】
1. 特别展版块(1、2号厅):
艺术家:赵与林、潘涛阮、席华、林植、陈嘉璐、朱湘、许培武、麻剑锋、杨健、马海蛟、彭文彪、一米
策展研究员:陈晓阳
助理研究员:骆钰槟
2. “博物之知”版块(6号厅):
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陈丹笛子、胡尹萍、胡昀、廖雯、苏咏宝、扎琼巴让、张北辰
策展研究员:蔡影茜
助理研究员:刘子瑗
工作坊策划:谭悦
3. “序列研究回顾”版块(5号厅)
项目 #1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项目 #2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
项目 #3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
项目 #4 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
研究员:比利安娜·思瑞克、陈晓阳、段颖、冀然、沈森、陆思培、潘思明、刘鼎、卢迎华、骆钰槟、陈佩莹
4. ”向雨林学习“版块(7、8号厅)
艺术家:陈彧凡、陈彧君、恩唐·维哈尔索(Entang Wiharso)、韩建宇、胡向前、黄永砅、计洲、李季、罗恒宇、毛旭辉、牛洋+李涟漪、潘娜潘·尤蔓妮(Pannaphan Yodmanee )、秦琦、拉菲·T·纳佩(Raffy T. Napay)、罗德尔·塔帕雅(Rodel Tapaya)、萨卡琳·克鲁昂( Sakarin Krue On)、沈瑞筠×许志强×李自若、童文敏、邬建安、尤尼扎尔(Yunizar)、郑波、祝大年、宗宁、曾孝濂
策展研究员:崔灿灿
助理研究员:曾伟峰
主视觉设计:田博
版块视觉设计:蔡韵琦、陈洪林、杨柳
空间设计:彭铭钧
展览统筹:李铁军
展览制作:何泉、黄兴彪
传播与教育:王秀媛、刘子瑗、余爽
志愿者:黄岑艳、冯文麒、林阅、蔡琼皑、刘学谦、程序、庄馥霞、刘熠鹤、周慧慧、谢赢盈、梁嘉欣、邱哲衔、苏晓钰、王婧宜、贺子茗、伍美瞳、孟嘉、彭惠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